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0杨小梅

大东方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杨小梅

摘 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存在着“一看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缺乏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找不到关键和突破口,从而无从着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读题意识的培养、灵活运用列表、画图、动手操作等多元化策略、构建数学模型、采用对比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下,以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进行探索,掌握一定的策略。而策略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对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强化读题意识,增强信心

1.边读边画

读题是解题的开始,读题必须要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认真读题的意识较为薄弱,往往一拿到练习题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扫一眼题目或根本没看完题目拿起笔就做,结果常常出現乱用运算符号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题的训练,读题时要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即读题时要大声读、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不读断句(逐渐过渡到默读)。读一遍后未能读懂就再多读几遍,直到读懂为止,并且边读边把关键字、词、句用笔画出来,仔细推敲,耐心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复述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讲数量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以读代审,边读边审”的过程训练,有利于避免“数学陷阱”、找出隐藏条件、排出干扰条件。

2.边读边标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不能理解的字、词、句添加不同符号,在一旁写出批注来加以说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审题过程。例:用一根长为96厘米的铁丝正好可以做成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多少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学生在解决本题时关键在于能否理解96厘米是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因此在读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关键信息用笔标注出“总棱长”,对信息作出解释。

二、采用情景模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1.列表整理

对一些复杂而纷乱的题目,孩子们总是会很茫然,抓不住关键字,手忙脚乱,无从下笔,甚至张冠李戴地用错信息,用错数字,审题一点也不清晰,这时我们用表格的方式,直观地揭示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使题目变得清晰,审题有所突破,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公园里有两块空地,计划分别种玫瑰和牡丹。玫瑰每棵占地1平方米,每棵6元,牡丹每棵占地2平方米,每棵10元,其中玫瑰种了82棵,牡丹种了105棵。种植这些玫瑰和牡丹一共需要多少元?本题信息比较多,读一遍题后感觉有些乱,这时我们若用表格将玫瑰和牡丹的相关信息分类展示出来,题目中的信息和数量间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了。

2.数形结合

在问题解决中画图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方法,是一种对题目理解的过程。有些数学问题看起来数量关系非常的复杂,非常抽象,难以看懂。但是只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用图形直观地展示出来,形成解题思路。

3.动手操作

小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有些难,在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为帮助孩子们快速而准确地理解题意,可以让实物或学具走进课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空间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主动探究解题策略。如:用8个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看它们的表面积各是多少?解决这题时,孩子们开始觉得很难想象,不知道如何完成,这时我拿出学具来让他们在小组内动手摆一摆,他们很积极,通过合作快速而全面的完成了本题。又如:在一个长40cm,宽20cm的长方形铁皮四角截去一个边长是5cm的正方体,再折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对于这类题,他们很难凭空间想象来完成,这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读题后动手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要求在它的四角分别截出相同的正方形,截下后将它折成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折成的长方体,并在图中标注出它的长、宽、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降低难度。例:小华家7月份天然气表的读数是478立方米,8月份的读数是506立方米,天然气的单价是每立方米1.7元,小华家8月份应缴天然气费多少元?课前让孩子们对自家水、电、气的收费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寻找收费方法,为本节课教学做准备。根据调查情况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实际用气量就是两次的读数之差”,再根据“实际用气量×单价=总价”得出应缴费用。

四、加强对比训练,形成反思

根据学生解题中常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应用题组练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项对比训练,找出同类题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进行辨别区分。例:(1)一根绳子长2米,用了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2米,用了它的,还剩多少米?完成本题时,学生必须弄清两个的区别,第一个是具体数量,有单位,表长度;第二个是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分率,没单位,表示绳长2米的,它们的意义明显不同。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应落实到每堂课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努力探索出更有效、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乐至县城东小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