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困境及策略研究

2019-09-10李琴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大学生

李琴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渗透和广泛运用,人们日益赖以生活的网络阵地的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道德建设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化已成为其普遍的生活状态。网络的特点和网络时代烙印的学生人格给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变化和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对此,高校应积极探究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德智体美劳,德是第一位的,具有根本性、引领性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在帮助学生“立德”工作上下功夫,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核心位置。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文化信息得以全面、快速传递的同时,其中的西化异化的价值观念也成为危害大学生思想健康、削减高校德育实效的顽疾。高校应该遵循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一指导方向,彻底解决好网络道德教育中面临的“软、浮、虚、乱、散”等困境。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软——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程度未能与德育为先的教育地位相匹配

高校教育实际中对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高校网络阵地更是极易沦为无人看管之地。主要是体现在网络德育课程或者网上活动实践在高校课程设计中比重占比弱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学校权威和地位评价较低,针对网络德育的专职教师更是奇缺;网络德育占有的师资、物力、财力等相较于其他学科较贫乏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规划等等。重视和投入不足,与我国重视智育发展的功利化教育历史、将网络纳入教育领地的网络思维未建立牢固等有着莫大关系,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观念对高校管理者和高校德育从业者也有重大的惯性影响。

(二)虚——网络虚拟情境下活动开展对德育实践活动依赖性大,思政工作与网络融合度低

从当前网络德育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以网络学习论坛、宣传阵地为主要存在形式,这显然未能将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功能挖掘穷尽。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德育教育者能便捷的从网上汲取德育开展形式、内容等大量参考案例和信息,但是同样也导致各大高校活动千篇一律、缺乏深度,内容空泛,没扣住对准学生特点,没很好解决学生思想深处的问题等困扰。

(三)乱——网络场域内的价值观念杂糅纷繁,道德失范的错误引导影响德育实效

网络如同一面凸面镜,囊括反射了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并在隐蔽性的网络环境中进一步扭曲放大。在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体系中,学校是主体,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是重要依托。【1】随着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體系的重建工作正处在加快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公民道德价值信念标准的模糊,近几年来社会上涌现出“小悦悦事件”、“扶老人事件”等道德失范现象,并在网络上引发道德争议。类似的不良价值观念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并不加粉饰的呈现在价值观系统未定型的大学生面前,危害甚大。

(四)散——网络德育体系尚未分层贯穿高校德育各要素,网络德育的作用力不强

作为德育主体的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都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向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形成集合几家于一体的系统的、内外辅成的、上下联动的德育合力方能见效。同理,基于网络层面的德育亦需要将政府、学校、社会及家庭联系,通过不同层级、不同侧重的网络窗口或者平台,搭建起自上而下的、内涵全面的网络德育体系。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制度法规不够健全,我国网络信息处在统一监管,监管标准未层级细化的笼统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尚未对网络教育体系做出顶层设计和程序规范,网络在教育中的影响呈点或线的分散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提升路径

(一)创新网络德育的思维理念

网络时代,信息传递呈现多样性、便捷性和开放性的新特点,过去凭借知识权威而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不再独享知识资源优势,然而在大学生日益加剧的个性发展、主体意识的理念下受到愈加猛烈的冲击。由此,高校亟待培育一批熟悉网络应用、善用网络语言甚至可以制造网络文化的优秀网络德育师资力量,帮助传统德育教师创新网络思维理念,具体比如网络信息技术与课堂资源制作、课堂教学呈现、师生课上互动、课后课业监督、活动计划推广、活动线上参与互动、活动总结宣传等网络德育艺术与方法。让网络德育的主动权重新掌握在德育教师的手中,切实发挥网络在引导和示范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走向的作用,缓解“软”和“虚”的困境。

(二)建立网络德育有效评价监督机制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给网络德育的实施带来了挑战,急需通过网络法律典则来进行疏通和规范,净化网络信息平台的德育环境。首先,要加强网络立法和立法程序的指导,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权责分配的同时达到网络法律规章体系化的良好状态,实现各个层级都有法可依地,保障虚拟环境中法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作用。其次,将网络德育开展纳入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指标化定时评估加强高校自身网络德育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另外,加强网络监督的机制建设投入,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和舆情控制监督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等。

(三)整合网络平台的德育资源

首先,要健全高校网络德育的平台。可以基于校园社区生活模式,打造与之对应的以QQ、微信、校内网等主要载体,涵盖学生学习、生活、休闲放松等模块在内的网络虚拟社区平台。通过增加现实生活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粘性,将网络渠道中精心设计的德育信息或隐含道德价值的影视、图片、文字或者活动等传递给大学生网络受众。其次,建立从德育主体个人到社会层次系统化的网络德育资源体系。高校辅导员、思政理论课老师、任课老师等可以凭借个人自媒体打造德育信息传播的端口,与社会针对大学生开发的红色教育网站、思政理论学习论坛等,结合高校德育特色的网络德育平台共同构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系统化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张涛.网络视17中高校德育的有效性研究[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项目名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困境及路径创新性研究

项目编号:Q2019-06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