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物流业新业态发展研究

2019-09-10张敏洁

中国流通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跨境物流智慧物流

摘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服务功能、物流服务范围与规模、物流服务效能、物流服务交付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物流产业呈现出明显的转型升级态势,新的商业模式、经营业态、资源配置方式等物流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2000—2019年发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梳理、分类与筛选评估,选取相关样本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物流业新业态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云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末端物流等。其中,云物流模式、物流云平台构架、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物流模式、末端物流配送模式及配送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物流云服务实际运作、云仓库运营、赢利及配送模式、智慧物流技术经济效益、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物流模式、“一带一路”跨境物流沿线国家地区协作、末端配送各种模式赢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强。此外,研究还发现,物流行业的实践探索往往先行于理论研究,如云仓储、海外仓、众包物流、智能快递柜、前置仓等。因此,如何捕捉行业发展热点,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物流业新业态研究,也是后续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物流业新业态;云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末端物流

中圖分类号:F2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9)09-0029-13

一、引言

我国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要求提高物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创新运作管理,并将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平台工程、物流新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等列为主要工程,将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发展列为主要任务。随着《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深入实施,我国物流业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企业、新模式、新业态[ 1 ]。而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物流运行情况分析》,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物流发展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 2 ]。

在这样的背景下,鉴于物流业对现代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在国内外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物流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文献进行了收集、梳理和归纳,并选取适当的样本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对物流业新业态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物流业新业态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

二、概念界定

物流业态指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物流业态决定了物流服务的结构、物流服务的功能、物流服务的范围与规模、物流服务的交付方式,通俗来讲就是物流服务商如何组织、提供何种物流服务、以何种方式销售并完成物流服务。[ 3 ]

新业态、新常态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创新、用户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从而催生出来的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成分。[ 4-5 ]

因此,在界定物流业新业态时,主要考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的新的物流业商业模式、新的物流业经营业态、新的物流资源配置方式等相关物流服务经营新形态。

三、研究方法

进行系统性文献综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界定相应知识领域的核心概念;二是为该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引导。本研究以物流业新业态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文献回顾。由于物流业新业态并非一个成熟的概念,很难直接进行文献检索,因此本研究采用特兰菲尔德(Tranfield D)等[ 6 ]的方法,通过计划、检索、筛选、综合分析及评价等四个步骤来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和回顾。这是因为,物流业新业态尚不存在准确的定义与界定方式,而该方法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文献回顾过程的聚焦程度和系统性。

(一)计划

在研究的起始阶段,以物流业新业态、物流业态创新、物流业服务创新等为关键词,在学术文献、相关行业新闻报道、物流行业相关报告等范围内进行试探性的信息收集。对所收集到的共计255篇相关学术文献、行业新闻报道和行业报告进行整理和内容分析,进一步得到物流业创新、云物流、云仓储、智能快递柜、末端物流、众包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前置仓库等九个方向性的检索类目。

(二)检索

在确定了上述九个关键性的检索方向之后,进一步细化相关类目的检索关键词,并将所要检索内容的时间范围设定为2000年1月到2019年3月。中文文献主要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刊物级别限制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 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英文文献主要通过科学引文检索(WOS)、全文数据库在线检索(EBSCO)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刊物级别限定为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SCI-E)、工程索引(EI)等收录的刊物或会议论文。具体检索的关键词以及相关结果参见表1。

(三)筛选

在对检索结果进行交叉比对、去重等初步筛选之后,对每个类目的检索结果做进一步的分类汇总,并选取与新的商业模式、经营业态、资源配置等范畴相关的文献,以之作为样本文献进行后续研究。

(四)综合分析及评价

重新审视上述九个关键类目,通过对选定的样本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对关键类目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和梳理(具体参见图1),并据此对关键类目进行调整和修订,将物流业新业态系统性文献回顾的框架确定为云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末端物流等四个主要方向和若干子方向。

四、国内外物流业新业态发展动态

(一)云物流

2010年,霍尔特坎普(Holtkamp B)等[ 7 ]提及“云物流”这一概念,构建物流云服务模型并进一步应用该模型设计了一个被称为“物流商城”的物流云平台。同年,斯凯尔特(Schuldt A)等[ 8 ]研究了通过物流云平台将云计算应用到针对物流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几种途径。此后,有关云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物流模式、物流云平台、物流云服务、云仓储等方面。

1.云物流模式

在对云物流进行研究的早期阶段,针对云物流模式的研究较多。德夫曼(Delfmann W J F)[ 9 ]提出,云物流模式应当将云计算的合作、分布式、自主性等基本原则应用到物流领域,以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和分布式管理。李(Li W)等[ 10 ]研究了基于云物流模式的采用云平台解决物流资源问题的虚拟化与服务选择问题。王琦峰等[ 11 ]提出了云物流的体系结构、所涉及关键技术,并研究了云物流的应用模式。梁红波[ 12 ]分析了云物流提升物流效率的机理,以及云物流环境对物流模式创新的推动作用。何(He X)等[ 13 ]在对云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主要业务流程的相互作用。徐(Xu G)等[ 14 ]分析了云物流模式在快递行业的影响与应用。毕娅等[ 15 ]研究了云物流模式下整体物流需求覆盖最大化的问题,并进而构建了考虑最大化覆盖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葛伟民[ 16 ]进行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云物流模式的探索。丁丽芳[ 17 ]对农产品的云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

