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测量研究综述

2019-09-10段星吉鲁逸楠胡家旻

关键词:研究趋势社会资本

段星吉 鲁逸楠 胡家旻

摘 要:社会资本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得广泛关注。学者们将这一概念被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中,希望通过这种理论启发自身的研究。在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问题也逐渐出现,学者们对于社会资本有着基于自身领域的不同认识,最终导致了基于自身理论互不相同的度量方法。本文首先回顾了社会资本的理论起源及演变过程,然后归纳了不同学术流派的度量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差异。本文的研究对现有社会资本的度量方法进行整合,分析度量社会资本面临的困境,最后展望社会资本度量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起源;度量方法;研究趋势

一、社会资本起源与定义

“资本”是人类可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许多人狭义的将资本理解为经济学或者会计学上核算的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一开始鲜为人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持久发展与社会资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上世纪中叶起,许多西方学者对“社会资本”进行大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被法國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1973)第一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社会资本的概念被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开始进行研究。1985年,布迪厄(Bourdieu,1985)给出了社会资本的明确定义,“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的身份有关”。另外,布迪厄(Bourdieu,1985)认为社会资本数量受到个人经济和社会地位影响。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通常与自己的关系网络、经济状况和文化素质有关。在同一个网络中,成员之间需要一定的物质交换。因此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越相近,越容易形成关系网络。

不同的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也不近相同。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1990)在延续布迪厄对于社会资本的部分定义之上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在认同社会资本的内容与个人关系网络有关的同时,也认为社会资本既存在不同的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形式与状态。美国学者普特南(Putnam,2001)在大家都在考虑社会资本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提出社会资本也存在不良的一面。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资本的见解,边燕杰、邱海雄(2000)等将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联系获取资源的一种能力,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节点。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从个体逐渐发展到组织、企业乃至国家等层面。社会资本的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从开始的分析个人网络联系到现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的研究。社会资本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创新等过程。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们对社会资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社会资本可以给组织、企业乃至国家带来一定的好处,帮助其提高某项指标或者达到某种目的,有一定的工具性。但是不同的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类型,起作用的方式或者作用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资本测量方法

(一)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法

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所得,研究中一个极其值得重视的环节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测量。本段所叙述的方法是将社会现象以可以度量的概念以指标来代替,是一种概念化、实际化的操作方式。与卡普兰(Kaplan,1960)把测量对象分成三大类的方法不同,阿德勒(Adler,2002)及列纳(Leana,1999)等人将社会资本由三大类总结为两大类——“外部社会资本”以及“内部社会资本”,通俗来说就是个人与集体。前者由个人出发服务于个人的利益,而后者由集体出发服务于集体利益。正是因为这些研究者对社会资本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式各样的测量社会资本的方法不断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是密不可分的,借助社会网络及与其相关的指标可以测量出目标社会资本,比如个体社会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社会网络状况,集体社会资本亦同理。

1. 对“个人社会资本”的测量,关于这个层次的测量方法包括:

(1)网络人群的测量方法

个体层次的社会网络是以被研究人员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网络,是一条网络线或者网络网格。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度量方法主要包括提名生成法和位置生成法。前者是要求被调查人员提供他的社会网络中人员的名字、个人特征以及人际相互关系等相关信息,勾画成社会关系网络,根据中心网络得出相关指标,进而测量个人社会资本。后一种方法与前者的侧重点不同,它的重点在于考察这个社会网络中成员的社会资源的情况,进而得到他们的相对地位,最后进一步了解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

(2)网络类型法

一个团队中的研究者们所关心的问题不会是完全一样的,网络类型法将关系网络按照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划分,这样方便于研究者们分块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指标法

跟社会资本相关联的指标随着社会网络分析不断发展的脚步逐渐出世,这些指标不是所有都适用于测量社会资本,所以要进行筛选,选择合适的、能够用于测量社会资本的指标进行研究。

(4)关系人法

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关系的,那么这个关系的强度就成为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并且是测量社会资本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 1973)提出过,“关系力量是概述关系特征的时间量、情感紧密性、熟识程度和交互服务的复合体”。根据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强关系”、“弱关系”。关系人拥有的社会地位与他的积极影响成正比,地位越高,积极影响越大。

