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强化体能本质的高职体育课程新模式构建

2019-09-10张晖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高职体育终身体育

张晖

摘 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的本质就是强化体能。高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强化体能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在高职体育课程定位清晰的基础上,依据高职学生特点构建出强化体能的体育必修课课程和为技术、健身、竞技、休闲、训练目的的体育选修课程。牢牢把握和落实体育课程强化体能的本质,以期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目标。

关键词:体育;学校体育;高职体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健康校园”理念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g2018069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9-045-02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如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只有开齐开足体育课。为此,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和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是实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根本保障。

1体育的本质是高职体育课程的定位基石

在构建高职体育课程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体育?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把体育引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点。

体育的英语表达为“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字面翻译是身体的教育,简称体育。古希腊的时候,摔跤、体操、游戏已列为教育的内容。17世纪到18世纪,西方的教育把赛跑、打猎、爬山、游泳、跳跃和其他活动,也作为教育内容。18 世纪后期,古茨穆茨把之前的所有活动综合、比较、分类,称为“体操”。法国卢梭 1762 年发表的《爱弥尔》这本书,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训练、培养和养护等身体教育过程,他用“体育”这个词来描述。从中国近代体育价值取向流变来看,一是“练兵”,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都号召国民“锻炼身体,好打日本”,加强对军队进行“体育军事化”和“军事体育化”训练。二是“兴教”,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均设以兵操为主的“体操课”,确立了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三是“救亡”,1941年,关向应在“五卅”运动大会上说:“我们开展体育运动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打败日寇。”此阶段的体育排在第一位的不是竞技比赛,不是运动技术,而是强化体能。中国人使用“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这一舶来词汇的历史不足百年。1903年,清朝政府女子学堂颁布的法令中规定:“女子必身体强健,至女子缠足尤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这可能是在汉语的官方文献中最早所见的体育之字样。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时官方所理解的“体育”不仅是学堂里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身体强健”之教育。体育的独特功能其实就是“教育身体”,即强身健体,所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我只能说,是体育促进这些功能的发展,但不是体育的独特功能。体育就是体育,也只是体育,不是其他别的东西,它的本质就是针对身体的教育,其独特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体育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由此可见,体育的本质就是强化体能。学校体育就是在学校进行的体育活动。找到了体育的“根”,就找准了学校体育的定位,有了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自然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2目前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校按照体能和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课程标准,一年级两个学期分别学习篮球和排球技术,体能强化的身体素质考核占总得分的40%,均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二年级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按照技术项目类别进行限制性选项课开设。此类课程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太极拳、瑜伽、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定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自己喜爱和力所能及的技术项目,体能强化的身体素质以800米或1000米与立定跳远两个项目测试成绩为依据,占总分的30%。还开设了部分体育公选课,其中有健身武术、趣味健身游戏、健身走、保健与预防损伤课程,考核内容中不涉及身体素质测验内容。目前还没有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也是基于《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讨论稿)》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15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这在一定时期和阶段内丰富了课程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发挥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同时因为身体素质考核比例相对于技术的占比下降,学生体能强化不足。我们都知道,体能的保持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训练和维持的,不训练体能就会向原状恢复,没有足够课时的保障,强化体能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和运动技术的掌握无从谈起。就像没有体能支撑的武术,最终只能是花拳绣腿的套路,没有丝毫攻击力,想要在运动中享受乐趣更是难以实现。要想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高度,就要给“花拳绣腿的套路”配上足够的体能,使得学生无论在技术掌握上、身体锻炼中、竞技比赛中展示出体育应有的肢体活动的力与美。为此,需要重拾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继续在强化学生体能上下功夫,才能实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

3高职体育课程坚持强化体能本质的意义

3.1强化体能是高职体育课程存在与发展的根基

既然体育的本质是强化体能,学校体育也就是在学校进行的体育,强化体能更是首要任务,也是其根本。体能发展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魄水平,又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与军事体育一样,看中的是强化体能,不是为了学会打篮球或踢足球,即使学会打篮球或踢足球,目的仍然是为了强化体能锻炼身体。体能的重要性在于是技术高峰攀登的保障,就拿武术来讲,一个没有足够速度、足够力量、足够耐力、足够灵敏身体素质的武术技艺,充其量只能是花拳绣腿的套路表演,不具备任何“攻击力”,谈何武术。同时,体能的特性决定了其短暂性,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恢复特性,也就是说,如果不持续加以训练或锻炼,体能就会向初始状态恢复。

