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习作热情浅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019-09-10陈雁

天津教育·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作文积累观察

陈雁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从兴趣、积累、观察、想象入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鲜活、个性突出、富有思想的作文。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积累;观察;想象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本文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从兴趣、积累、观察、想象入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写出鲜活、个性突出、富有思想的作文。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否写出一篇立意新颖,又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好文章来,这与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历来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棘手和复杂的问题。现就我的作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是推动学生作文的动力。兴趣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是靠我们语文教师用一种适当的方法去培养的,逐渐形成的。兴趣是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认识倾向、情感倾向、行动倾向等的心理特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做的。

(一)让学生知道写作文就好似说话,把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就是作文

一年级时,我要求同学们每天上课前把上学路上看见的人或事用一句话告诉我,只要完整、通顺即可。孩子们积极踊跃。慢慢地他们说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以后的写日记、写文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童趣

童趣是孩子的感情和兴趣的真实写照。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事和人。比如:自己的爸爸妈妈喜欢做的游戏等。这些都是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最为熟悉的。在教学《你最喜欢的游戏》作文时,我带着孩子们亲自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边玩边引导,回到教室,先让他们说说我们是怎么玩的,把过程说清楚,然后再写。这样孩子们个个都有内容可写,而且是真情实感。使他们觉得作文好写,容易写,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在班级利用班会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讲故事、演讲比赛以及把看到的和听到的趣事等说给同学听。回家后帮妈妈做一些家务,在家长的帮助下边学、边做、边说,最后再写。让学生体会表达生活之趣。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情趣,原来作文时的“怕”字得以克服,动起笔来就有事可叙、有感所发、有情可抒。写的文章就真实自然,有真情实感。从而感到写作文真有趣。

二、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积累好词好句是学习作文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作文中用词恰当,语句精练是一篇好作文的重要表现。重视语言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本这个现行教材

教会学生从课文中挖掘积累素材,这是最便捷又有效的方法。教学中遇到好的词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然后摘抄下来,写出读书笔记,经常翻阅。例如:《槐乡的孩子》一课中,写天气热的句子: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

(二)学会分类积累

如:动物类、植物类、自然风光类、人物外形类等方面。作者手中的妙笔生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经典的语句。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描写早上森林里的景色的句子: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三)课外阅读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储备。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养成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每人每月至少阅读一本课外书籍。同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换阅读。发现好词好句,及时积累。积累的词句多了,头脑充实了,既能克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现象,体现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和表达意义深刻的特点。又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一举两得。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说真话,不说假话的重要方法。许多学生表现写作水平差,写来写去,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甚至重复来重复去,说不清楚,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这就是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少、观察能力差所导致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我要求学生,要仔细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有的波光粼粼……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时,我们要抓住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静态,事物处于不变的状态,即眼前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在短期内无变化。

(二)我指导学生,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时,可以按方位的顺序来进行,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從下到上;从人到物,或从物到人等的顺序来进行。如课文《七月的天山》,作者就是按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的,把北国的天山写得秀丽,神奇。这样可以使文章不至于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

(三)要做到情景交融

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自然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景物本身不带感情,但人是有感情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怀着不同的心理,身处不同的境况,带着不同的目的,去看待眼前的景物,会有不同的结果。动笔把这些景物写下来,笔下的景物就不自觉地渗透了人物的情感。写出来的文章就真实感人。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大胆合理的想象是作文的精髓,作文中想象得体,比喻恰当,可是要描写人和事在头脑中形成各种画面,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

(一)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已储备起来,在写作中,就能像智能电脑一样,把需要的文件在线于显示屏。要求学生把显示的文件运用合理神奇的想象,加上平时积累的素材,稍做加工,一篇完美的文章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在课文讲读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抓住课文所描绘的人物、景物及记叙的事件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去想象作者观察时的情境,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立水中。通过阅读想象,犹如身临其境,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另外运用课文中的略写、插图、悬念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运用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定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给学生创造一切有力的情境

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猜测人物的心理、口语交际、表现课本剧等。尤其是课本剧,它是一种学校特产。是由学生自己表演,用语言的形式把课本的主题演示出来。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最直观的表演形式。如:课本剧《三个儿子》通过同学们亲自上台参与表演,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同学们的想象合理、真实、有效。

以上谈到的四大问题,是我粗浅的见解,实践证明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应用能力的,这几个问题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片面的。当然,要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四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与时俱进。我相信,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也不是一件难事,作文教学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孟阁.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读与写(上旬刊).2017(6).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小学作文积累观察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思考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新思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