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气本论的两条归属

2019-09-10张婉荣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摘要】:气本论是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观,认为气为万物的始基,永恒不灭。古代东西方都曾出现过以气为本的世界观,理论代表分别是古希腊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和中国古代道家学派老子、庄子。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在发展中逐渐变化。古希腊哲学论证“理念”与“存在”时候,创造出“上帝”这一理念来对世界本原进行解释,走上神学道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受到儒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倾向于从内心思索万物本原,向心学发展,但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东西方思维相结合对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气本论 气 老庄思想 古希腊哲学

一、气本论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气本论

本体论最早在古希腊产生,卢卡奇认为这是因为“古希腊没有僧侣权力又没有教条式的义务式的神学,所以它能够成为产生本体论的古典国度”。【1】当时古希腊地区属于奴隶社会,古希腊哲学的实质也可看作奴隶主哲学,奴隶们分担了许多沉重的劳务,使奴隶主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与文化交流。【2】同时古希腊自然哲学深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例如赫西俄德的《神谱》便具有宇宙生成论的雏形,认为海洋和水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从俄刻阿诺的深水伟流那里,确实流出了全部的江河,全部海洋和一切溪泉”。【3】因此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把具有一定形体的自然物,看做世界生成之本。海洋文明的特性又使希腊人更为注重对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的观察。当可以对自然规律做出正确预测的时候,人们便不再全身心投入古老的神话中了,开始了对自然科学的分析探索。

米利都学派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于爱琴海东岸创立,作为前苏格拉底的一个学派,它被誉为西方哲学开拓者。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开启了西方哲学史的“本体论转向”,他主要依据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对本原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一切源于无限又归于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理论则在前两者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大概因看到一切生物必须呼吸才能生活,故而认“气”为生命的要素。【4】他对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论进行综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无限的本原就是气。这种气既是具体自然物,又是不定型的。“使物体凝聚和浓缩的是冷,使它稀薄和松弛的是热。”【2】幸普里丘对其学说中提及的万物生成过程有这样一段记述:“气蒸发就生成火;凝结的时候就变为风,然后形成云;再凝结就化为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他主张这些变化是由永恒的运动所造成的。”【2】阿那克西美尼将具体之“气”作为万物本原的理论从表面形式上看,是前人抽象本体论(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进行一种倒退,其形式似乎与泰勒斯“水本原”的具体本体论相近,但实质却是肯定了由相互作用而产生宇宙的运动变化. 可见该学派研究世界起源等问题时,真正以朴素的唯物主義为立足点,使西方哲学由此开始具有明确清晰的特征。

(二)庄子思想中的气本论

庄子是战国时期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在殷商文化的影响下,以理论化的气论思想阐释了对世界产生、物质循环等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殷商文化是中国浪漫主义的最早标志之一,“……因时代关系, 殷人最崇信鬼神,故其文化色彩充分地带着超现实的气韵。” 【7】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老庄等一批哲学家开始思考现实,对世界本原等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由于受到受巫文化遗留的影响,其理论风格亦具有浪漫性,神秘性。其中, “气”是老庄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气的表面意义是烟气、雾气、寒暖之气、呼吸之气等气体状态的物质,哲学上气的概念便是从这些具体可感的物质升华发展而来。“气”的概念源于《周易》。《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5】这里“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气。气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由此,《周易》提出了气生万物论的观点,后世哲学家开始了对气本论的发展和完善。

在庄子的气化论提出之前,《老子》书中也曾出现过对“气”的提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虽然在老子的思想中多数以圣王之治作为根本出发点,但老子也充分肯定了个体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庄子进一步在《知北游》中阐述:“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10】他认为气是世界根本性的主体、实体,是指万物最基本、最原先的东西,是万物之母。由此还生发出“气化宇宙论”、“气化人生论”。认为人的存在与否也只是这种气的聚合离散而已,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扩展到世间万物,庄子在《达生》篇中将新旧生命形态之间的转换和续接关系称为“能移”,“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13】这种能量的转移运动使“气”在世间万物的循环中也体现出一种无限性特征。

这种“气本论”观点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米利都学派“气本论”观点无论在定义还是特征上都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它们都是古代人类在实践与观察中开始建立起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反映。