2.物流云平臺

张向阳等[ 18 ]构建物流云平台体系,并对基于该平台的多方协同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在物流云平台的架构与设计方面,相关研究较多。比如,高(Gao J)等[ 19 ]设计了动态整合与协同的物流云平台;王(Wang X)等[ 20 ]设计了一站式物流云平台;曹立明[ 21 ]构架了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王春鸣等[ 22 ]设计了针对医院耗材管理的物流云平台;湛玉婕等[ 23 ]设计了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云平台。

3.物流云服务

有关物流云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云服务的模式、流程设计、协作机制等方面。格洛克纳(Gl?ckner M)等[ 24 ]为物流云服务的行动方案设计了一个标准化模式。林云等[ 25 ]以汽车产业供应链为例,研究物流云服务的业务与技术构架方法,并对所构建的模式进行了验证。党磊等[ 26 ]对体育物流云服务模式的体系构架进行了研究。张水旺等[ 27 ]构建物流云服务发现模型,并开发和验证了一种物流云服务的发现算法。张浩等[ 28 ]提出了采用物流云服务模式对物流园区物流资源进行动态组合与分配的机制。胡小建等[ 29 ]对云物流服务主体以及各主体间协作机制进行了研究。

4.云仓储

有关云仓储的研究是近年来物流行业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其本质是云物流概念的行业应用研究,是云物流研究的进一步延伸。2011年,郝玉强等[ 30 ]指出,所谓云仓储,就是在全国各区域形成公共仓储平台,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从而使商家能够就近安排仓储,使物流公司能够就近配送。此后,云仓储主要被理解为互联网+仓储,而有关云仓储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云仓储模式在电子商务行业应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被较多文献提及的比较典型的云仓有京东云仓、菜鸟云仓、苏宁云仓、宅急送云仓、中国邮政云仓、百世云仓等。陈良勇[ 31 ]对基于云仓+供应链整合的快消品新赢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杨从平等[ 32 ]对云仓储的快递配送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云仓储的两阶段配送模式。俞成功等[ 33 ]对云仓储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余溪等[ 34 ]对云仓储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

(二)智慧物流

2002年,布鲁索内(Bruzzone A G)[ 35 ]对一种基于网络集成物流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物流网络进行了探讨。此后的十年间,智慧物流(Smart Lo? gistics)的概念界定、发展趋势、应用技术等问题逐渐进入人们讨论与研究的视野。2014年,王之泰[ 36 ]提出,应将管理的内涵融入智慧物流概念,并将智慧物流表述为将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应用于物流业,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形态。2014年以后,有关智慧物流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趋向于实际应用层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物流的发展、智慧物流模式、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等。此外,智慧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智慧物流风险管理等方面,也均有学者进行研究。

1.智慧物流的发展

在智慧物流的发展方面,何黎明[ 37 ]认为,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将在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分散市场、替代紧缺人工、满足个性需求、创造绿色生态等方面发挥作用。王帅等[ 38 ]对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因进行研究,并将之分为物流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物流需求的升级、科技企业的引入、智能技术的成熟、劳动力的短缺等五个方面。

部分学者对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比如,彭宏勤等[ 39 ]在“交通7+1”论坛第四十九次会议上,对智慧物流公铁水联运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张枢盛[ 40 ]围绕智慧物流发展对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张立国[ 41 ]提出,智慧物流是我国物流业产业升级的技术驱动因素;伍宁杰[ 42 ]提出,智慧物流将助推新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发展;荣长玲[ 43 ]对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的耦合发展进行了研究。

也有学者对智慧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进行了研究。比如,余娟[ 44 ]认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存在行业标准制定缓慢、企业规模不够、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平台不完善、末端物流智能化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徐兰[ 45 ]提出了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等智慧物流发展策略;黄晓野等[ 46 ]提出,要构建智慧物流的商业生态系统。

国外学者更多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出发研究智慧物流。埃科勒(Erkollar A)等[ 47 ]提出了一种以智慧城市为背景、旨在解决当前城市运输问题、能够快速反应的智能物流系统,并在欧盟及亚洲部分城市进行了实践。鲁索(Russo F)等[ 48 ]以城市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为研究案例,验证了欧洲智慧城市实施的途径。

2.智慧物流模式

关于智慧物流的模式,荣格(Jung J U)等[ 49 ]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公有或民营物流的新的智慧物流商业模式,用以管理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责任,并解决传统物流所面临的安全、走私、赔偿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李佳[ 50 ]对智慧物流模式重构的思路和要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采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智慧物流模式进行重构的实施路径。

3.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

智慧物流关键技术与设备是实现智慧物流的基础。赵(Cho S)等[ 51 ]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模式,主要通过嵌入式传感器技术监控物品移动状态,以实现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物品的同时降低成本的目标。李(Lee C)等[ 52 ]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来提高仓库生产率、拣选准确性、拣选效率以及对订单可变性的应对能力,使用计算智能技术为工业4.0提供智慧物流。萨迪克(Saddiq S)等[ 53 ]提出了利用无线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RFID)、实时定位系统(RTLS)等技术实现客户需求识别、产品和库存管理等智慧物流服务的智慧物流监控系统。丁锋[ 54 ]对智慧物流装备制造产业链中的输送分拣、自动化仓库、系统集成、仓储机器人、叉车、货架等六个主要环节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促进智慧物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姜大立等[ 55 ]对智慧物流的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三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我国智慧物流建设的相关对策。

