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莎士比亚戏剧教学探究丑角形象的人性哲学意蕴

2019-09-10王晓慧

高教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戏剧教学丑角莎士比亚

王晓慧

摘  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有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留存于世。在作品中莎翁除了对爱情、战争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之外,也着力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研究发现,作品中的丑角形象集中体现了莎翁不同阶段的人性哲学。因此,在戏剧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丑角群体,分析欣赏其戏剧功能,不但能加深对莎翁作品的认知,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莎翁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人性哲学。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教学;丑角;人性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0-0116-03

Abstrac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and there are many excellent plays left in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exploring deeply such themes as love and war, Shakespeare also emphatically analyzed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nd ugliness of human nature at that time. The studies found that the images of the clowns in the works embody Shakespeare's human philosophy in different stages. Therefore, during the drama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lead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 clowns, analyze and enjoy their dramatic function, by which we can not only deepen our cognition for Shakespeare's human philosophy as a humanist.

Keywords: Shakespeare; drama teaching; clown; human philosophy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诗人兼戏剧家。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戏剧方面的成就要大于其诗歌。在将近四个世纪的莎士比亚研究历史中,曾涌现出诸多评论大家和学者,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来评价和阐释这位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近代史上公认的文学家及其著作。到20世纪后期更是出现了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诸多批评流派及研究方法,使得莎学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这些研究成果也为莎士比亚戏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英国文学课上开辟出专栏课程,专门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各个方面,从写作手法到人物塑造再到藝术特色都有涉及。其中以人物塑造分析最受学生欢迎,而且部分学生在现有的主要人物塑造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莎剧中的一个特殊角色群体——小丑形象的塑造研究上。鉴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以及迎合学生的具体需求,教师有必要对小丑的形象先做以细致的研究,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享和探讨,这样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莎翁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良苦用心,进而更透彻地理解其作品中由丑角形象塑造所折射出的有关人性哲学的思考。在对小丑形象进行深层分析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有关小丑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关于小丑形象的理论综述

1. 小丑的定义。由于种种原因,评论界和翻译界对这一特别的“小丑”形象存在着许多概念上的混乱,甚至把小丑与“傻瓜”等同起来,因此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在概念上对小丑予以明确的界定。一般说来,小丑形象最早在中世纪时出现在英国舞台上,确切地说是出现在12-13世纪英国的宗教剧中。后来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为西方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艺术形象,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同时小丑所担负的历史作用也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根据西方相关历史资料和学术典籍中的有关论述,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考察和阐释,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小丑形象的比较准确的描述,即:旧时代西方王公贵族豢养在身边专供其取乐逗笑的一种特殊仆人,又称职业小丑、职业傻瓜、弄臣或者弄人,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优人。通常,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这种特殊的小丑总是身穿花花彩衣,头戴鸡冠帽,手执小丑棒,具有独特鲜明的外形特征,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傻瓜可以是小丑,但小丑却并非都是傻瓜。因为莎士比亚戏剧中尤其是他创作后期戏剧中的小丑大多都是“聪明的”傻瓜,而且主人往往会赋予他们许多他人所没有的特权,比如说言语自由权。

2. 小丑的分类。从目前的许多资料来看,在莎翁的戏剧中最初的小丑在形体上常常是畸形和丑陋的,他们或者是丑八怪,或者是跛子,或者是侏儒。究其原因可能是畸形和丑陋更容易惹人发笑,产生喜感,主人在欣赏时更能产生自我优越感,可以居高临下地把玩取乐。同样,最初的小丑智力上往往也有缺陷,其中不乏真正的傻瓜和白痴,也就是natural fool,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第一类小丑,即:天生愚笨或是身患残疾。他们就像宠物一样,完全依靠其特殊的外表,怪异的行为或者粗俗的语言来取悦他人。当然,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真正大受观众欢迎的小丑,也就是“成熟时期的聪明傻瓜”,便不再是畸形、丑陋和愚笨的形象了,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也是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第二类小丑,即:不但个性独特、才情卓越和品格超然,而且还是“美与丑的统一,智者与愚人的耦合”。(ibid:71)他们凭借滑稽可笑的言行举止战胜残酷严肃的现实,揭露世界的混乱,因此被认为是“先知先觉的人物,能够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眼光和过人的智慧看透事物存在的原因及不合理性,并且能够以幽默和包容的胸怀笑看一切。”(李丽娜,2009:70)

