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式教学法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应用

2019-09-10马炳荃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热身老鼠动作

马炳荃

体育活动是幼儿健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地生长发育,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活动能力,提高幼儿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培养幼儿优良品质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带有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儿童学习知识、技能与技术的动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多次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了“趣”式体育运动教学法,圍绕着“趣”字,把技能训练与趣味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能够从中真正感受到体育活动所赋予的乐趣,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一、“趣”式体育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及操作要点

“趣”式体育活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中,自始至终用“趣”贯穿。“趣”式体育活动教学法以激发幼儿积极投入运动为基础,以引导幼儿乐于主动探究为核心,以提升幼儿身体素质为目标。通过“逗趣的表现”“乐趣的体验”“妙趣的再生”三大环节,激发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并保持活动兴趣,使其在体育运动中玩得开心,学得有效。

(一)趣在热身——逗趣的表现

热身活动是体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幼儿运动生理和心理的调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逗趣是逗乐的意思,让幼儿一开始就对活动有兴趣,在玩之前产生冲动感。活动的开始部分及热身环节教师通过逗趣的表现,引导幼儿快速喜欢上活动,有运动的欲望。“趣”式教学法热身活动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1.情境逗趣

情境教学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以情境创设为契机,以游戏设计为纽带,以师幼互动为特点。教师应在分析活动的基础上,创设不同的有趣情境来引出活动,进行热身。幼儿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可爱的动物形象会让幼儿马上投入角色之中,积极地根据角色形象模仿动作。例如:大班“狮王来了”活动的热身环节,教师创设了“森林动物出来玩”的有趣情境,让幼儿通过模仿不同的动物有特点的动作如:小鸡点点头(活动颈部)、小猫捋胡须(扩胸)、小鸭走一走(体侧)、小兔跳跳跳(双脚跳)、小鸟轻轻飞(展臂小跑步)、老虎爪子大(大臂环绕)、大象鼻子长(弓背)等等,进行大关节、肌肉群的柔韧性活动,起到热身效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动作逗趣

孩子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尤其是夸张、有趣的动作。因此,在热身环节,教师通过做夸张的动作引发幼儿模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大班“磁性人”活动的热身环节,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齐步走时把手甩得很高、腿抬得很高(高抬腿、振臂),或者弯腰走时节奏很慢很慢(屈膝弯腰走),侧身伸出双手学螃蟹走路(侧并步),转身抱臂挺胸(倒着走)等等。这种夸张、有力、舒展的热身动作对于幼儿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幼儿积极模仿的同时总是伴着欢笑声,并对接下来的动作充满期待。

3.巧变逗趣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富于变化的事物。因此,热身环节可通过语言手势的变化吸引幼儿,引导他们自主表现动作。这种方法需要完全通过幼儿发挥想象,自主动脑完成动作。例如:“魔法棒热身”,教师把自己的手指说成魔法棒,指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指到哪,幼儿就要想出合适的动作去活动自己的这个部位,没指的地方则不能动。指到头幼儿可以做出点头、摇头、转头等动作,指到手幼儿可以转手、甩手、抖手等。有趣的是,当指到肚子,这个意料之外的部位,幼儿运动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积极尝试如何只让肚子动起来。然后屁股、腿、脚……用一根手指指部位的活动完之后,教师变化指令,分别用双手食指同时指向两个不同部位,增加了游戏的难度。最后,教师伸出十根手指变成好多魔法棒,此时就需要幼儿全身都动起来,扭动、跳跃。这个热身过程,幼儿既要准确活动要求部位,又要看到不同伙伴的动作进行学习。由于规则要求只可以动老师手指指到的地方,幼儿需努力控制让其他部位不动,动作滑稽可爱。幼儿的热身活动沉浸在巧变的乐趣中。

(二)趣在过程——乐趣的体验

让幼儿愿意运动,并且在提高速度、耐力、平衡感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是我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一直遵循的原则。这一目标有四个层次。下面以大班体育活动“老鼠健身”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层:乐在角色扮演

幼儿做游戏时喜爱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拟角色,去想象、模仿出所扮演角色的行为,同时角色扮演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比如“老鼠健身”活动开始,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鼠爸爸”和“鼠宝宝”。幼儿以“老鼠”的角色到“猫”家的健身房活动,为了争夺瑜伽垫子展开了跨跳与躲闪跑游戏,开始了一场“猫鼠大战”。通过为幼儿赋予角色与身份,幼儿全身心迅速投入到游戏中去。