4.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在围绕智慧物流的概念、模式、技术、设备等进行多方面研究之后,应由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来实现智慧物流理念的落地。雅比尔(Jabeur N)等[ 56 ]开发了一种基于多代理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旨在能够有效规划、实施、控制起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服务和物流,同时确保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化、高效的配送服务。卡拉基克斯(Karakikes I)等[ 57 ]利用仿真技术对智慧物流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并提供了利用仿真技术提供城市货运解决方案的技术路线图。西瓦曼尼(Sivamani S)等[ 58 ]开发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基于移动设备、计算机系统和卫星定位技术等手段,能够利用配送车辆和用户位置信息规划配送路线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

(三)跨境物流

較早的关于跨境物流的研究,源自2002年的中国香港地区。当时,中国香港地区的很多制造商把生产线迁到了中国大陆地区,它们在享受较低生产成本、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的同时,也面临着必须将成品转运回中国香港地区的一系列跨境物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梁(Leung S C H)等[ 59 ]对跨境物流优化模型、跨境物流运输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研究。2013年,王(Wong D W C)等[ 60 ]对一种被称为“间接跨境供应链模式”的新型物流业务进行了阐述,并以包括我国广州、深圳、香港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从成本、时间、质量和灵活性四个方面入手,对该新型业务的物流绩效进行了评估。同年,戴维斯(Davis D F)等[ 61 ]基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边境的案例数据,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PPPs)在跨境物流背景下的性质和作用进行研究,得出了私营企业协作能力与公共机构间合作决定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绩效并反过来影响跨境物流质量的结论。自2014年开始,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涌现,有关跨境物流的研究出现了一个重要方向,即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此外,海外仓、“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等也是跨境物流相关研究关注的主要方向。

1.跨境电子商务物流

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方面,2014—2016年间相关研究高度集中于对模式的分析与选择;2017年之后,研究方向趋于多样化,风险评估、信息系统、服务整合、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跨境物流联盟等研究方向逐渐出现。

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分类方面,以李向阳[ 62 ]为代表,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分为中国邮政模式、国际快递模式、海外仓模式三类。在此基础上,庞燕[ 63 ]进一步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分为出口模式(包括中国邮政、国际快递、海外仓(边境仓)、跨境专线物流、国内快递的国际化服务等)和进口模式(包括直邮模式和转运模式)两大类。郭宁宁等[ 64 ]又将保税备货模式加入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进口模式。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选择,学者们提出,可采用层次分析法[ 65 ]、物流网络规划法[ 66 ]等方法来对不同的模式予以评价并进行合理选择,也有学者认为可根据不同目的地的环境与政策进行选择。

在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方面,吉弗里达(Giuffrida M)等[ 67 ]研究了跨境物流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张夏恒等[ 68-69 ]研究了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的机理和发展路径,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水平进行评价,认为目前跨境物流效率较低,制约了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吴守学[ 70 ]对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发展中的四大协同缺失进行了分析。邬佳伟等[ 71 ]构建了跨境电商的物流服务体系。

跨境物流联盟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一个发展方向,杜志平等[ 72-73 ]对跨境物流联盟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博弈分析识别跨境物流联盟运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机制。

2.海外仓

有关海外仓的研究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的延伸,目前主要包括电商平台自建海外仓、第三方物流企业自建海外仓以及大企业自建海外仓等模式。张晓燕[ 74 ]对我国跨境物流海外仓发展中存在的跨境支付难、建设成本高、监管不到位、管理水平低等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提高配置效率等相关对策。鲁旭[ 75 ]对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海外仓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3.“一带一路”跨境物流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就“一带一路”倡议对跨境物流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比如,董千里[ 76 ]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王文娟[ 77 ]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海外物流业布局的推进作用等。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协作问题,刘小军等[ 78 ]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物流协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郑楠等[ 79 ]对中蒙俄跨境物流的便利化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四)末端物流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常被称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末端物流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近年来有关末端物流的研究,特别是为应对“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出现的各种末端配送模式创新、末端配送新业态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末端配送、众包物流、智能快递柜、前置仓库等。

1.末端配送

关于末端配送,戴尔(Dell’amico M)等[ 80 ]于2012年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以解决城市配送中日益严重的交通、噪音及污染问题。该模式的核心,一是使用重型货车进行干线运输,但在市外配送站以环保轻型货车替代重型货车进入城市并进行末端配送;二是建立智能快递柜系统,以解决因用户不在收货地点而产生的无效配送问题。自此,“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一方面,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行业界都提出或实践了各种各样的末端配送创新模式。

2013年,张昕[ 81 ]对末端配送的一种新模式——代收点进行研究,分析已经开始在实践中运行的包括京东商城校园营业厅、阿里小邮局、天猫社区服务站等在内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代收点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整合优化策略。2014年,杨聚平等[ 82 ]提出了一种自动化自助提货、人工辅助提货与送货上门相结合的综合末端配送模式。2015年,张会云等[ 83 ]以菜鸟驿站和丰巢为例,对末端配送代收点与智能快递柜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2016年,钟耀广等[ 84 ]提出,应以第三方共同配送服务商或各快递公司联盟作为共同配送服务主体,探索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体系构建问题。2017年,刘晓宁[ 85 ]对末端物流中的送貨上门、代收点、智能快递柜等三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