3. 小丑的基本特征。我们了解到传统小丑有许多特征,如形体特征、服饰特征、心理特征、语言特征及社会地位等等,这些特征让小丑在剧中众多人物形象中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尽管莎翁剧中的小丑与传统意义上的小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莎氏小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拥有传统小丑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就是他们的层次或“段位”更高,性格上也更加完善,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清醒的自我意识。我们知道,西方的职业小丑是王公贵族豢养用来专供逗笑取乐的特殊仆人,他们享有某些特权,莎翁笔下的小丑亦是如此。一方面作为臣子或者仆人,他们非但不用像普通仆人那样干一些跑腿传话的具体活儿,而且还享有比普通仆人更好的生活待遇和更大的言论自由。另一方面作为小丑这个为人所不齿的职业,作为一个依靠出卖欢笑谋生的家奴,无论在主人还是一般人眼中,小丑的身份和地位都是十分低贱的。虽然享有言语特权,但同时也会招致惩罚,因此他们的生活自然是充满了辛酸。然而,莎氏小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傻瓜,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高度自觉。基于如此清醒的自我意识,小丑们会采用自嘲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必要时也会“委婉地”为自己辩护。正如《皆大欢喜》中试金石所说的一句话,“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知道他自己是个傻子”,这也是小丑智慧和自我意识的绝妙体现。

(2)生活的旁观者和人性的评论家。实际上,小丑既不是主人又不是普通仆人,既是主人的伴儿又不过是个仆人,这种尴尬的身份造就了他们既是生活的旁观者又是人性洞察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他人的“开心果”,小丑只不过是主人生活中的调味品,并不是必需品,因而始终被排除在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纠纷之外,没有权力参与任何重大事件的抉择,而且他们的行为丝毫不会影响到故事的结局,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小丑绝对是生活的旁观者。比如《李尔王》中的费斯特,无论他如何同情国王李尔,痛心李尔的愚钝,但他却对局势完全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尔步入最后的深渊。另一方面,虽然小丑来自于下层社会却置身于上流社会最高层,这种特殊的处境使小丑自然地成为联系上下两层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权,用一些表面看似粗俗恶毒实则发人深思的奇妙言辞来揭示出这个时代以及个人的病态,因此我们说小丑是生活的旁观者和人性的评论家应该是实至名归。

(3)卓越的才情。机智聪明、能言善辩是莎氏小丑最普遍的性格特征。诚然,基于特殊的身份地位,与其说小丑这个职业是以说笑为生,不如说是以才智为生。正如《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对小丑的一段经典评论,“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视被他所取笑的人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视着眼前每一只鸟鹊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因此,小丑的才情就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施展,莎氏小丑尤其具有超常的智慧,他们总是能把自己的言语特权利用到极致,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讽刺上流社會的虚伪,揭露人性的丑恶。

二、莎士比亚戏剧中小丑发出的人性拷问

在分析莎士比亚剧中的小丑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小丑,作为生活的旁观者和人性的评论家,经常会充当莎士比亚内心世界的代言人,他们展现了莎士比亚思想中客观现实、冷静冷漠、超凡脱俗的一面,在其所在的剧作中或多或少地、自觉不自觉地诉说着作家对当时世界的看法及对人性的思考。专家研究发现,莎氏小丑主要出现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成熟末期和鼎盛前期,集中在莎士比亚创作高峰阶段的短短七年间,这七年正是作家23年创作生涯的三分之一,也是作家人到中年思想日臻成熟的产物。这一时期也是作家创作风格从欢乐戏剧向阴郁戏剧过渡的阶段,是从浪漫走向现实的阶段,所以说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众多小丑形象直接反映了莎剧思想的发展历程,莎士比亚创作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倾向也直接影响着小丑的思想性格,同样莎翁创作情感的变化也导致小丑情绪的变化。所以说,他们是莎士比亚嘲弄思想的代言人,时刻发起对人性的拷问,接下来笔者会选取莎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个小丑进行分析,展现他们关于人性的深沉的思考。