2. 对“集体社会资本”的测量,关于这个层次就不再只局限于社会网络了,而是扩大到了社会结构这一研究范围。不同的研究者们对事情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比如厄普霍夫(Uphoff,1996)将集体社会资本分为两种性质的类别——“结构性”与“认知性”。两种性质的社会资本所研究的区别在于前者比较客观,是通过规则、先例等建立起来的集体行动,而后者更为主观,偏向于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研究。这些主观与客观分别和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结构等结合起来,促进集体行动。

通过以上对“个人社会资本的测量”和“集体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等这些都是测量社会资本的一个桥梁,所有的结果都是在不断探索中总结出来的。

(二)维度法

维度法是将社会资本划分为不同纬度,分别进行测量的方法。韦影(2007)从不同的维度对企业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进行了划分,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从企业内部个人层面进行研究,二是从企业与内部实体和外部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三则是从企业社会资本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

首先,从企业内部个人层面来看,张其仔(2000)把企业的社会资本分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第二种是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第三种是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是指职工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用“经常帮助”、“偶尔帮助”、“偶尔竞争”、“经常竞争”四个级别进行定义。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是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相互评价相处的关系,用“较融洽”,“一般融洽”和“较不融洽”三个级别进行定义。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是指管理者与其他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通過“经常帮助”、“偶尔帮助”、“偶尔竞争”、“经常竞争”四个级别进行定义。

从企业与内部实体和外部的联系上来看,边燕杰与丘海雄(2000)把企业在社会之间的联系分为横向联系、纵向联系以及社会联系。并以企业法人代表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社会联系情况来衡量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的横向联系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多样的,例如供求关系、借贷关系等。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这种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横向关系网的大小与企业能否获得信息或者经济方面的支持密切相关。纵向联系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来说,一般都是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或者政府之间的联系,比如企业与税务机关、工商管理机关之间的联系。社会关系就是指除了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以外的其他各类联系,主要指企业本身或者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关系与人脉。这些虽然不是企业的属性,但是在获取各类稀缺资源方面,这种社会联系显得尤为重要,是企业必要的财富。郑胜利和陈国智(2002)综合前人的观点,提出企业的社会资本包括内外两部分,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存在于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以及部门之间;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政府组织、其他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联系。但他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划分并没有通过定量分析来进行实证。内部资本也可以细化到从企业部门之间是否存在持续紧密的合作关系、部门内部有没有轮岗制度或者是企业之间是否有团队协作等角度进行衡量。

最后从企业社会资本本身进行分析,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资本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信任。信任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汇,很多人都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对这个名词进行衡量。李敏从作用范围到功能的角度,将社会资本从微观信任网络、中观信任网络、宏观信任网络三个方面进行测量。另外有的学者提出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之间相互作用来得以实现的。结构型社会资本是通过建立起各种规则、框架以及程序来客观的进行联系,从而构建了一个关系网络,从而形成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部分;而认知型社会资本则是通过企业的文化、信仰、价值观而形成,因而认知型社会资本是一种主观的难以触及和定义的概念。两者相比,结构性社会资本更为直观,更容易通过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维度法将社会资本构成不同的维度。以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为例,从企业内部个人层面进行的社会资本测量是一种关系维,是从内部关系进行测量;从企业与内部实体和外部的联系进行的社会资本测量构成了一种结构维,是企业本身到内部实体和外部构成了一种紧密结构;从企业社会资本本身进行测量是一种认知维,这种测量较为抽象,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指标测量方法

社会资本的指标测量方法多见于衡量企业社会资本,其理论基础综合了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D·普特南(Robert D. Putnam,2001)的价值观念说、社会学家张启仔博士(1997)的社会关系网络说以及边燕杰(2000)的社会结构说,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主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通过这种关系网络获取稀缺资源从而能够提高自身效率的能力。指标测量方法将研究目标的社会资本进行分层,主要分层方式包括:企业内、外部(Westlund,2003),个人特征、企业特征(2009,沈艺峰),宏观、中观、微观(乔俊杰,2003)等。下面以将企业社会资本分层为个人特征的社会资本、企业特征的社会资本为例。个人特征的社会资本来源于企业核心高管,一般选择董事长或总经理作为数据来源。

个人特征的社会资本包括:

1. 任职年限。任职时间越长,高管交往的对象越多,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越强。

2. 是否具有政府背景。在政府有任职经历的高管,拥有更加强大的政治资源.

