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语文课堂中美的陶冶

2019-09-10冼国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1期
关键词:陶冶语文教材审美

冼国源

【摘要】 在语文教材中,我们随处可见一些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材;陶冶;审美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实现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的目标。我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五个方面进行实践,努力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色彩,吸引学生自觉地探寻知识的宝藏。

一、初读文本,感受精彩语言之美

语言既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又是审美教育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时发现精彩的语言,感受精彩语言之美,这是实现审美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学生发现“立、看、争、击、翔、竞”等动词的精彩,有学生认为是“独、红、碧”等形容词的精彩,还有学生认为是“万、遍、染、没、透、争、击、翔”等词精彩。他们在阅读文中直接感受到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之美和经过思考后得出富有个性心得的精彩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意识,又受到了语言美的陶冶。

二、感情朗读,品读重要文段之美

感受精彩词语之美后,接着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品读精彩文段之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文本中的爱、憎、哀、乐等情感,提高情感体验力。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先范读,给课堂定下感情基调,再让学生感性体验,引导学生从感情强弱、节奏快慢、语调高低等去体验不同的情感。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充分的感情酝酿,有感情地朗读重要文段,细细品味文段之美丽,沉浸于美的氛围中。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和“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两个重要文段,引导学生用细腻的感情、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景物的宁静柔美,找到了荷塘月色的美点,品味到一种淡淡柔柔、宁静如梦的整体美。学生正是在美的朗读中,品读了重要的文段,领悟到不同的情感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我还在课堂中开展灵活多样的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朗读活动,学生在朗读活动中兴致盎然、声情并茂,体现出一种情韵美。

三、个性化的多元解读,领悟作品意蕴之美

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深入地领悟文本的意义美和蕴含的形象美。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文本之前,我向学生举了《荷塘月色》“研讨与练习”中有关朱自清散文评论的多元解读的例子。这些来自郁达夫、杨昌江、余树森、余光中等专家的研究成果,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郁达夫是从作品的审美风格来评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杨昌江是从写作方法来评朱自清散文写法的细腻美,余树森是从审美风格和思想境地来分析朱自清散文的“清”秀美,而余光中则以反面批评朱自清散文欠缺开阖吞吐之势,有俚俗繁琐陈旧的弊端。学生从中读到不同的声音,激发了多元解读的兴趣,这有利于形成富有个性的思维品质。如教《琵琶行》时,我引导学生从批判和欣赏两个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主人公琵琶女:有学生解读琵琶女为爱慕虚荣、醉心奢华生活的妇女;有学生认为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有学生非常欣赏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绝妙……对这些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我给于赞赏和鼓励,既让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升华境界,深入领悟到文本的意义美和蕴含的形象美,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创新,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四、联想想象,挖掘作品情感之美

联想想象是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自由性、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就能产生思想内容上的延伸,更好地激发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之美。如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启发学生联想一个忧思、孤独、冷落的作者形象,想象北平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情景;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启发学生联想诗人报国无门,年老仍思报国的无奈之情,想象“金戈铁马·气吞如万里虎”的沙场美……联想想象,激发了学生挖掘作品情感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审美感知的能力。

五、纵横比较,增强拓展运用之美

第一,将文中具有内涵的词语进行转换的纵向比较鉴赏。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拓展运用,我将文中具有内涵的词语转换成另一词语让学生纵向比较鉴赏。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我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万”“漫”“争”“击”“翔”等词语对应转换为“满”“一”“竞”“飞”“游”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鉴别。换词比较后,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原来的词语更富于表现湘江秋景的神韵。在纵向比较鉴赏学习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词语推敲方面的独到匠心,又能加强学生对作文中遣词造句的意识。

第二,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次描写的纵向比较鉴赏。文本中不乏对同一事物的多次描写,我引导学生对此进行纵向比较鉴赏,促使学生进行垂直思考,增强拓展运用的审美效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三处描写了风雪:初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去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回到草料场,“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我引导学生通过纵向比较鉴赏描写风雪的程度和作用:初到草料场,风雪初起;去市井沽酒,雪势正大;回到草料场,雪势更大。在比较鉴赏中,学生逐渐认识到对同一事物的多次描写是根据写作需要而定的,正因为风雪越来越大,为后来雪压塌草料场的住处和林冲返回山神庙埋下伏笔。

第三,利用不同文本進行横向比较鉴赏。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审美创意能力,我还利用不同文本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鉴赏,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思维的广度大有好处,如学完柳永的《雨霖铃》,我向学生介绍张先的《江南柳》,学生分别从别情、环境、运行人、送别者等几个角度鉴赏,情理俱佳。又如学习沈从文的《边城》后,我向学生推荐汪曾祺的《受戒》,让学生对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翠翠和小英子进行人物的比较鉴赏。这两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一个含蓄古典,一个开朗阳光,在学生眼里风采各异。教师利用不同文本进行横向比较鉴赏,能使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得到锻炼,更清晰认识了作品的个性特征。

学生正是在纵向比较鉴赏和横向比较鉴赏中产生了电光石火,点燃他们蓄积在心的灵感,情思泉涌,辞彩焕发,个性纷呈,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来,充分展示了拓展运用之美。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美的陶冶,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审美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陶冶语文教材审美
不再孤独:爱是我们的舞场我们的朝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