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日分子”事件的现实教育意义

2019-09-10张移婷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8期
关键词:十九大爱国主义

张移婷

摘要:近期来所发生的几起“精日事件”受到了国家及人民的强烈愤慨和严厉指责,精日分子的嚣张气焰一再挑战国家、民族、人民忍耐的底限。从“精日事件”的本质、原因及危害入手,阐述学校、政府、社会等爱国主义教育阵营应该扮演好角色,帮助青少年抵御“精日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能更好地肃清“精日事件”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我党、我国人民应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重塑我国国威,维护好我国的民族尊严。

关键词:十九大;精日事件;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8-0081-03

0 引言

十九大中提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近年来这些“精日事件”为什么与正确的前进方向是背道而驰的?又是什么纵容和姑息了事态的发展,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

1“精日分子”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

我们现在所谈的“精日分子”已经是一个社会小团体,可知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是何其之大。他们被统称为“精神日本人”,外表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模样,实际是一些“罔顾民族情感”的害群之马。我们会思考,如今的中国已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快乐,为什么还会存在这么一群“精日分子”?本质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我认为一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背叛,主要表现为:“精日分子”已经从内而外改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的事实,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有“日本军国主义”的色彩;他们的政治方向偏离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轨道,他们泯灭了一次次侵略戰争带给中国的残酷伤痛;他们的心理可以说是“反人类”“反和平”,抛弃了正义良知,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打击。外交部部长王毅曾在全国人大记者会上直接回应媒体提问,“精日”分子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败类!”二是国家对信息的管控存在严重不足,针对“个别人在网络上公开颂扬侵略历史,公开发布扮装“日本鬼子”的照片”以及“个别人偏偏却反其道而行之,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等“精日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空间为这些不良信息提供了一个隐蔽且“安全”的平台,为“精日分子”的活动提供了便利。

1.1 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缺失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鼓励学生注重科技知识的学习,但是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入脑入心”,存在一部分的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感并没有形成,没有民族血性,而且抵御文化侵略能力的方面不强。在他们的心中,国家是非常“遥远”的,且爱国的行为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可享受的利益。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这个问题上,“理论武装”如今并没有落到实处。“精日分子”那么容易被日本的动漫文化“洗脑”,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完全占据他们的内心,这就证明了我国的文化实力还不够强大,教育管控抓的不够牢,青少年的“走心”教育并没有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至少,在“精日分子”事件上中华文化的教育缺失这个弊端展露无遗。

1.2 当下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针对性、延续性、时代性

其实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学校就会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学习“歌颂祖国”的课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这对中小学的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只停留在这些形式上吗?答案显而易见,对于思想独立且活跃、价值观多变复杂的青年来说,单一的教育方式不能被他们所接纳,他们无法在此过程中体验真正的国家情感以及个人重大的责任感,因此多元化的爱国教育方式在当下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对于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针对性、延续性。再者,新时代的要求应该与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融会贯通,赋予时代的意义,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学过的知识。

1.3 爱国主义题材影视剧存在严重的戏说成分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的精神活动无非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文化影视剧、参观历史文物来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过程。近年来,我们发现“抗日”“抗战”“革命先烈”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剧纷至沓来,但是我们通常会用“神剧”来形容这些影视剧。问题出在:一,将“抗日”“抗战”等真实的历史背景模糊化,将严肃的战争视为“儿戏”;二,只力求剧情刺激、凸显“娱乐性”,忽略了抗战人民的艰苦奋斗作风;三,虚构了大量雷人、夸张的场景,将真实的历史撇到脑后,无法凸显爱国主义题材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最深层次的发展,影响人们理想信念的建立,“精日分子”在文化知识教育这一块并没有达到“走心”的境界。

1.4 互联网等虚拟空间的不可控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以及科技技术的普遍提高,互联网、数字电视、广播应运而生。在我们欣喜国家科技实力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平稳上升之外,同时发现开放性如此之大的互联网等虚拟空间,藏匿了许多现实生活中不可发现的丑陋现象,给例如像“精日分子”这类群体提供了充分活跃的机会和空间。而且,我们注意到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在加强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极大的不可控性,任何文化、思想都可以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导致了许多危害国家与人民、不合主流的信息迸发,像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通过互联网来传播一些不好的价值观念等,其中一些有害的思想观念被反动势力加以利用,歪曲了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一些重大政治历史问题,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加以否定,这些有害的意识形态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 这些信息错误的引导少部分心智不成熟、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走向不利的境地,甚至是危害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针对“精日分子”事件提出的解决对策

2.1 将强化青少年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开展

“精日分子”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行为,最根本的还是由于他们国家、民族意识不清晰、政治信仰淡化、国家认同感缺失的问题所造成。因此要改造他们就必须依赖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针对青少年多元、复杂的思想意识情况,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必须依靠与课程教学的实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地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家的治国理念,并引导学生们树立坚定且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增加对国家的认同感。同时,应该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富有生命力、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国家时事政治、众多社会热点事件、国家重要报告大会,让学生切实地去了解、感受国家,切身体会国家的强大魅力,从而增强他们强烈的国家归属感、认同感。最后,我们应注意到仅仅只是通过学校里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爱国主义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结合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活动的开展,比如模拟“人大代表大会”、开展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大赛、实地考察“红色文化”基地及博物馆等类型的活动,增强爱国主义在学生生活中的“存在感”。

2.2 实现“家、校、社”的三位一体,构建坚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漫长且系统的过程,需要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展开形成大网般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发挥独有的教育特点,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完美的契合,并交汇式的展开教育。它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的引导之下,青少年更能明白国与家之间的深厚渊源。家庭是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阵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以及品行、思想的形成。马雅可夫斯基说过:“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因此在爱国教育阵地中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地,社会应该通过新兴媒体这个平台,加强国家政策和国家理念的宣传教育,帮助青少年加深对国家的全面深刻认识。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管齐下”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显著增强。

2.3 加强立法打击,必须给类似行为划出法律红线

对于那些美化侵略戰争且“崇洋媚外”的人,甚至是变本加厉的“精日分子”光是谴责和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为“精日”等类似丑行圈出法律红线。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次会议全票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这部法律除了对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进行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外,还把宣扬、美化侵略战争、侵略行为作为法律追责内容。此次法律条文的增加,能够有效打击了“精日分子”的嚣张气焰,而且体现了国家以及人民捍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强烈意愿。作为青年,我们应坚守法律底线,对一切精日事件说“不”。同时,也要注意身边周围人的情况,发现“精日”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2.4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增强青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应赋予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新的“亮点”,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变,促使青少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豪感。但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恶意扭曲甚至是“黑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影视剧依然十分活跃,这些作品不但不能很好的传承、颂扬革命文化、革命英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荼毒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因此,在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国家应加强对文化市场“无形手”的管控力度,而且应该鼓励更多组织来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5]张凤坡.给“精日”分子划定法律“红线”[J].北京:中国社会报,2018:5.

[6]刘韵清.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2):79-81.

猜你喜欢

十九大爱国主义
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建构方法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决胜与追梦: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三重奏
“十九大”的教育话题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