APP下载

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设想

2019-09-10谢文娟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摘要】:从临床心理学视角对社会应激事件进行研究来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此种应激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在“一模型三机制”的基础之上,即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警级分析机制、信息采集机制与应激人员辅导机制。该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公众安全,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临床心理学 社会心理应激 社会预警机制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脱贫攻坚行动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仍在不断加大。互联网的发展,使大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鲜事,但是也产生了许多弊端,相关人员对互联网的监管不严,以及网民自身缺乏法律知识,导致网络信息的真实程度参差不齐,受众难以辨别真假。通过使用当今的各种媒介,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上时不时地就有食品安全問题、个人自身生命安全问题等发生。大众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就会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自二零一零年开始,我国各个省份时常发生校园学生被杀的惨案,利用临床心理学知识对这些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进行研究,可以有助于社会相关人员制定预警机制,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利用心理学知识对正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人的病态心理进行研究,帮助相关人员构建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应激预警机制来保障社会各界人士的人身安全以及各个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应激现象

身为应用性学科之一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具有心理病态社会人,它追求长时间的研究,往往从正常人的心理出发,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帮助其恢复正常。临床心理学往往直面社会各个阶层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病人心理进行研究,结合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与热点问题,来解释人类的心理是如何被社会因素所影响的,以及社会因素是如何作用与人的心理的,人在这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会做出何种反应。

对目前社会上所发生的应激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知,人为因素在众多影响应激事件发生的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风险社会理论中就提到:古老社会所面临的危机来自于大自然,而现代社会来自于社会人。自然界原本就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万物生长以及彼此之间的竞争都符合发展规则,但是由于人的大规模活动,导致这种平衡被破坏。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大自然生存规则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结合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出智能机器人等多种具有现代科技感的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又使人类面临着新的危机。

社会应激事件在发生之后会对参与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其下一次参与类似活动埋下伏笔。事实证明,参与者在参与社会应激事件之后,自身的心理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障碍,这种障碍的大小因人而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得知,那些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人中,有百分之十三出现了心理应激障碍。个体在出现心理应激障碍之后,多若得不到及时的专业的治疗,将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将会因患上抑郁症而自杀。心理应激事件在发生之后,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心理不正常的人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是临床心理学存在的意义之一。它的关注点十分的全面,它关注个体在受到心理创伤时的时间、地点、环境,平时的生活状况、行为表现、以及人际关系等。它重在综合个体的多种因素对其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的结果为依据,对其进行交友,帮助其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消灭心理应激障碍。因此,临床心理学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社会心理应激预警干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将临床心理学摆在一线位置。

二、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发生的原因

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产生特定的应激反应,如含羞草在受到外界触摸时,就会把叶子收拢起来。那么作为高智商的人类,更是会在受到伤害时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表现在情绪、胜利、行为等各个方面。人在受到伤害时因产生应激反应而导致的病态心理是社会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行为主体虽然会在制造了社会恶性事件之后得到处罚,但是这种行为可以被规避。这是因为这些行为主体在做事之前缺乏动机,他们本意不坏,可以从心理学方面进行干预。运用临床心理学知识来分析社会恶性应激事件的产生原因,可以将影响因素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就是生物因素。该因素涵盖遗传和生理两个方面。遗传决定着自身生理系统功能的强弱,生理系统功能强的人往往比弱的人具有更好的抗击打能力。假设某个人的心理功能和认知功能不强,当这个人能够察觉到外界已经对其自身构成威胁时,往往为时已晚,在有限的时间内该个体就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面对、处理问题,就会对自己全面否定,产生更为强烈的消息情绪,做出一些消极行为。对于人来说,大脑是信息的集散地,触觉、嗅觉等感受到的信息都需要大脑进行识别、做出反应。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导致彼此之间处理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方法,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心理受过创伤的人更容易出现行为偏失,如遭遇过重大车祸的人等。

