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街道园教师儿童观改造的个案研究

2019-09-10张春珍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题教研儿童

张春珍

本研究选取南京市江宁区街道建设园Q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研该街道园教师所持儿童观的现状,分析教师所持儿童观的形成和制约因素,探讨改造街道园教师儿童观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好地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全区幼儿园教师的幼教观念更新与转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概念界定

课程游戏化:特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对幼儿园课程进行适宜性、园本性改造,使其更具有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2014年8月起,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启动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为现阶段幼儿园课程改革、课程建设、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突破口和抓手。

街道园:在本课题中,街道园特指被批准立项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中的街道幼儿园Q园。

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儿童观制约着教育观,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和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教师所持有的儿童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及教育行為等,继而关系到儿童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教师儿童观的转变与否直接决定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成败。

二、研究缘起:对研究背景的再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和研究者在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而展开。

1.推进我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需要

江苏省范围内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可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是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2.街道农村幼儿园教师儿童观亟须更新的现实需求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申报过程中,我区积极组织申报,共有20个项目、40家幼儿园参与到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进程中。通过对街道建设园的视导,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街道园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相对落后,教师高控的行为十分严重,教师的课程游戏化建设能力离要求还较远。

3.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我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研究者担负着整体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任。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本区范围内的课程游戏化建设?从哪里入手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目标?基于此,研究者选择了这一课题。希望能够通过对街道园Q园教师儿童观改造的案例研究,来推进我区的课程游戏化建设。

三、研究过程

(一)课题起始阶段:调研现状、明晰问题、明确意义

1.问卷调查,分析总结Q园教师的儿童观现状。

课题立项之初,我们设计并完善了“南京市江宁区街道幼儿园教师儿童观现状调查”问卷,借助网络完成了调查工作。问卷从“儿童是什么”“儿童的天性”“儿童期的特点”“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是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世界”“儿童和成人的地位”“儿童的权利”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了解了Q园88位教师的儿童观。就问卷所反映的数据来看,仍有一些教师对儿童的认识不明确、不科学(见表1)。

在被问到是否认同“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期本身具有独特价值”这一说法时,非常认同的比例仅占73.86%,仍有6.82%的教师不认同这个说法(见表2)。

同样,在被问及“您是否认同儿童和成人拥有一样的权利?”时,非常认同的教师占71.59%,23.86%的教师对此基本认同,不认同或有所保留的教师有4.55%(见表3)。

可见,该农村街道幼儿园教师所持儿童观还不尽科学、深入,这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育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成为该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路上的阻力。

2.深入Q园与园长、教师谈心,明确教师儿童观转变的重要意义。

研究者利用区课程游戏化负责人的身份,通过专题讲座、对话式访谈、课程游戏化指导、课程游戏化视导、课程游戏化现场推进等多种途径,跟老师们一起学习、探讨,逐步明确了儿童观转变的重要意义并让老师们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积极配合课题的开展。

(二)课题中期阶段: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探究儿童观改造的途径、策略、方法

在调研基础上,研究者制定了阶段性的专题培训、园本研修,推进研讨计划,并按步骤分项落实,以下是具体做法。

1.成立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研究共同体 。

本着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我们于2016年5月正式成立了江宁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研究共同体,成员单位囊括了江宁区所有省、市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共同体定期开展与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本课程建设相关的交流研讨、开放展示、专家讲座等活动。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区级课程游戏化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这大大加强了项目园之间的沟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该园参与项目建设、教师儿童观的转变拓展了多种途径与渠道。

2.建立项目专题研训制度和责任导师制度。

我们制定了江宁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制度,具体包括项目组织管理制度、专题研训制度和项目责任导师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我区还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原晋霞副教授、张永英副教授担任课程游戏化项目责任导师,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同时,我区幼教特级教师和十位片长(即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共建园园长)也担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责任导师。这为该园实现专家定期来园指导提供了保障。

3.请进来,走出去,开展相关学习培训。

自课题申报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和培训活动,如:邀请原晋霞副教授做了《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的专题培训;邀请张永英副教授开展了以《理解儿童的学习——运用“指南”提升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为主题的讲座;邀请了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领衔人、常州市银河幼儿园的徐志国园长做了题为《幼儿行为观察——基于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有质量的支持》的专题讲座等。

4.开展针对性的、基于问题的园本教研。

基于问题的持续性园本教研对于教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此,我们围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园本教研活动。如,针对教师不会观察,不知道怎样解读、分析儿童的问题,我们在交通游戏模拟区事先录制了三分钟左右的视频,然后让全体教师对照《指南》撰写观察记录,集体研讨、相互交流补充,最后形成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明确了观察记录的时间、目标、空间、情境、行动者、动作、活动等要素,以及如何对照《指南》对幼儿五个领域的发展进行分析解读。再如,针对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改造,老师们阅读《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这本书,集体讨论、审议室内外环境,并进行调整。在持续性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环境观、儿童观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5.结合专题培训和园本教研,开展案例评选与分享活动

为总结项目成果,提升项目园教师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我们结合专题培训和园本教研,组织该园教师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环境改造案例(课程故事)评选活动、教育記录视频案例评选活动,邀请获奖教师进行优秀案例分享,通过学习、实践、总结提炼、成果分享,老师们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着变化。

