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2019-09-10罗琴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道德高职院校文化

罗琴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从事社会某一类职业或某种职业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而种种职业道德都需要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去培养。从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来看:高层次的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民族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建构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担当。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和支撑杠杆。故而将中国文化引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 “德育教育课程”体系亦为必然。铜仁职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建了以马列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职业文化为核心的“五元一体”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 道德 教育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核心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一、 文化、道德及其相关性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力。文化是相对政治、经济而言的文化,是民族文化。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五千年历史也早已证明:在内憂外患的挤压历史中,中华民族发扬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光照千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些壮丽的诗篇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奋发图强,至今读起来还会令人热血沸腾、昂扬向上。而在这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当中,始终贯穿着道德二字。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要求学生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孟子也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明人论”,使人成为“舍身取义”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董仲舒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化民成性”,使受教育者“从义而远利”。《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其中,除文外其他都属于道德教育,即使是文,也服务于道德教育。千百年来,我们无数优秀的前辈和先人身体力行,发扬德性,垂范于后世,为人们所颂扬。他们忠于国家、一身正气——苏武不辱使命;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激励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文化是人类社会基因,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延续,人类社会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因此,对一个民族而言,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讲‘德才兼备’……做人要有德,做事要有才,一个是灵魂和根本, 一个是智慧和才能。【1】而高层次的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民族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建构有着责无旁贷的社会担当。“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而且也是社会道德的构成和支撑杠杆。”【2】文化对道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文景观,博大的人文精神,对陶冶青年学生的道德情操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强人文教育 实现全面发展

民族精神是灵魂,道德情操是基础,全面发展是目标。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我们辨别良莠,挖掘精华,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必须成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阵地。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过分的重视了知识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关怀。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为迎合市场的需要,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日益渗入部分学生甚至部分教师、校长的深层意识。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陶冶,导致他们思想境界低下,审美能力弱化,心理脆弱,缺乏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和创造力。“现在很多学校的大楼多了,教学设备更先进了,而逃课、厌学之风日盛,用人单位也每每发出‘现在大学生素质越来越差’的感叹。”警示我们用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武装起来的高职学生,如果不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做强劲的支撑,只能是一个危险品,抑或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代,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从国家的前途考虑,必须 “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富有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弱,一打就垮,永远受人宰割!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异化,就会空虚,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1】“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既是科技教育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人文教育衰微并走向边缘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在确立之际就失去了人文教育的支持。因此,与其它教育类型比较,当前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具有更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要求它更需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从事社会某一类职业或某种职业岗位必需的职业技术能力,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因此,在学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便成为一种必须,而种种职业道德都需要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丰富的情感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一种热爱人生、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的高尚品德。”【4】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要求我们:“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 “五元”一体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文化组织,各项工作都与文化相关。“大学即文化,高等学府即文化机构。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学校全部的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4】传统教育学派代表赫尔巴特认为一切教育都是围绕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完善”的人来进行,他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学校最根本的、最首要的任务。如今我们提出“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科科是德育教材,处处是德育阵地,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等,都是在强调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本阶级培养人才的需要,认为只有思想品德合格,教学才算成功。亦认识到只有舍得在德育上投资,智力投资才能发挥功效。德育投资并非“非生产性投资”,而会很快得到“经济偿还”已成共识。

“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是我们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加强“德育教育课程”建设;如何将中国文化引入 “德育教育”課程体系之中,提高我们高职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我们高职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成为时刻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领导是关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坚定信念,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精神,重视高职学生德育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是空话,德育培养意志,美育培养情感,智育培养能力,体育培养体力,要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一项也不能弱化。且相互包容、渗透、促进、密不可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尤其“德育”教师必须切实承担重任,加强学习、加强修养,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少说教、重实效。主题是弘杨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放手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达到知行统一。“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为了切实把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校开设了《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即是着眼于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人文精神,从而完善其人格、纯洁其心灵、塑造其品德;创建了以马列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以职业文化为核心,融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多姿多彩的人文生态为代表的黔东文化所组成的“五元一体”高职德育工作模式。以培养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德;刻苦钻研、学而不厌、顽强执著、竞争进取的学德;吃苦耐劳、文明诚信、遵规守纪、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职德,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叔子.谈民族文化与创新[j]安徽科技,2007,(10):10,11

【2】田建国.大学文化与道德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7(2):64,61

【3】付萍.浅析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2003,(4)

【4】刘 刚.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实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87,88

作者简介:罗 琴 女 (1964----)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马列主义思想政治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道德高职院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跟踪导练(五)(2)
谁远谁近?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