第二层:乐在探究动作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要培养幼儿运用合适的动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成长。因此,活动的重点是幼儿喜欢主动思考,愿意探究动作。一旦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他们会全身心投入活动中,非常积极主动地思考动作的要领。例如:“老鼠健身”主要是进行跨跳的动作练习。“老鼠”们在反复尝试中自己总结出动作要领:必须要看准栅栏、抬腿要高。更为可贵的是,幼儿还发现落地要快,才能快速跨出“猫”家的围栏。

这是跨栏运动的一个技术动作,虽然不是幼儿必须掌握,但是他们却自己发现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动作和游戏的技巧,与同伴相互交流,分享要领,获得新的经验,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第三层:乐在递进游戏

幼儿愿意重复做喜欢的事情。活动过程的每一遍游戏对他们来说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每一遍游戏都隐含着一个新的要求:情境的丰富、难度的增加和动作的挑战。幼儿在“递进”游戏中得到稳步发展。每一遍游戏都是前一遍的提升,也是下一遍的铺垫。

例如:“老鼠健身”活动中共有六遍游戏:

第一遍 :练习跨跳的基本动作——“猫”把垫子放在场地中间“睡”着了,“老鼠”大胆尝试跨进“猫”家。

第二遍 :练习转身跑、跨跳——“老鼠”多次练习把“猫”吵醒,“老鼠”受到惊吓,转身逃跑。

第三遍:练习躲闪跑、跨跳——“猫”终于被激怒,开始抓“老鼠”,“老鼠”们四散躲闪。此时“猫”介绍游戏规则:它只抓进到它家里的老鼠。

第四遍:锻炼胆量——“老鼠”们协商合作找到合适方法:利用數量优势,一部分“老鼠”吸引“猫”的注意力,另一部分从后面悄悄进入,偷走垫子。

第五遍 :跨跳难度加大——“老鼠”得到了太多垫子,“猫”为了保护垫子,把围墙加高。

第六遍 :躲闪跑难度加大——“猫”寻求帮手,一起捉“老鼠”。此时,往往是最灵活的“老鼠”会积极报名要当“猫”。因为此时“老鼠”的角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运动欲望。这样既提高了躲闪、追逐跑的难度,又满足了个别幼儿不同的运动需求。

通过这种递进式的“反复”游戏,促进了幼儿的动作发展,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幼儿更是乐在其中,兴趣越来越浓厚。

第四层:乐在身心和谐

体育活动必须保证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活动过程中的最后一遍游戏应有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求幼儿的运动技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完成挑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情感价值,使幼儿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游戏会有输赢,赢了的心情愉悦,而对于失败的孩子,必须给予宣泄的渠道,并且在宣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理解、支持、快乐,重燃自信,活动兴趣不减。例如:“老鼠健身”活动最后,“老鼠”得到了所有的垫子,胜利的一方欢呼。“猫”失败了,教师要真诚地询问幼儿失败的心情,和扮演“猫”的幼儿一起夸张地表演失败的动作,如“抱头痛哭”“捶胸顿足”等。通过语言、行为,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情的理解,学习用合适的行为进行情感宣泄。夸张的动作又会让幼儿觉得可笑、有趣,进一步缓解了幼儿的失落情绪。结束时创设“猫”认错的环节,鼓励“老鼠”要宽容、大度,原谅“猫”的错误,幼儿的社会性又巧妙地得到锻炼。

(三)趣在放松——妙趣的再生

最后放松环节,突出妙趣的再生。放松环节应该是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情绪高潮。只有在高潮中结束,才会让我们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体验。一个能将幼儿情绪推向高潮的放松活动,对幼儿今后继续积极、愉快地参与体育活动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基本可以设定为四种类型:

1.妙用情境延续。有情节发展的体育活动,可以延续情境,设计放松活动。例如 :“小猴吃桃子”设计为“小猴”把桃子运到目的地后,用“吹一口仙气转一个圈,大家一起吃桃子”的情境进行动作放松。巧妙的情境延续,可使幼儿自始至终沉浸在游戏中,使整个活动连贯自然。

2.妙用角色转变。有时,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一直是扮演一个特定形象,结束时就可以转变成另一个合适的形象进行放松。比如“磁性人”活动放松时,磁性人变成了柔软的面条人进行放松,幼儿模仿面条下锅柔软的样子做出多种动作,表现得既夸张又舒展,又一次激发并保持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最后,请幼儿张嘴把面条吃掉,这种把自己吃掉的意外结局,把活动推向高潮,幼儿在快乐的交流中结束活动。

