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

2019-09-10李明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

李明

[摘要]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做好史料实证意识的铺垫,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史实说话”,这就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潜移默化不断培养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意识  培养

一、教学现状

2013年,教育部成立了“核心素养研制组”,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2017年,徐蓝教授在《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多年历史教学实践,对于其中史料实证意识产生了许多思考。

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收集、辨别、选择、使用证据,提出历史主张。所谓“历史证据是指对所获得的历史资料的分析,以及使用可靠的历史资料来试图重现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徐蓝著:《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北京:课程.教材.教法 2017年10期]虽然历史核心素养是在针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中所提出,但是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史料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步入初中的学生,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就历史学科而言,这是一门全新学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史料本身的不易理解。史料与日常生活用语相比,复杂性及专业性明显增多。尤其是中国史中涉及到的古文史料,世界史中涉及到的外文史料,史料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无法完全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选择史料内容的复杂性。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历史数据可供分析和解释。历史史料本身有不确定性与真伪不可辨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史料并用于教学,是需要面对的一个困境。

(三)初中生有限的理解力。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如何用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培养史料实证意识能力已成为日常教学中的难题。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培养教师使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意识。

新课改下对于一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也需要教师引领。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相关历史意识。当前一线教师中,大部分是受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对于史料的驾驭有所欠缺;加之初中历史学科课时少、任务重,部分地区仍以知识点灌输为主进行教学。因此,培養历史实证意识的第一要务在于,教师需要提高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深度钻研教材,选用合适的史料,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寻找史料并由教师加以辨别。

信息时代下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优势,使用互联网、通过大数据获得历史资料,然而这就会产生大量的不可证资料,包括野史、后人不断“层累”的观点以及网络时代自媒体的臆测。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利用扎实的史学功底,与学生进行辨伪,初步做到史料实证。如新川教版八年级下《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教学设计中,提前让学生搜集雷锋的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雷锋生平事迹,但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对于雷锋先进事迹的“证伪”,包括大量“振振有词”的言论、一一列举的材料证明雷锋事迹是虚假的,抹黑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从未为自己起名,但他总是在日记中记得。”“为什么雷锋每次都做得很好,他碰巧遇见了摄影师?”等等。学生在没有进行历史学习的情况下,会受诸如此类的互联网信息所困扰。

针对上述现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将关于雷锋的疑惑一一展示,学生也同样发出疑问。随后,展示教师所搜集到的相关史料,经过共青团中央的考证,摄影师张峻接受采访时公开言明,在雷锋拍摄的照片中,有些属于“重拍”和“摆拍”。再次追问学生,摆拍能不能反映历史?此时学生再度疑惑。进而加以引导,历史不可能完全重现,所以才会出现摆拍现象。即使摆拍不能还原历史,但也能证明历史的存在。雷锋事迹的史料实证是沈阳军区工程党委给组委会约法三章:第一,重拍的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做过的事情,不能制作假新闻;第二,当时的补拍是根据部队严格要求如实拍摄的;第三,重新拍摄的照片必须经过仔细审查。由此学生的疑虑也随之打消。再由教师对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史实进行讲解,学生对于雷锋事迹的理解就进一步提升了。

(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

思维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时之功,在日常教学中,历史实证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历史教学之中,最终使学生形成“用史实说话”的能力。如设计《东汉的兴亡》时,学生在对东汉建立背景分析中,容易对王莽的人物认知出现偏差,根据名字先入为主的带入了莽撞、五大三粗、暴戾等性格。因而分析王莽新政时,先让学生阐述对王莽的上述认知。然后展示正史《汉书》中所提及的王莽前期的状态“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 [东汉]班固著:《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1964年上海第2次印刷p4039]据此可知王莽就人物性格来说,在早期是恭孝之人,绝非五大三粗、莽撞之人。此部分就是根据具体史料展示人物立体形象,而非根据名字先入为主判定人物。这种从人物进行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只是很小一方面,上至于政策分析,影响探讨等,都应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做到“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基于初中生历史阅读和理解能力的缺乏,因此在分析历史史料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1、史料的选择应直奔主题,注意简单精炼。尽量避免复杂的背景描述,选择最核心的、准确的史料,以此进行阐释,但也要避免断章取义。2、对于史料的运用,应当加以部分注释,可以是要点注释或是段落解释,以此辅助学生对具体史料进行分析。3、史料的运用要有度。初中生理解能力以及阅读面极其有限,为了适应初中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对于理性的史料分析,就应当把握度,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三、结语

史料实证,与历史对话,让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历史,避免情绪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无论高中还是初中阶段,都应当注意不断培养,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形成史料实证意识。

1徐蓝著:《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北京:课程.教材.教法 2017年10期

2[东汉]班固著:《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1964年上海第2次印刷p4039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