3. 是否具有银行背景。在银行具有任职经历的高管个人,具有更强的资金调集能力。

4. 学历。具有更高学历的高管,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以及人脉资源呢。

5. 职称。具有更多、更高职称的高管,其专业性、技术性更强,有更多的技术能力资源。

企业特征的社会资本包括:

1. 十大股东中是否有银行。若银行是企业的十大股东,那么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会更强。

2. 企业所在省份的信任指数。信任能帮助关系网络更快的拓展,提高获取稀缺资源加快效率的可能性。

3. 社会捐赠额度。社会捐赠额度表明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多少,社会捐赠额度越高,企业具有的社会名气及文化资源越丰富。

4. 政府补助额度。政府补助额度说明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多寡,政府补助额度越大,企业获得政治资源越多。

将可以衡量的指标如社会捐赠额度、政府补助额度、年龄、企业所在省份信任指数等用数值表示数量的不同,不可衡量但具有梯度的数据如学历、职称等用0,1,2,3等梯度数字进行赋值表示不同等级,具有对立关系的指标包括是否具有政府背景、是否具有银行背景等指标,有取1,反之取0,从而将所有数据进行数值化处理。以指标测量方法度量的社会资本最终表示为研究主体各方面特征的一系列数据。

通过指标测量方法得出的数据,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的方式可以分析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绩效、企业投融资等能力的相关性。

三、不同方法优缺点分析与比较

在上面共叙述了测量社会资本的三种方法——“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法”、“维度法”、“指标法”。方法不同,它们所拥有的侧重点、特征、优缺点也各异。关于侧重点、特征等上文已经详细描述了,接下来讲讲关于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第一种,“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法”的优点是,根据社会网络测量社会资本进而进行研究的方法已经成为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可以比较详细的得到个人层次的社会网络或者集体层次的社会网络中成员的基本情况、资源的数量等客观信息和数值,能够大幅度减少个人隐私的泄露,保证了网络、结构中信息的安全性,这样测量出的结果值也较为准确,更加接近于真实值,研究人员对这种方法的信任度较高。优点的前提是步步精准,如果存在研究人员少许失误或者能力有限等较为主观的原因,缺点也随之而来。在收集对测量结果的信息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些主观原因出现无法得到部分信息或数据的情况。而只要网络中哪条线路或者边界出一点偏差,会直接造成目标结果的偏差,所以这个方法对不管从什么途径得到的社会网络或者社会结构,其中每一条网络线的把控都必须严格进行,避免差错。因此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使用这种测量方法的时候每一步都需小心谨慎,对研究人员的细心程度要求较高。

第二种“维度法”对社会资本的分类更加细化,通过层层分类,从不同维度去分析社会资本,进而进行测量。例如从企业到内部,再管理层与工人层,再继续细分定义,得到一个较详细的分类。同时使用到信任值,根据企业本身的特征将信任网络再细分定义,分不同的层次进行研究。这个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各个维度的社会资本概括的比较全面,不会遗漏信息进而导致结果的错误。其缺点也很明显,细分社会资本需要很高的严谨性,在这个对递进分类要求很高的方法中,分析维度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要全面地考虑到每一层所包含的内容,同时也需要运用到一些指标,那么对指标的选取以及定义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第三种,“指标赋值法”运用到大量与社会资本相关联的指标。每个社会资本类别中都有一批自己的指标,数据一般来源于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赋值,运用梯度数字赋值,赋值确认无误之后进行下一步测量步骤。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有十分详细的指标,能够有效地展示出社会资本的一些特征,赋值这一操作也给研究带来很多方便,简化了繁杂的文字,最后得到的一系列数字也能够更方便的测量出研究人员想要的社会资本的结果。缺点就是需要大量准确的指标,工作量较大,定义也容易模糊不清,需要反复推敲、讨论。这个方法需要研究者花大量功夫来整理这些赋值的数字,以保证测量过程中数据的正确性。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都很明确,对比之下也是各有优劣。后面两种方法有少数部分有些相似,但本质又完全不同。对指标的选取与定义二者有各自的理解与特点。对比之下,“维度法”这种递进细化分类的方法更为直观易懂,而“指标赋值法”逻辑性更强,在数据展示方面更有说服力,“社会网络与社会结构法”是与后面两种方法完全不一样的方法,从一开始对社会资本的分类到后来通过不同路径得到社会网络或者社会结构来进行测量,這种方法相对其他两种方法来说操作较少但细节要求高。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社会资本的测量。当然这不是终点,每种方法都可以得到进一步优化,成为更加准确与高效的方法。