3.妙用兴趣满足。由于活动规则的限制,部分游戏很难在一次活动中保证所有的幼儿都进行特定的游戏。幼儿得不到满足,就需要借助他们的兴趣进行转移。比如:“切西瓜”活动,每次只有一个幼儿“切”,一次活动不能让所有幼儿都“切”一遍。如果草草结束,幼儿必会留有遗憾,所以教师要巧妙满足幼儿的兴趣。结束时教师提问:“还有谁想切西瓜?”肯定所有幼儿都举手。教师说:“好,我们所有人一起切。”一下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幼儿产生“一起怎样切”这个新的好奇点。教师:“每个人现在都抱起一个大西瓜。”幼儿想象模仿“变出一把大刀把西瓜切开,小心不要摔坏西瓜”。师幼同时模仿切西瓜动作,然后再分西瓜、吃西瓜,最后扔西瓜皮。经过这么几轮模仿,幼儿逐渐淡化最初切西瓜的环节,并且在模仿过程中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便可以愉快地结束活动。想象模仿的动作尽量舒展,节奏逐渐放缓就能收到良好的放松效果。

4.妙用教具形象。借助教具的特征与形象,调动幼儿的想象进行放松。比如“好玩的报纸”,最后环节是教师摆弄报纸让幼儿模仿。教师手拿报纸向下折、向侧面折、抖动、压扁、揉搓等。幼儿观察报纸形象的变化,通过想象用身体模仿做出弯腰、踢腿、转体、拉伸、转动、抖动等动作。

放松环节不仅要“舒展”,让幼儿在躯体上彻底地放松,同时还要“走心”,让情绪得以宣泄,创设的情境要有完满的结束。比如:“老鼠健身”中,“老鼠”和“猫”回到健身馆里,练习瑜伽进行放松,这是躯体动作的放松;而“老鼠”得到了所有的垫子,“猫”很后悔,就去寻求“老鼠”的原谅,希望能够一起游戏,“老鼠”经过考虑后原谅了“猫”,这就是心理上的放松。这种身心结合的放松能最大化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趣”式体育活动教学法的组织策略

(一)幼儿为本 安全至上

体育教学在布置场地环境时,要考虑安全性。教师自身要有安全意识,同时注意传授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指南》分别对小、中、大班幼儿提出了要求:“小班幼儿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中班幼儿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大班幼儿运动时能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牢记心中的安全意识,和传授给幼儿的自我保护方法,要比把幼儿放在“软包房”里生活更有意义。

其次,玩具的玩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玩具危不危险关键看玩法适不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同样的木质组合攀登梯架,大班可以自己组合成复杂的综合玩具进行空中平衡行走、悬挂动作;中班可以把支架侧放,降低高度,四肢空中爬行;小班可以全都平放在地上,进行地面平衡行走及钻爬游戏。

(二)重点关注 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体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最佳途径。体育活动中,面对不同的困难,幼儿要进行大胆的探究和尝试,并坚持下去。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幼儿会做出成人意想不到的动作,想出会让成人惊奇和钦佩的办法。如:大班活动“占领”,教师说数字几,幼儿就要在不碰到线的情况下占领相应数量的方格,摆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比如:占一个方格,双脚并拢在一个格里 ;两个方格,双腿分开;三个方格,双脚加一只手;四个方格,双手加双脚。如果五个方格,一般成人只能想到再加上头,而幼儿却会想出很多不同的方法,如用屁股坐下,或者利用膝盖点地。最后,他们能够想到利用手指支撑不会碰到线,最多一个人可以占领12个方格。这个挑战的结果完全超越了教师的预设,正是对活动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合理站位 画龙点睛

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站位的区别是:教师与幼儿的站位总是在变化着,但也存在着规律。

1.主体在内,外“大”内“小”

通常,在组织活动时,孩子们在中间,教师在四周巡视指导。但围圆游戏中,教师很容易忽略站位,经常会跑到圆的中心区。这样讲解、示范、观察、互动都不能面向全体幼儿。围圆游戏中,教师要站到圆边上和幼儿互动,即使游戏规则需要教师站在中心,也应该是在教师讲述规则以后再进入中心。