2018年以来,有关末端配送创新模式的研究更加深入。王进[ 86 ]从运营方和配送服务方式两个维度入手对末端配送模式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影响不同模式选择的因素。拉涅利(Ranieri L)等[ 87 ]从降低外部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末端配送革新的五个方面,即车辆创新、配送站点选择的新方法、共同协作配送模式、交通管理及路径优化、公共政策及基础设施创新等进行了回顾。林(Lim S F W)等[ 88 ]对末端配送供应网络的配置维度(网络结构、网络流量、关系治理和服务架构)与影响全渠道性能的基本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另一方面,末端配送网络的各类算法也是学者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艾德(Aized T)等[ 89 ]通过Petri网方法对“最后一公里”路径的规划进行建模。周林等[ 90 ]开发了同时考虑送货上门和客户自提两种模式且终端共享的末端配送策略的集成优化模型及算法。袁光辉等[ 91 ]提出了一种对末端配送一二级节点进行识别的聚类分析算法,为末端配送节点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杨东林等[ 92 ]通过建模仿真方法证明,在三种线上线下(O2O)末端配送模式中,中央配单模式的系统效率要高于配送员抢单模式和驻店送单模式。

还有学者对农村末端配送、高校末端配送、社区末端配送、基于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应急物流末端配送、末端配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众包物流

众包物流是一种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新的商业模式,即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均来自消费者,而众包物流公司本身只需要通过信息平台对供需双方进行协调和管理,不再提供实质性物流服务。众包物流作为末端配送的解决方案之一,已经获得普遍认可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

较早的有关众包物流的研究出现于2015年,主要是对众包物流概念的探讨。卡博(Carbone V)等[ 93 ]通过对32个案例的研究,将众包物流定义为四种协同物流类型中的一种。梅赫曼(Mehmann J)等[ 94 ]对众包物流进行案例收集和分析,并开发了众包物流的成熟度模型。姆拉德诺(Mladenow A)等[ 95 ]对众包物流的概念、优势和挑战进行探讨,并对相应的实例进行了分析。此后,有关众包物流概念、实际应用、参与各方的研究越来越多,还有一些有关众包物流定价策略、绩效、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在众包物流概念阐释方面,莱(Rai H B)等[ 96 ]将众包物流定义为一个支持信息连接、能够将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与未定义的外部人群相匹配的市场,而这个人群愿意投入时间及(或)空间,并因此获得相应的补偿。卡博(Carbone V)等[ 93 ]通过对全球57个新兴众包物流网站的分析来确定其主要特征,将众包物流定义为基于Web平台、使用移动应用程序、利用个人闲置物流资源和能力提供物流服务的新的物流方式。

关于众包物流的实际应用,弗雷赫(Frehe V)等[ 97 ]对众包物流业务模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创建了一个众包物流的商业模型,可为有意实施众包物流业务的公司提供理论指引。王(Wang Y)等[ 98 ]对众包物流在城市末端配送中的应用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新加坡和北京两地的数据集进行了实证检验。阿克布(Akeb H)等[ 99 ]同样构建了众包物流的城市配送模型,并以巴黎为对象进行了研究。以陈耀庭等[ 100 ]为代表,对目前我国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模式进行调研,并提出了基于平台的生鲜电商众包物流配送模式。

关于众包物流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度的问题,莱(Rai H B)等[ 101 ]定义了众包物流的五种实施类型,即商业市场、社区市场、弹性工作平台、专业从业者平台和物流市场,并对这些类型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各利益相关方对商业市场、物流市场两种类型比较认可。以梁晓蓓等[ 102 ]为代表,有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对影响众包物流接包方参与意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

3.智能快递柜

智能快递柜是一种智能化的客户自助提货系统,是目前末端配送创新模式的一种,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在智能快递柜方面,2012年戴尔(Dell’amico M)等[ 80 ]提出,将智能快递柜系统作为“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2014年夸克(Quak H)等[ 103 ]对智能快递柜的商业模式特别是财务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张秋燕[ 104 ]对亚马逊智能快递柜的系统设计和运作流程进行了分析。

随着智能快递柜在我国的日益推广和普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喜崇彬[ 105 ]提出,智能快递柜发展中存在自提柜建设项目投入大、赢利模式模糊、受到其他自提模式冲击等问题。王幸福等[ 106 ]认为,智能快递柜存在功能单一、品牌多缺乏规划、赢利模式模糊、损坏丢件追责难、不适合大体积物品等劣势。

智能快递柜的赢利模式是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圆通研究院[ 107 ]对目前我国智能快递柜的赢利现状进行了调研,具体包括直接业务收入、消费者超期及寄件费用、快递员投递费用、箱体广告收入等直接收入,以及快递效率提升产生的人力成本降低、精准营销体系带来的流量变现等隐形收益,并进而提出了智能快递柜服务规范化、箱体地址化、运营去中心化、赢利多样化、制造模块化等发展策略。