第二种就是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恰当的行为是三者的完美结合。众所周知,认知是应激的前提,认知的重点内容就是如何看待问题,思想积极的人在看待问题时,会多往结果好的一方面思考。而消极的人在处理问题、化解威胁时,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做法。如果个体的情绪激昂,无法明辨是非,后者故意而为之,就可能会出现威胁社会安全的应激事件。一个人的人格是由认知、情绪、意志统一作用的结果。人格的形成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拥有什么样的人格,便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人格健全的人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能够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对生活富有热情,能够有效解决问题。人格不健全的人恰好相反,他们的抗击打能力差,适应能力弱,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心理防御机制低下,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极端做法。

第三种就是社会因素。我们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活环境中。那些复杂且恶劣的生活环境更容易引发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大、就业压力大、社会某些资源分配不均、个人情感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等都是当代人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加重个体的心理负担,产生抵抗情绪。

三、临床心理学构建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

临床心理学能够立足于心理应激的特点和原因来制定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它追求的是大众的共同目标,当个体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发生背离时,通过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来逐步使其走向大众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征程。临床心理学重在预防社会应激事件的发生。它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已经被个体或者群体意识到的应激问题,还有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潜在应激问题。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临床心理学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提高大众心理健康水平、为公众服务的角色。

国内外的心理学专家们都对临床心理学进行了大规模的具有深度的研究,许多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预警机制,如美国的重大灾难心理应激干预机制等。对其他国家的心理预警机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应激预警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注重平衡的模式,二是注重认知的模式,三是注重心理转变的模式。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姜乾金提出的理论就强调要想使个体在生存环境中处于稳定状态,就要调整与协调所有应激因素,并使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本文主要认为,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发生之前对行为主体施加干预,则能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相关单位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研究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发生的原因上,发动并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从而将苗头扼杀在摇篮中,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

四、社会应激预警防范机制的构建

通过以上行文,我们可以得到社会应激预警防范机制的构建启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构建活动:

首先就是帮助社会人士培养健全的人格。二零一零年,药家鑫事件发生之后震惊了整个社会,正在读大三的药家鑫瞬间成了舆论中心。当遭遇车祸后,药家鑫不但没有报警、喊救护车,反而反过来将受害者刺死。心理专家们对药家鑫的行为进行分析,药某可能是抱着一种“撞伤不如撞死”心态。该事件给社会大众的启示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社会发展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各行各业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人在提升自己生存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学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之外,家庭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严于律己,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是向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专业人士需要帮助社会大众改变这样一种心理:有了心理疾病,就是一个神经病,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相关部门可以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广场开展相關活动,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在图书馆等地方设立展板等。孩子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对象,他们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要多对其加以引导。不少学校为实现这一目标都开设了心理课,及时帮助学生排解消极情绪,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大众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对其自身有好处,还可以为其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当其发现身边的亲戚或朋友可能具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其化解,这就为民众提高抗压能力、排遣不良情绪具有促进作用,进而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三是完善心理援助方式方法。社会应激预警防范机制应该涵盖社会各个层面。以上行文中提及的方法就是针对学校、城市居民而言的。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地区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使这些农村人口能够及时排解心中的不愉快。部分外出务工的流动人口,企业要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状况,通过谈心来化解他们所背负的压力。除此之外,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在互联网上开设可以匿名的心理辅导中心,帮助其得到心理援助,进而降低恶性应激事件的发生率。

四是报社、自媒体、电视台等对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减少报道力度。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但是这些信息在被上传到网上之前,应该被专业人士审核,自媒体也应该对事件的影响力进行衡量。美国打响贸易战之后,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倘若不加制止地大肆报道社会恶性应激事件,必将会引起社会紊乱。

结束语

社会恶性应激事件是由社会人的认知、行为、思想等因素控制的,社会应激预警机制的建立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建设一个公平自由、处处祥和的社会环境,只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晓珺,陈青萍.构建社会应急预警机制的设想——从临床心理学视角[J].理论导刊,2015(04).

【2】张曹力.关于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2017.

【3】时勘,范红霞,贾建民.我国民众对信息的应激认知及心理行为[J].心理学报,2016(11).

作者简介:谢文娟、1988.9.24,女,汉,安徽,就职于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护理学中级职称,本科学历,南开大学在读研究生。目前主要研究临床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