二、本体论的发展和影响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本体论的发展及影响

古希腊自然哲学阶段的思想多涉及对自然论、本体论等方面的研究。如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等,他们多以一元论为中心,把客观事物视为关照对象,对世界的本原、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思考分析。除了阿那克西美尼的 “气本论”以外,赫拉克利特在自然的杂多现象中探寻本原的理论也具有一元论特征,在结合古希腊人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且更侧重事物中对立的斗争。斗争中事物皆以变动的状态呈现,如此便让事物都具有了运动的特性。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的一种进步,肯定了整个自然世界都处在转变之中,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转变发展的辩证过程;但爱利亚存在哲学却不完全认可这种运动观,巴门尼德认为唯一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存在,他是从绝对的观念出发,提出“存在与非存在的最高对立”理论,但仍然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立场。此外,他还为古希腊哲学家们提供了颇为严谨的思维方式,对感觉和感受做出区分,由此奠定了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理性客观的基调。之后,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论”,也是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认为物体的表面分泌出微细的液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体的“意象”【8】。西方哲学在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的指导下曲折发展,可惜日益偏离了这一基础,并在严谨的逻辑论证中开始走向极端。

古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时代出现了一些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思维方式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更多的精力认识世界,不仅哲学的理论形式开始具有系统性、完备性等特征,哲学观点也在发生着变化。苏格拉底之后,城邦政体日渐衰微,乱象横生,社会风气动荡不安,人们由对自然、社会的关注转向对个体心灵和思维的重视。柏拉图提出的本体论已经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一元论大不相同,他在继承苏格拉底的世界可知这一观点的基础上,借助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观点,将宇宙世界一分为三,分别为理式世界,现象世界和艺术世界。他认为只有理式世界是真实的,并独立存在,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式世界的虚幻的投影。【14】在此理论中,宗教神本论的思想已经初见端倪。其后,亚里士多德认为世间万物与其确定的理念相对应,必然存在某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实在。在区分“物体”与“观念”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试图以实证的方式将具体事物归结成形式与质料的统一。古希腊哲学日后向神学突变的基因就此生成:承认理性能够认识世界——认识前必须先确定认识对象——形成对象的具体概念——上升至能涵盖一切的概念——绝对的理念和纯粹形式。这一系列理论拉近了哲学与上帝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在社会风气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将探索方向由外部转向内部,偏执的推理方式为宗教神学的生长提供了土壤,从而使文化、思想,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引入为神学所利用的悲剧,继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之后,西方历史进入了为宗教神学统治千年的黑暗时期,古希腊哲学最终滑入神学的深渊。

虽然古希腊自然哲学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最终停留在不成熟不科学的阶段,但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世界本原的分析研究不仅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还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研究对象,研究精神与研究方法。古希腊自然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科学精神。在西方哲学后续发展中可找到古希腊哲学中所出现过的对比论证等特点,如论证一与多、运动与静止、相对与绝对等概念;此外,古希腊自然哲学还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泰勒斯曾根据所学、所创的理论成功预测了日蚀,用分流的水利工程帮助军队渡河,利用几何知识测量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15】此外,古希腊哲学中的研究方法也为近代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实证思想、“气本原说”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以芝诺悖论为代表的逻辑法亦成为近代科研的基本方法。因此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所涉及的精神与方法有力助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的发展及影响

中国文论中“气”的概念首见于《周易》,气论则首发于《国语·周语上》。《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于]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天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16】这里“气”被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由此脱离了具体的自然概念,而具有了哲学层面的抽象意义。随后许多哲学家对“气”这一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述。而以“气”为重要范畴,开中国哲学之始的为老庄学说。庄子曾试图将“气”实体化,《庄子·田子方》中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周易》认为宇宙的生成模式是“气(阴阳)——天地——四时——万物”;秦以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被儒、道两家普遍吸收,加入“五行”之后便有了“气(阴阳)——天地——五行——万物”的普遍架构。【9】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对于世界之见解,皆为实在论。即以为吾人主观之外,实有客观的外界。谓外界必依吾人之心,乃始有存在,在中国人视之,乃非常可怪之论”。【11】 与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不同,佛教认为万物皆是虚幻,在佛教与道家思想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许多哲学家开始重视“气”与人心之间的相似特征,即无形无迹。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曾用“太虚”来形容充满“气”的宇宙:“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于太虚”。【10】而北宋哲学家张载在批判继承庄子思想的基础上,将“太虚”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12】这种理论与宋明理学中“心之本体”“性之本体”相近。它体现了一种趋势,中国哲学开始将世界的本原,由客观实体转向一种无形无状、不可言传的虚空,这种对虚空的探索影响深远,成为西汉以后思想家们的终极追求。