智能快递柜的服务质量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尚玉冰等[ 108 ]调研发现,快递柜尺寸、快递柜维修保养能力、快递柜收费问题等是影响智能快递柜客户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陈碎雷[ 109 ]调研发现,验货环节缺失、快递号人工录入差错所导致的取件失败、收寄件人信息泄漏等是目前智能快递柜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智能快递柜外型与功能设计、高校智能快递柜布局选址及运营等方面的研究。

4.前置仓库

2015年前后,前置仓库模式作为又一种末端配送特别是生鲜商品末端配送的解决方案开始试行。所谓前置仓库(也称为“微仓”),一般布局于社区周围的前置配送站,其理念是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将消费者最有可能购买的商品提前放置到前置仓库,待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前置仓库把商品派送给消费者或者由消费者到配送点自提,以进一步缩短配送时间,改善客户体验。

前置仓库作为一种新兴的末端配送解决方案,目前有关其模式的研究较多。白丽媛等[ 110 ]对一种新出现的依托社区便利店的微仓模式进行了探讨。刘文纲等[ 111 ]将前置仓库(门店仓)作为一种零售业新业态进行了分析研究。伦墨华等[ 112 ]对一种生鲜商品的前置仓库模式进行了研究。

也有学者研究了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比如,谢芳等[ 113 ]开发了一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前置仓库应配置的货品类型进行分类的方法。杜静[ 114 ]分析了因前置仓库存在面积限制而带来的品类限制、布局密度、补货成本、赢利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是关于各类前置仓库模式,如每日优鲜、一号店、丰巢微仓、京东到家、沃尔玛、多点、易果生鲜、苏宁小店、菜鸟网络等运行现状特别是存在问题的报道。

五、现有研究评价及展望

通过上述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对国内外物流业新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云物流、智慧物流、跨境物流、末端物流等方面,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加以总结。

(一)云物流

云物流并非简单的云计算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而是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在物流资源的运营管理中实现自主性、分布式、合作等云计算的基本理念。对于云物流的模式,目前研究较为成熟,观点也比较统一,即通过物流云平台实现物流资源和物流服务的配置。因此,有关物流云平台设计与构架的研究也趋于成熟,并有较多物流云平台投入实际运营。

物流云服务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物流云服务的模型、流程设计、协作机制等方面,有关行业界实际运作案例的研究比较鲜见。云仓储是云物流概念在行业界的落地和延伸,近年來京东、菜鸟、苏宁等多个大型企业已经建立了云仓并投入使用。对于各种不同的云仓,其运营模式、赢利模式、配送模式、选址问题等都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二)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行业和物流管理,以发挥整合物流资源、缓解用工紧张、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而不能简单理解为无人仓库、无人车、无人机的应用。目前,在智慧物流方面,有关智慧物流技术与设备的研究较多,如物联网技术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应用等。此外,也有一些有关智慧物流实际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的研究。但从总体来看,智慧物流还有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开展。比如,如何实现智慧物流技术的系统集成,如何寻求智慧物流技术设备上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产出之间的平衡,如何在智慧物流智能化、自动化的背景下开发新的工作岗位等。

(三)跨境物流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跨境物流成为物流业新业态研究的热点。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跨境物流方面确实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学者们对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物流研究热情很高。此类研究旨在比较各种跨境电商出口模式的优劣,以为不同商品品类、不同企业、不同地区通过不同的方法选择最优出口模式作为研究目标。在各种出口模式中,由于海外仓模式存在成本高、监管难等诸多跨境物流企业共同面临的实际困难,学者们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关注。

但是,有关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物流的研究则要少很多,其研究深度也不够。此外,近年来有关“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研究方向尚且不够明确,一些重点问题,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协作等还研究得不够深入。因此,有关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物流、“一带一路”跨境物流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末端物流

末端物流,也称“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物流行业极其热门的话题之一。末端物流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行业界都在努力寻求末端物流各种经济、有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其中,配送网络布局与路径优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研究方向。

在末端配送的模式方面,目前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从配送主体来看,可将末端配送分为送货上门、客户自提两种模式。在送货上门模式方面,第三方共同配送服务模式问题,专业配送企业的配送点布局、路径规划问题,众包物流的业务模式、接包方参与度、风险控制等问题相互交织。在客户自提模式方面,衍生出了对人工代收点运营模式以及智能快递柜的研究等。其中,随着智能快递柜的日益普及,其投入成本、赢利模式以及差错出现后的责任认定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智能快递柜运营企业,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行业界对这些方面的研究都比较关注。

前置仓库是近年来又一个物流业态新生事物,已经有很多企业进行了前置仓库的布局和运营。设置前置仓库的初衷在于将配送站前置到社区周围,以便进一步增强配送时效、改善客户体验。进而,由此带来了有关前置仓库的一系列研究,比如前置仓库应配备哪些商品品类、前置仓库应如何布局、前置仓库应选择纯配送模式还是前店后仓模式、前置仓库赢利模式应如何确定等。目前,对于前置仓库模式的发展前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行业界均持谨慎态度,赞成方和反对方各执一词,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研究过程中发现,对物流行业新商业模式、新经营业态、新资源配置方式等的探索,往往是行业界的实践探索先行于理论界的研究,如云仓储、海外仓、众包物流、智能快递柜、前置仓库等。这种现象说明,物流业新业态确实是目前物流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均不惜投入重金进行实践探索。但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其弊端也十分明显,理论界研究的相对滞后意味着行业界的实践探索是一种试错性的探索,其需要付出的资金、物力、人力方面的代价是巨大的。因此,抓住行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物流业新业态各方面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是物流领域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经贸司委托开展《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第三方评估工作[EB/OL].(2017-01-24)[2019-08-01].http://www.ndrc.gov.cn/gzdt/201701/t20170124_83638 5.html.

