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策略

2019-09-10钱少珍

高考·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中学历史教学效果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对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中学历史;公民意识;核心素养;教学效果

前言:“公民意识”指的是人对于自身在国家中地位的认知,是一种民众意识,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其在人的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公民意识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对此进行一些探索。

一、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国际意识及环保意识,该意识能帮助学生形成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及自身作为公民的责任感,进而逐渐养成理性自觉习惯,正确看待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能够客观看待公民关系及国家关系;也能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护及约束下采取合理方式维护自身及他人权利[1]。具体来说,公民意识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法律观念、责任心等优良品质,具备了该意识,学生能基本做到诚实守信、遵礼守法、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等,对于塑造其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策略

在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育的方向逐渐转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求中学生要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从综合素质出发考察整体教学效果。“公民意识”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中也占据一定地位,所以教师应注重此方面的教学,下面就从三方面对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略加阐述。

(一)以情感为导向,充分挖掘教材

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应从情感入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從中找寻公民意识与情感的结合点,利用教材知识激发其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及荣誉感,进而渗透公民意识。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宋元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时,就可以以情感为导向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自豪感。我国宋元时期的文学、科技、绘画及史学都有非常多的成就,教师可以着重讲解古代“科研人员”的奋斗,带领学生学习该时期的重大发明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对古代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向古人学习的目标,规范其学习态度。除了历史上的重大发明,教材中还有我国人民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遭受屈辱甚至死亡,历经千难万险才创造出了安定、团结、和谐社会的内容,教师也应利用这些内容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国家建设的曲折历程,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再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材中开篇重点描述了英雄人物邓世昌的事迹,该人物指挥的战舰在战争中被击中,落海后拒绝接受救助决心赴死,与战舰共存亡,其英雄事迹会使学生受到鼓舞,怀着悲愤之情感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信息,以情感为导向,借助历史史实,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进而渗透公民意识,培育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及责任感。

(二)以时政为材料,促进史、时结合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历史性,教师若单纯依靠教材难免会产生时代隔阂,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注意“现实”的融入,将史实与时政联系在一起,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加深公民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国造纸术、印刷术、地动仪等科学技术时,就可以引入我国嫦娥四号在2019年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完成开始运行等时政消息,将历史成就与时事相联系,提高学生积极性。当代中学生拥有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接受新讯息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扩充,对于时下热点的关注远超于历史知识,教师应利用好这一点,在历史课堂上引入时事,引发共鸣、促进讨论,进而深化时政中的公民意识[2]。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讲解《丝绸之路》时引入“历史上还有另一条丝绸之路”的热点新闻,请学生进行思考,结合自身在课下所获取的信息,找出这“另一条丝绸之路”。在引导中,教师应注重讲解汉代及后世建造丝绸之路时的艰辛,还可以介绍贸易带来的文化的繁荣、国家的昌盛,使学生从国家角度出发看待史、时,并运用所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助于培育其核心素养。

(三)以活动为辅助,践行公民意识

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理论,还应积极发掘公民意识要素,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践行公民意识。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五四运动》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在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放映《我的1919》其中的“学生抗议、运动爆发”片段,在播放完毕后请学生思考:“五四精神指的是什么?”、“五四精神对现代青年有什么启迪意义?”思考一段时间后请学生表达观点。学生会叙述很多“论点”,证明其时代意义。教师可以再布置课堂写作实践活动,请学生以“我的爱国主义”为主题写一片短文,详细写下自己如何践行爱国主义,在课堂结束前请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并鼓励班级学生进行监督。在其他学生的共同监督中,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并为之努力。

结论: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国家、社会及公德等各个方面的意识,塑造健全人格。相关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时政及教学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覃小丽.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6):17.

[2]吕作银.初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意识培养之我见[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2):15.

作者简介:钱少珍;性别:女;出生年月:1976年9月;籍贯:广东省广宁县;民族:汉族;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历史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教研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中学历史教学效果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