总之,在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带领教师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摸索尝试。通过对“六个支架”、《指南》《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施意见》《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等的学习、落实,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不断转变,课程建设能力不断增强。

(三)课题总结阶段:总结反思、推广辐射,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2018年下半年,课题进入结题阶段。对照课题的实施方案和研究目标,翻阅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回顾、反思两年多的研究历程,欣慰与遗憾并存。两年多来,与幼儿园教师的互动交流,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成效,以及老师们的论文、案例、教研活动见证了研究点点滴滴的进展,见证了研究者和老师们的共同成长。被选取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沈老师,从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成长为教研组长、教科研主任,于2018年9月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级获奖,并成功申报区级菜单讲座,在全区范围内分享了自己的教研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一)总结、提炼出街道园教师儿童观转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课程游戏化推进实施的背景下,街道园教师儿童观转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具体包括:

1. 明晰理念——泛在学习

针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儿童是什么、儿童期的价值、儿童的权利与地位、儿童的学习方式与特点认识不清的现状,我们带领幼儿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沙龙、专题培训、园本教研、外出参观和推进研讨等活动并形成机制。此外,我们还建立了QQ群、微信群,及时发布省群学习资讯;征集区级菜单讲座,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在这种泛在、多元的学习中,老师们逐渐明晰了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 深入实践——专题培训

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和课程游戏化建设实践中,我们结合《指南》《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一步支架》《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实践,形成了根据实践阅读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推荐阅读书目的基础上开展专题培训的机制,将实践——阅读——反思——培训——再实践——再阅读——再反思——再培训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改进教师儿童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实践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老师们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不断转变,课程建设能力不断增强。

3. 基于问题——深度教研

在课程游戏化进程中,为了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在解决课程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基于问题——深度教研”的园本研修机制。针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研讨审议,深入探讨,各个击破,基于问题的持续性园本教研让园本教研的实效性不断增强。

4. 总结提炼——案例分享

教师作为有着主体性的人,正如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孩子一样,内心都是渴望被认可、被认同的。因此,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教师潜力、对他们的付出和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及时予以鼓励。课程游戏化环境创设与改造案例评选、教育记录视频评选、课程游戏化专题菜单讲座申报、项目园建设成果展示等形式给了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精神和物质鼓励。在这样不断的正强化中,他们的专业自信与理论自信不断被树立起来。

5. 成果辐射——展示开放

为整体推进区内课程游戏化建设,我们形成了项目园每学期一次的展示汇报机制。两年多来,该街道农村幼儿园承办了市级推进研讨活动一次,开展了区级展示开放、推进研讨活动两次,教研组、幼教片区、园际交流等十余次。这样的活动,不仅将该园课程建设的实践成果辐射给更多园所,也是对老师们不断实践与进步的肯定。一声声赞叹、一句句点评,让老师们的研究热情不断高涨。

(二)转变了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通过项目建设和课题研究,老师们被卷进一种持续的深度学习与实践中,在评估课程资源、审议和改造课程方案、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观察与记录儿童的同时,他们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着。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在片级、区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脱颖而出。

(三)带动了全区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辐射了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的两年多来,该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展示开放、推进研讨、菜单讲座等多种途径带动了全区范围内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在毫无建设经验参考的前提下,开创了区内课程改革的先河,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园意识到,只要肯做就一定能收获孩子和老师们幸福快乐的成长。同时,该园的研究经验和做法在区内、市内甚至是省内都广负盛名,为后续省、市、区级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和教师儿童观、教育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四)研究者本人的成长与进步

在参与个人课题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研究者深入项目园与园长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实践、阅读、反思,无论是个人知识结构还是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两年多来阅读了几十本专业书籍、查阅了两百多篇专业文献,指导了该街道园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研究成效得到省市专家的赞扬与肯定,获得“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领衔人”“南京市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先进个人”等荣誉。撰写的多篇文章也先后在省市区论文、案例评选中获奖,并通过公开课、主题演讲等方式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分享给一线教师。

五、研究反思

回望两年多来的探究与实践,研究者无比欣慰与自豪。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深感由于精力、能力有限,课题研究还存在很多不尽科学、深入之处。如,教师的儿童观转变难以量化,我们只能从课程建设的成效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质量来判断教师儿童观和教育觀的改进,还未能制定科学的量表来统计、验证。但正是这种遗憾和不完美让研究者对课题的后续研究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姚伟.儿童观及其时代性转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虞永平.论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1995,(3).

[4]刘晓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化[J].学前教育研究,1994,(8).

[5]王志明.关于儿童观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1994,(1).

[6]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7]王海英.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儿童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8]塞尔玛·西蒙斯坦.儿童观的后现代视角[J].常宏译,赵振国校.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2).

[9]刘晓东.中国学前教育需要革命性变革[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7).

[10]姚伟.以人的方式理解儿童——儿童观的方法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5).

[11]胡术恒.儿童观及其对教育观的制约与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03).

[13]殷雅竹.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探索幼儿园课程改革新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04).

猜你喜欢

课题教研儿童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