[2]2018年前三季度物流运行情况分析[EB/OL].(2018-10-26)[2019-08-01].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 201810/26/335825.shtml.

[3]徐扬.物流业态及演进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4]梁达.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产业[J].金融与经济,2015(6):32-34.

[5]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7):72-81.

[6]TRANFIELD D,DENYER D,SMART P.Towards a method? ology for developing 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knowl? edge by means of systematic review[J].British journal of man? agement,2003,14(3):207-222.

[7]HOLTKAMP B,STEINBUSS S,GSELL H,et al.Towards a logistics cloud:semantics knowledge and grid(SKG)[C].2010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0.

[8]SCHULDT A,HRIBERNIK K A,GEHRKE J D,et al.Cloud computing for autonomous control in logistics[C].Jahresta? gung der gesellschaft für informatik,2010.

[9]DELFMANN W J F.The cloud-logistics for the future[EB/ OL].(2012-6-15)[2019-08-01].https://www.bvl.de/en/ser? vice/publications/position-papers/thesis-paper-on-cloudlogistics.

[10]LI W,ZHONG Y,WANG X,et al.Resource virtualization and service selection in cloud logistics[J].Journal of net? 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3,36(6):1 696-1 704.

[11]王琦峰,呂红波,江瑜.云物流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研究[J].电信科学,2012(3):126-132.

[12]梁红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4(5):41-45.

[13]HE X,JIANG J,WEI G.The cloud logistics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based on pi calculus[C].First international con? 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s,machinery,materials and energy,2015.

[14]XU G,ZHANG X.Influence and application of cloud logis? tics mode on express service[J].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 ences,2016,6(8):552-559.

[15]毕娅,梁晓磊,赵韦,等.云物流模式下基于最大覆盖配送中心的选址—分配问题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0):3 640-3 644.

[16]葛伟民.菜鸟网触动物流和商业模式转变[J].上海商业,2013(8):14-17.

[17]丁丽芳.云物流环境下的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4(6):41-45.

[18]张向阳,袁泽沛.网购时代我国“智慧云物流”平台体系与协同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7):99- 104.

[19]GAO J,MA J,ZHANG X,et al.Cloud computing based lo? gistics resource dynamic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CSCWD)[C].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2.

[20]WANG X,LI W,ZHONG Y,et al.Research on cloud logis? tics-based one-stop service platform for logistics center: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CSCWD)[C].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2012.

[21]曹立明.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体系架构与设计[J].价格月刊,2014(1):53-57.

[22]王春鸣,张坚,葛伟伊,等.物流云平台在大型综合性医院耗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8):29-31.

[23]湛玉婕,朱作付,李贤功.基于云商务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商业时代,2014(24):22-23.

[24]GL?CKNER M,LUDWIG A,FRANCZYK B.Go with the flow- design of cloud logistics service blueprints[C].Pro? ceedings of the 50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7.

[25]林云,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224-228.

[26]党磊,徐旭.基于供應链的体育物流云服务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2):420-422.

[27]张水旺,王涌,胡小建.基于语义的物流云服务发现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32(11):3 399-3 403.

[28]张浩,洪琼,赵钢,等.基于云服务的物流园区服务资源共享与配置模式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2):476-479.

[29]胡小建,王景刚.云物流服务及其协作机制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631-635.

[30]郝玉强,杨芳琼.浅谈“云仓储”化解“爆仓”的思路[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1(4):44-46.

[31]陈良勇.快消品“云仓+供应链整合”新赢利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5):91-93.

[32]杨从平,黄素心,杨丽英.基于云仓储的两阶段快递配送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1):95-97.

[33]俞成功,罗文华.B2C大物流模式环境下“云仓储”设施选址问题研究[J].物流技术,2014(17):252-255.

[34]余溪,毋涛.云仓储系统设计与订单管理系统实现[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7(3):207-212.

[35]BRUZZONE A G.Web integrated logistics and artificial in? telligence application for creating smart logistics network[C].6th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cybernetics and informatics,2002.

[36]王之泰.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37]何黎明.中国智慧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7(6):3-7.

[38]王帅,林坦.智慧物流发展的动因、架构和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35-42.

[39]彭宏勤,张国伍.探索十九大后公铁水联运智慧物流新模式——“交通7+1论坛”第四十九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1):2-5.

[40]张枢盛.新常态下分省物流产业空间集聚变革——基于物流A级企业的对比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2):11-19.

[41]张立国.新常态下我国物流业升级目标及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7):113-118.

[42]伍宁杰.“互联网+”背景下我国智慧物流转型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8(12):116-119.

[43]荣长玲.智慧物流与共享物流的耦合机制与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6):98-101.