这种“一中生多”、“气”掌万物的气本论在佛教传入之前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统治与被统治”“集权与分权”等关系的思想基础。现实中“天人合一”的理论又与中国农耕社会相结合,上层阶级获得更多權利的愿望与下层人民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求相呼应,共同促进了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此外,“气论”亦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气质产生深远影响,庄子曾在《知北游》中以气论生死:“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10】在这种恢宏超然的态度下,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便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在高度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得意与失意,士人们都没有显得沉闷呆板,而是呈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与淡然,并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文人气质中孤傲与忧怀并存、洒脱与礼义并重的独特气质。

此次转向之后,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索由客观外物转入主体内心,在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环境下,自我的主观意识得到突显,陆王心学“心明便是天理”等理论进一步夸大了内心的作用,中国哲学染上了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这无疑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人们更加轻视对客观存在物的探索,偏向于冥思而缺少实践分析。此外,在哲学范畴方面,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素来与文学、政治融为一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分散性强,因此在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现代性解读的时候,部分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存在与否产生了质疑。

三、中国哲学中本体论的存在与非神化道路

中国哲学中本体论的存在是值得肯定的。首先,决定本体论是否存在的并不一定是理论结果或具体理论形态,而是有无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和探究。中国古代哲学,文学与美学中,不仅大量存在着对世界本原进行探讨,还着重论述过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庄子的“气本论”便是其典型代表。其次,中国古代的玄学亦包含了许多充分肯定现实世界合理性的哲学理论。魏晋玄学家们共同关注的中心就是对万物存在原因的探究,例如王弼的“本无”,郭象的“独化”都是由本体论的角度对世界本原进行探讨。同时中国哲学对本原的理解由“气”转为“心”,而这里的“心”虽然在外在形式与思维方法上具有唯心主义色彩,但其理论实质上具有唯物主义特征。

因此陆王心学虽然与柏拉图等人一样强调“理念”的重要作用,但中国哲学以“心”为依托,并没有进一步走上寻找最高理念——“神”的道路。而且在古代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影响下,政治上形成了较稳定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亦让神权缺少了发展的土壤。

此外,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西方哲学的走向。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始终具有“目击道存”“道物无际”“体用一源”等倾向,认为事物的本原与表象之间有相涵的统一关系。是一种大而化之的、具有一定中庸色彩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在早期便表现出明确性、对立性及独立性等特征。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与非存在的最高对立”,强调“能够被思维的事物与思想存在的目标是同一的。”【2】古希腊哲学家们为了寻找思维的依存物不得不建立起一个终极存在——神。因此中国古代先哲这种调和式思维特征亦阻止了中国哲学走上宗教神学的道路。

纵观古今,在急需建立具有中国当代特色文化的环境下,我们更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分析问题时注重将中西方的思维特色相结合,注重局部与整体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面对西方文化理论时,我们应摆脱对中国文化的迷茫、不自信等情绪,无需一味追求理论的先进,而更应注重对经典文化的深度解读,尽可能建立起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博览西方优秀文化,欣赏不同文明的风情风貌。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重庆出版社,1996,137.

【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9,32,31,89,94.

【3】赫西俄德.神谱[M].上海人民出版社,206,01,32.

【4】斯塔斯.批评的希腊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

【5】郑红峰.周易[M].光明日报出版社,978,7,112.

【6】饶上宽.老子[M].中华书局,2016,01,01,63.

【7】郭沫若.郭沫若全集[M].人民出版,1982, 102.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1,12,01.

【9】李存山.气论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意义[J].哲学研究,2012,(3).

【10】冯学成.禅说庄子[M].東方出版社,2013,09,01,68.

【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1,142.

【12】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53.

【13】唐品.庄子全集[M].天地出版社,2017,04,01.

【14】约翰·马歇尔.希腊哲学简史[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011.

【15】吕翠华.如何看待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近代科学的贡献[J].学术论坛,2006,(3).

【16】左丘明.国语[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01,132.

作者简介:姓名:张婉荣(1995),女,汉族,籍贯:安徽省淮北市,研究生在读,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