3.2强化体能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职学生的特点:入校前与普通高中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没有差异,区别在于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就业环境。高职学生未来面临的是应用型、技能型工作种类,与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劳逸结合”目的相比较,高职学生更倾向于“体能保障”,理应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多一些强化体能的方法与手段。普通和高职学生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并非是绝对隔离和有巨大差异的,只是说在今后工作中,普通高校学生更多或偏向的是“用脑”,高职学生更多或偏向“用体”。“用脑”的终身体育更倾向于用体育运动调节、舒缓、放松学习和工作,“用体”的终身体育更倾向于用体育运动为工作和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身体“能量”,以便保证充沛的体力,更好工作。

3.3强化体能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对接校运会和体质健康的前提

在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中,重点落实在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上,大量课程课时用在技能教学上,考核比例占到40%。对于每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的田径项目涉及很少,没有专门针对田径项目的教学和考核要求。同样,体质健康的教学与考核虽有一定比例,但练习时间根本不足以达到强化体能的要求。构建高职体育课程强化体能目标后,可以直接打通和贯穿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每名学生都要参加体育必修课程,以强化体能为目标的体育必修课程,可以极大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顺利实现提升每年省级体质健康的考核与排名。强化体能目标的体育课程实施,必定会促进更多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大可不必为了满足参与人数而强制规定最低报名人数,竞技比赛一定是少数人的精英赛。反过来,校运会和体质健康的评价也会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人为了参加比赛和提高健康水平而认真学习和训练,使之步入一个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系统中。

4基于强化体能本质的高职体育课程新型模式构建

新模式课程分为两类,一是体育必修课,二是体育选修课,必修课是基础,选修课是辅助和提高。

必修课分为体能班和特培班,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体育必修课。体能班即是强化体能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靈敏身体素质为主的教学班级;特培班是由身体有运动障碍的,如天生疾病、运动受伤、身体贫弱者,包括体型特殊和肥胖学生组成。学生入学后上课时间进行为期两周的体能测试,测试项目、内容和标准均以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衡量和评价。在测试期间凡符合特培班条件的学生均加入特培班学习,教学内容则根据学生具体身体条件选择健身走、球类拍打、趣味游戏、太极拳习练等等项目。

选修课分为技术班、健身班、竞技班、休闲班、训练班。选修课程学生的选修条件是《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合格者,也就是要达到6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技术项目的学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在新入学和规定体育必修课的每学期期末进行,既是对学生等级的评价,也是参加技术班学习的资格评定。技术班教学内容主要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武术、瑜伽、健美操、太极拳、体育舞蹈、田径项目设置,每个项目根据报名人数设置班级数。健身班教学内容主要以不受天气、性别、场地影响的走、跑简单练习,是在降低训练难度前提下的教学方式。健身为主,目的是培养每一位学生学会利用体育的运动方式强健身体,掌握简单理论知识和具备运动保健能力,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竞技班教学内容为项目竞技比赛,只为学生项目比赛进行组织、裁判和辅导。比如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报名条件依然是体能合格者,再根据学生技术掌握水平和报名人数确定是否吸收。休闲班主要为体能合格但运动技术不突出学生设定,以体育游戏、飞镖、飞盘、太极拳、瑜伽、水上运动等项目为主要内容。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以及体育竞赛有机结合并形成体系,按照“小学兴趣化、中学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的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训练班主要为参加校运动会和各类单项比赛项目,以及参加校级以上比赛的运动员设置,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项运动训练。根据体能训练量效原则,必修体育课程改变过去连续两个45分钟的教学课时,改为每周两次分开不在同一天的45分钟教学,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选修课课时继续按照原先45分钟+45分钟连续方式教学。

无论是从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高度审视,或是从终身体育目标出发,或是竞技比赛目的考虑、或是技术学习层次比较、或是身体训练角度看待,或是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强化体能都是基础和核心。

参考文献:

[1]王贤.浅谈体育的本质与功能.体育时空.2017年5A:183.

[2]白萍,张爱红,向武云.论中国近代体育价值取向的流变.体育文化导刊.2018(10):155.

[3]任杰,刘卓.体育的本质与功能.体育学刊.2002:6.

[4]张洪潭.体育概念研究进展.体育与科学.2011:14.

[5]李小伟.如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健全人格.中国学校体育.2018(10):7.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高职体育终身体育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浅析微课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现状及完善方法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