[44]余娟.我国智慧物流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9(2):65-69.

[45]徐兰.工业4.0视阈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提升[J].对外经贸实务,2018(2):90-93.

[46]黄晓野,高一兰,纪玉山.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我国智慧物流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96-98.

[47]ERKOLLAR A,OBERER B.Flextrans 4.0——smart logis? tics for smart cities[J].Sigma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nat? ural sciences,2017,8(4):269-277.

[48]RUSSO F,RINDONE C,PANUCCIO P.European plans for the smart city:from theories and rules to logistics test cas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6,24(9):1 709-1 726.

[49]JUNG J U,KIM H S.Big data governance for smart logis? tics:a value-added perspective[M].Berlin:Springer-Ver? lag Berlin,2015:95-103.

[50]李佳.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物流模式重构[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2):20-29.

[51]CHO S,KIM J.Smart logistics model on internet of things environment[J].Advanced science letters,2017,23(3):1 599-1 602.

[52]LEE C,LV Y Q,NG K,et al.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 ternet of things-based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mart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 search,2018,56(8):2 753-2 768.

[53]SADDIQ S,ZAFAR N A,ULLAH F.Formal modeling of smart logistics monitoring[C].2017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 ence on electronics,materials engineering & nano-technol? ogy(iementech),2017.

[54]丁锋.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智能物流装备产业发展研究[J].技術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1):109-113.

[55]姜大立,张巍,王清华.智慧物流关键技术及建设对策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23):9-14.

[56]JABEUR N,AL-BELUSHI T,MBARKI M,et al.Toward leveraging smart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with a multi-agent system based solution[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2017:672-679.

[57]KARAKIKES I,NATHANAIL E.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smart logistics solutions for sustainable urban distribution[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2017:569-578.

[58]SIVAMANI S,KWAK K,CHO Y.A study on intelligent us? er-centric logistics service model using ontology[J].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2014(1):1-10.

[59]LEUNG S C H,WU Y,LAI K K.An optimization model for a cross-border logistics problem:a case in Hong Kong[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2,43(1-2):393-405.

[60]WONG D W C,CHOY K L,CHOW H K H,et al.Assess? ing a cross- border logistics policy using 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ramework:the case of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013,45(6):1 306-1 320.

[61]DAVIS D F,FRISKE W.The rol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 ships in facilitating cross-border logistics:a case study at the U.S./Canadian border[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3,34(4):347-359.

[62]李向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107-112.

[63]庞燕.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物流模式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15-20.

[64]郭宁宁,付芳.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101-103.

[65]钱慧敏,何江.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6(12):118-125.

[66]李珺,杨斌,朱小林,等.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对比与分析[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6(3):29-33.

[67]GIUFFRIDA M,MANGIARACINA R,PEREGO A,et al. Cross-border B2C e-commerce to greater China and the role of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7,47(9):772-795.

[68]张夏恒,郭海玲.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机理与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16(11):83-92.

[69]张夏恒,张荣刚.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复合系统协同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12):190-191.

[70]吴守学.跨境电商物流协同缺失与实现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9):101-103.

[71]邬佳伟,韩曙东.多元化运营模式下跨境电商物流服务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8(22):88-90.

[72]杜志平,贡祥林.国内外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流通经济,2018(2):37-49.

[73]杜志平,付帅帅,王丹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跨境物流联盟运作风险演化博弈[J].商业研究,2018(4):68-77.

[74]张晓燕.我国跨境物流海外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7(1):84-87.

[75]鲁旭.基于跨境供应链整合的第三方物流海外仓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16(3):32-38.

[76]董千里.基于“一带一路”跨境物流网络构建的产业联动发展——集成场理论的顶层设计思路[J].中国流通经济,2015(10):34-41.

[77]王文娟.新形势下中国物流业海外布局分析[J].国际贸易,2016(1):39-42.

[78]刘小军,张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物流协作——基于物流绩效指数[J].中国流通经济,2016(12):40-46.

[79]郑楠,黄卓.中蒙俄跨境物流运输便利化的合作机制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8(11):84-87.

[80]DELL’AMICO M,HADJIDIMITRIOU S.Innovative logis? tics model and containers solution for efficient last mile de? livery[M].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2012:1 505-1 514.

[81]张昕.末端物流共同配送模式及决策路径——基于电商物流和社区服务的供需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3):123-129.

[82]杨聚平,杨长春,姚宣霞.电商物流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4):16-22.

[83]张会云,尚鑫.快递业“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分析——以菜鸟驿站和丰巢为例[J].物流技术,2015(22):48-51.

[84]钟耀广,唐元松.基于“源创新”理论的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体系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6(1):136-142.

[85]刘晓宁.“互联网+社区”终端物流模式发展现状与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00-102.

[86]王进.城市快递末端配送服务模式分类及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18(8):81-85.

[87]RANIERI L,DIGIESI S,SILVESTRI B,et al.A review of last mile logistics innovations in an externalities cost reduc? tion vision[J].Sustainability,2018,10(3):782.

[88]LIM S F W,SRAI J S.Examining the anatomy of last-mile distribution in e-commerce omnichannel retailing:a sup? ply network configuration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8,38(9):1 735-1 764.