“半径越大周长越大”,不管活动场地是圆的还是方的,靠近中心区域的一定是小的、弱的幼儿。比如逆时针奔跑时,教师应该在最外侧引领,并有意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到外围,允许能力弱的在内侧,他们完成相同圈数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只是活动强度有所差别。

2.紧跟目标,装“大”跟“小”

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大目标,随时跟着小目标,体育活动的站位更能凸显这一点。比如一个直线接力游戏,目标是学习接力,知道接力的规则,老师就应该站在起点处,便于指导;目标是观察比赛结果,教师就该站在终点处,最容易发现哪一队先完成;目标是难点动作指导,教师就应站在动作器械旁,提示或进行保护。可见,教师的移动站位就取决于此环节的小目标。

3.方向一致,“来”多“去”少

幼儿的方位感不强,活动中的集合解散要尽量减少位置的变化,杜绝方向的改变。比如幼儿在教师面前四路纵队密集队形站好,如果教师说向后转,然后要求幼儿面向老师再一次密集队形站好,有很多的孩子就会找不到位置。

教师给幼儿的目标指向要清晰,多用“来”,少用“去”。比如教师说“来我身边”,孩子会快速反应,到身边或者抱着老师。如果老师说“到那边去”,后面可能就要附上更多的描述语言“最粗的大树那边”等等。否则,幼儿需要判断、选择甚至迷惑、质疑,从而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场面混乱。

(四)形象童趣 有效互动

教师必须要有与幼儿一起玩的心态,以一个大孩子的形象,愉快地参与幼儿游戏,用孩子气的语言与幼儿交流。长此以往,教师便在幼儿心中建立起“快乐体验”的个人形象,形成条件反射。幼儿只要看到教师本人就会想到快乐的游戏。

活动中,教师应随时保持与幼儿之间的积极互动,不断地激发幼儿创意活动的欲望。比如:中班体育活动“魔袋”中,幼儿玩跳袋时把自己变成“小兔子”,此时老师变成“萝卜”和“狼”,调动幼儿进行密集跳和四散跳。再通过谜语“白白、长长、小小、吐丝是什么”,唤醒幼儿已有经验,联想蚕宝宝形象,幼儿便会主动模仿蚕宝宝蠕动的样子。还可以让幼儿藏到口袋里,变成蚕茧,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挑战身体柔韧性。

(五)游戏训练 “动”的平衡

体育活动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自主游戏与动作训练的比重把握。游戏突出了趣味性,但是动作发展提升较弱;反之进行动作练习就会缺乏趣味。其实游戏与训练并不矛盾,教师需找到它们之间平衡点。正如跷跷板一样,一头是游戏、一头是训练。在游戏趣味上加力,巧妙地提升训练 ;在训练上加力,就抬高游戏趣味性。它们总是左右交替、相互抬高,保持着平衡。

比如:傳统游戏“切西瓜”的动作发展目标是快速奔跑,可是这个游戏过程中跑的孩子只有两个,其他人都是在等待。活动趣味性是强,但活动密度太低。如何加大活动密度呢?可以从进一步增强活动趣味入手。幼儿学会游戏后,让围成圆圈的幼儿一起变成一个“调皮的西瓜”。第一遍,边说儿歌边点头 ;第二遍,边说儿歌边下蹲;第三遍,边说边踢腿;第四遍,边说边逆时针走……然后幼儿就会自主想出不同的花样,动作越来越难, “调皮的西瓜”越来越有趣。活动密度提升了,围圈幼儿有了各种动作练习,又增加了团队意识。

再如:侧钻活动“过障碍”中,反复请幼儿模仿练习侧钻动作,幼儿不一会就感到无趣了。从动作的效果入手,老师提出“不要看到我屁股”的要求。幼儿为了不让老师看到自己的屁股,便会一直面向老师。因此,当老师站在障碍侧面时,幼儿一定会选择侧钻动作来完成过障碍,大大提升了对练习标准动作的欲望。

总之,“趣”式体育活动教学法包含了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教师自身素质提升、过程重难点把握、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在遵循体育活动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因此,它不仅适用于体育集体教学活动,同样适用于体育游戏和户外体育活动。不仅对教师的体育活动组织有着极强的实际操作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将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与创新,不断完善充实“趣”式体育活动教学法,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猜你喜欢

热身老鼠动作
下一个动作
抓老鼠
警惕热身时易犯的错误
笨猫种老鼠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when与while档案馆
运动之前要热身
热身
老鼠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