四、社会资本度量的困境及展望

目前为止的社会资本度量研究已经在众多的学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解决研究问题的必选工具,但社会资本的度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社会资本理论基础的差异

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定义存在着显著不同,由于定义主体、测量范围、分析方式等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度量方法得出的最终结果有着显著差异。结果的差异使得各学科之间的有关研究无法充分联系,有关社会资本的研究出现分裂,最后使得社会资本度量的差异进一步扩大化。

(二)社会资本的数据收集面临困难

社会资本的度量主要是梳理研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关系”的特殊性,研究主体很多时候具有隐藏关系的倾向,研究者无法通过网络数据资源进行高精度的数据收集。而在众多研究人员认为数据精度较高的面谈访问式调查过程中,研究主体可能会选择隐藏部分关系,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存在偏差,最终度量的社会资本也存在偏差。

(三)社会资本的度量存在普适性问题

国内众多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诸多研究是立足于外国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基础之上。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现实国情存在着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导致社会关系网络不同,最终使得度量社会资本的方法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调整。根据国外学者的理论基础度量的社会资本,能否有效适用于我国社会资本研究,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

基于社会资本度量的现状,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最终使得社会资本的度量方法更快更有效的发展与运用。

1. 社会资本度量方法的本土化。在人际关系密切的中国,地缘、血缘关系需要进行分析;中国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以及与欧美国家不同的农村情况也需要纳入研究范围。研究人员应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社会经济制度、文化背景,做出更具有本土化色彩的度量方法。

2. 社会资本度量的整体化。在度量社会资本时,研究人员将社会资本划分至不同的层面。但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具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特性。学者们应避免进行各层次单独的研究,建立更加整体化的度量方式。

3. 将互联网纳入社会资本的度量范围。在互联网时代,社会不限于有形的社会关系网络,还在互联网中有所延伸和拓展。互联网的使用使得社会资本内容逐渐丰富,将社会资本可度量的层面增多。因此,互联网应被纳入社会资本研究与度量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 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2]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3] 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2):18-24.

[4]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研究维度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97-200.

[5] Van der Poel.Delineating Personal Support Network[J].Social Networks,1993.

[6] Rogerr Th.A.J.Leender and Shaul M.Gabbay,Corpa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Kluwer Acdemic Publishers,1999.

[7] Ronald Burt.Stuctural Hole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9.

[8] James S.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95-120.

[9]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 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96.

[10] Bourdieu, Pierre,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New York: Greenwood Inc.1985.

[11] Putnam R.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

[12] Coleman Jame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J].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1990.

[13] Fukufama F.Social Capital and the Global Economy[J].Foreign Affairs,1995,74(5):89-103.

[14] 史振華.卢燕平.社会资本的社会学理论渊源[J].改革与战略,2011,(4):38-40.

[15] 郑胜利.陈国智.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与企业竞争优势[J].生产力研究,2002,(1):133-137.

猜你喜欢

研究趋势社会资本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述评与展望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中国经理人领域28年研究趋势演变的纵向研究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企业绩效研究评述比较与展望
大数据研究综述
微放电检测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