[89]AIZED T,SRAI J S.Hierarchical modelling of last mile lo? gistic distribution system[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 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4,70(5-8):1 053-1 061.

[90]周林,康燕,宋寒.送提一体与终端共享下的最后一公里配送选址—路径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8:1-17.

[91]袁光辉,韩景倜,梁贺君.城市物流中心节点多目标识别模型及仿真[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7):1-9.

[92]杨东林,荣鹰.在O2O情景下的送取货集成决策[J].管理工程学报,2019,33(2):205-210.

[93]CARBONE V,ROUQUET A,ROUSSAT C.The rise of crowd logistics:a new way to co-create logistics value[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7,38(4):238-252.

[94]MEHMANN J,FREHE V,TEUTEBERG F.Crowd logis? tic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turity model[M]//Innova? 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s.Berlin:Epubli GMBH,2015:117-145.

[95]MLADENOW A,BAUER C,STRAUSS C.Crowdsourcing in logistics: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using the social crowd[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web-based applications & services,ACM,2015.

[96]RAI H B,VERLINDE S,MERCKX J,et al.Crowd logis? tics:an opportunity for more sustainable urban freight transport?[EB/OL].(2017-07-22)[2019-08-01]. https:// link.springer.com / article / 10.1007%2Fs12544-017-02 56-6.

[97]FREHE V,MEHMANN J,TEUTEBERG F.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crowd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s——using everyday people for last mile delivery[J].Journal of busi? 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7,32(1):75-97.

[98]WANG Y,ZHANG D,LIU Q,et al.Towards enhancing the last-mile delivery:an effective crowd-tasking model with scalable solu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 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16,93(9):279-293.

[99]AKEB H,MONCEF B.Neighbor-based model for the last mile delivery:crowd logistics solution in Paris[C].Proceed? ings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academic conference,2017:157-163.

[100]陈耀庭,黄和亮.我国生鲜电商“最后一公里”众包配送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7(2):10-19.

[101]RAI H B,VERLINDE S,MERCKX J,et al.Can the crowd deliver? analysis of crowd logistics’ types and stake? holder support[M]//City logistics 3:towards sustainable and liveable cities.Hoboken:John Wiley & Sons,2018:89-108.

[102]梁晓蓓,黄立霞,江江.众包物流接包方持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7):5-15.

[103]QUAK H,BALM S,POSTHUMUS B.Evaluation of city lo? gistics solutions with business model analysis[M].Amster? dam:Elsevier Science Bv,2014:111-124.

[104]張秋燕.关于智能快递自提柜的研究及应用分析——以亚马逊为例[J].科技广场,2014(10):141-145.

[105]喜崇彬.末端物流中自提柜的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9):106-108.

[106]王幸福,高维新.基于SWOT分析的“互联网+”下智能快递柜发展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23-25.

[107]圆通研究院.中国智能快递柜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8(7):68-71.

[108]尚玉冰,韓曙光,胡觉亮.智能快递柜服务的顾客满意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47-454.

[109]陈碎雷.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物流智能快递柜服务质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8(2):112-115.

[110]白丽媛,方华.基于便利店的社区微仓——O2O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22):73-75.

[111]刘文纲,杨斌杰,符学柳.实体零售业态小型化创新实践:O2O视角和顾客体验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7(45):45-54.

[112]伦墨华,马敬元,郭贺彬.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8(4):67-71.

[113]谢芳,李茂斌,陈佳娟.电商企业前置仓货类选择研究[J].中国储运,2017(12):110-113.

[114]杜静.每日优鲜的战略分析及面临的挑战[J].生产力研究,2018(3):138-14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Forma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ogistics Industry

ZHANG Min-jie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uxi,Jiangsu214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trategy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and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cloud computing and mobile internet,logistics service functions,logistics service scope and scale,logistics service efficiency,and logistics service delivery methods have been changed profoundly. Meanwhile,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shown an obviou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rend. New business models,business format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have emerged. Through systematic collection,combing,and classification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between 2000 and 2019,after screening and evaluation,relevant literature samples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new formats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ainly include cloud logistics,smart logistics,cross-border logistics,and terminal logistics. Among them,the research of cloud logistics mode,logistics cloud platform,smart logistics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smart logistics overall solution,cross-border e-commerce export logistics mode,terminal logistics distribution mode and distribution network have become mature. However,the actual operation of logistics cloud services,the operation of cloud warehouses,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end distribution model,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mart logistics technology,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import logistics mode,the cooperation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cross-border logistics,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terminal distribution has yet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addition,the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he practice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often preceded by theoretical research,such as cloud warehousing,overseas warehouses,crowd logistics,Unattended CDP,and pre-positions warehouses. Therefore,how to grasp the hot spo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carry out the forward-looking research on the new forma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also a noteworthy issue for follow-up research.

Key words:logistics new formats;cloud logistics;smart logistics;cross-border logistics;terminal logistics

收稿日期:2019-08-19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万众创新’背景下江苏现代物流业新业态发展路径研究”(2017SJB085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互联网+现代商贸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创新团队”(2017ZSTD030)

作者简介:张敏洁(1981—),女,江苏省无锡市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经贸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跨境物流智慧物流
中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及人才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面向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我国智慧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面向小城镇连锁零售业的智慧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诸暨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策略研究
浙江省诸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未来发展探究
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