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夸夸群”现象看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9-09-10李卓琳

科教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李卓琳

关键词 夸夸群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12

Keywords exaggeration group; positive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2019年伊始,在各大高校有一種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被人围起来夸奖一番的“夸夸群”火了。无论是网购遇上无良骗子、实习被上司批评,还是下雨天丢了伞,一桩桩令人糟心的“人间惨剧”经过夸夸群群们充满创意的赞美,都能瞬间变得温暖有趣且治愈。据了解,“夸夸群”是借鉴了豆瓣“相互表扬小组”的创意,它的主旨是可表扬者无小事、万事皆可赞。“夸夸群”的建立在大学校园里,也创造了一个互帮互助、为大家提供正能量的地方。目前,“夸夸群”的夸赞内容主要存在三种形式:搞怪型求夸、求安慰型和求表扬型。

1 高校“夸夸群”现象引热议

“夸夸群”一经走红,就引发了各方热议。不少人举手想进群求夸,还表示这一行为非常可爱。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种行为是自己骗自己、内心空虚的表现。笔者认为,“夸夸群”的表现是符合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同学们能用积极的思维去看待事情,同时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只要在“夸夸群”里夸奖别人注意真诚合理、适度适量,防止产生成瘾或成人依恋的问题。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接受他人的夸赞也是为了培养自我夸赞的能力,最终培养出不依赖你他人夸赞的独立人格,这也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形式。

2 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开始倡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的品质、良好品格和积极态度,使积极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美德的科学,能够帮助个体了解并寻找到自身的优势,从而提升幸福感并达到一种丰盈的状态。积极心理学从整体上来说,重视研究人的积极品质,通过充分挖掘个体自身已具备的、潜在的和具有发展性的力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人类最终走向幸福。①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社会关系。通过帮助个体挖掘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激发个体的积极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从而获得幸福感。

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研究表明,在大学里,教师可以通过教会学生认识并激发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来达成目标,从而有效的改善学生的负面情绪。积极情绪理论指出,积极情绪是能够扩展和建构个体持久的心理资源,以便我们在未来生活中使用。积极情绪包括感激、喜悦、自豪、希望、敬佩、激励与爱。积极情绪能促进个体产生更全面的注意力、创造力和思考力。积极社会关系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分支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积极社会关系可以促进个体培养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目前风靡高校的夸夸群,贴合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一个夸夸群的建立充分反映了学生在高校社会关系网,在群里通过接受他人的夸赞,可以激发自身的积极情绪,继而培养自我夸赞的能力,最终培养出不依赖你他人夸赞的独立人格;与此同时,夸赞方通过赞美他人,也实现了自身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的提升。

3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具体指导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从人的积极面出发,个体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只要善于挖掘人的潜力和美德,培养人的“正能量”,就能为今后的美好生活提供动力。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这就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方向。

3.1 以积极的理念教育全体学生

目前,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依旧停留在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学校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危机干预。这就忽略了对全体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的偏向也导致高校教师时刻处于“救火”状态,而学生心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品质,使学生能够积极看待自己,相信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相信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同时普及心理将康教育知识、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

基于“夸夸群”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正向影响,高校应看到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学生爱与信任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规范学生行为、给予学生鼓励,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为此,高校应积极帮助学生建构全面的社会关系网,为学生搭建出与家人、同学、朋友、老师、学校、社会之间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联动的心理工作网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或产生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同学、朋友、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家人共同构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3.2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承载。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侧重于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视心理健康实践教育。理论学习是必需的,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其认识到积极情绪的力量。与此同时,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下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心理状态并没有失衡。高校可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第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指引学生学习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使其意识到积极情绪带给自身的力量和进步,将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第二,在团队辅导中使学生体验积极情绪。高校可举办多种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提高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第三,高校还可以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通过学生搭建的心理健康组织——如心理社、阳光心灵中心等,组织开展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成长沙龙、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剧大赛、依托特殊节日如5月25日的心理文化节等,使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获得成长。此外,针对小部分存在适应能力不强或认知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学校可采用一对一的积极心理学辅导,通过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介入,实现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

3.3 善用新媒体打造“微平台”教育

“夸夸群”在高校的爆火现象,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积极开展并创新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可抗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通过新媒体搭建“微平台”,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并加强与大学生的线上沟通、联系。因此,除了发挥朋辈的线上帮扶作用外,高校教师也应善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积极心理学走出微信群,在现实生活里落地生根。目前来看,开通微博、建立微信公众号、搭建易班平台等形式,都是开展心理将康教育工作不错的平台。在线上,通过引导大学生针对自身问题积极进行留言,方便教师能迅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后进行一对一交流和帮扶。这也符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倡导大学生正面面对自身诉求,积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重燃对学习与生活的热爱。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可以说是即时的,夸夸群的迅速爆火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体现。因此,不可控的信息传播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线上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没有经过筛查的信息,其中包含了一些非理性言论、虚假信息以及涉黄涉暴信息。这些内容的广泛传播,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高校要着力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同时加强学生的网络素养,倡导网络道德: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筛选能力,能及时检举网络不良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大学生网络责任主体意识,使学生形成网络道德底线,养成良好的网络自律和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做校园好网民,培养一批大学生做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从而更好的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从“夸夸群”爆红所体现的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到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社会关系,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让积极心理学走微信群,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落地生根。

注释

① Seligman,M. E. P.& 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In 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positive psychology[M].Dordrecht: Springer,2014:279-298.

参考文献

[1] 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2] 段文杰,卜禾.积极心理干预是“新瓶装旧酒”吗? [J].心理科学进展,2018(10).

[3] 陶建刚,杨超,高峰,王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7.3.

[4] 郭智荣.“互联网 +”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

[5] 邓勇,孔继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