1. 中庸的试金石。试金石是浪漫喜剧《皆大欢喜》里的小丑,他出现在第一幕第二场。可以说他的出场相当随便,而且之前没有任何铺垫,形象也非常典型化:“他身穿彩衣,头戴有铃的尖顶帽,是真正古老英国式小丑的代表;同时他又是莎士比亚式的——不光是愚笨傻闹而且又能揶揄嘲讽,他可能任性胡搅,但却有自己的观察和知识,甚至能够洞察人间的虚伪和缺陷。”(孙家琇:1992)因此莎士比亚巧妙地借剧中人物西莉亚之口点出了“试金石”名字的含义:一块智慧的试金石。试金石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对虚伪、矫饰的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上,比如在第二幕第四场中,两位小姐离开华丽的宫廷,奔波劳累后走不动了,明明是“肉体”疲乏得不行了,偏偏要说“精神”疲乏,可见宫廷小姐的扭捏作态。这时试金石抓住了这一人性的弱点,以自嘲的方式讥讽了小姐们,即:拿自己开涮,以表面的自嘲来嘲弄他人——典型的“试金石式的嘲弄”,温和、自贬,又暗藏玄机。这种温和的嘲讽也体现在试金石对爱情的观点上,他夸张的描述使年轻人如痴如醉的恋爱显得多么荒唐和滑稽,同时也表面了自己的观点:恋爱是人的天性和本能,没有矫情的必要。同样,听完剧中主人公们对亚登森林田园牧歌般不切实际的赞美,试金石也懒洋洋地道破了生活的实质。这里试金石显示出一种辩证而中庸的处世哲学,一种清醒而理智的生活态度,并且以此来嘲讽田园牧歌的附庸风雅。此外,试金石对人性矫情的嘲弄不止于恋爱、文学与田园牧歌,他也拐弯抹角地嘲弄了上流社会的种种虚情假意。比如,他嘲笑骑士们动不动就以名誉做担保发誓的恶习时说:“假如你们用你们没有的东西起誓,你们便不算是发的假誓;这个骑士用他的名誉起誓,因为他从来不曾有过什么名誉,所以他也不算是发假誓。”由此可见,试金石确实是一个幽默而犀利的“天生的哲学家和现实主义者”。

2. 愤世嫉俗者忒耳西忒斯。忒耳西忒斯是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小丑,在他出场之前莎士比亚已经为他做了预告,通过剧中人物的嘴两次提到了这个小丑。他的身份是被人豢养的小丑,巧舌如簧、才情丰富,他带着旁观者的超然、清醒和智慧游离于剧情之外,并且扮演着讽刺评论家的角色。然而他也是个有着痛苦灵魂的小丑,可以说他的不幸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畸形和丑陋注定了他沦为早期傻瓜的悲惨和苦难。同时他又出生在一出不太引人注目的剧作中的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角落,评论家们很少关注他,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都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既是莎翁精心创作的艺术形象,又是剧中不可或缺的人性批判者,还是全剧主题的揭示者:战争是空虚和无聊的。这是一个渺小无助的弱者对一场庞大残酷的战争发出的强烈抗议。既然整个战争都失去了高贵的目的,那所谓的英雄们也就变成了骗子。因此,莎士比亚借助忒耳西忒斯的反讽,轻松而又决绝地颠覆了古希腊英雄几千年恒定的神圣与崇高。我们不难看出,忒耳西忒斯只是剧中的一个小丑,战争似乎与他的世界无关,但是他总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审视周围的一切,充当社会的批判者和人性的讽刺家。他鄙视和嘲弄他所看到的一切,言语中尽显刻薄、辛辣,有时甚至充满恶意。总之,忒耳西忒斯,一个孤独的恨世者,一个在生活中找不到任何美好而悲观绝望的可怜人,他满腹辛酸,玩世不恭,个性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3. 先知拉瓦契。拉瓦契是喜剧《终成眷属》中的小丑,他第一次出场就用粗俗不堪的话语给我们留下了粗鲁下流的印象,其实这些表面粗俗的话语传达出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体现出拉瓦契掩饰不住的顾影自怜;另一方面,体现出拉瓦契的愤世嫉俗,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攻击社会的罪恶——这才是真正的拉瓦契,一个尽管粗俗却正义感十足的满腹辛酸的小丑。的确,表面粗鲁下流的拉瓦契和莎士比亚笔下其他小丑一样,也是正直善良、富有正义感,敢于同情弱者、鞭挞邪恶,同时又幽默诙谐、敏感细腻,对社会和人性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在剧中拉瓦契的讽刺矛头集中指向婚姻的不贞和不幸,正好传达了该剧的中心主题。”他用“讽喻的方式”,不断地“宣扬人生的真理”,同时也表明他是一个忧郁愤懑、坚定执著、决不随波逐流的小丑。此外,他的对白中还出现了《圣经》中“宽门”和“窄门”的比喻,他想表达的寓意是:人生避重就轻,避难趋易,这是大多数人的自然选择。然而,沉沦与灭亡往往由此而生,这也显示了拉瓦契非同寻常的思想境界。

4. 智者弄人。弄人是悲剧《李尔王》中的小丑。他出场不多,性格单一却出类拔萃。《李尔王》这部剧作表面上是关于孝道和伦理纲常,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实际上是一出寓言式的心理哲理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关注到了人类生存际遇的问题,探讨了人类心灵和自我存在,对人性普遍痴愚表示痛心疾首。而作为剧中关键人物的弄人,一出场就担负起作为李尔愚笨敲打者的作用。他一方面对李尔的愚蠢行为感到痛心和忧虑,另一方面出于对李爾深沉的爱、忠心以及奉献精神,倾其智慧,逼迫李尔直面残酷的现实。他矛头直指李尔的愚蠢和整个人性的痴愚,帮助李尔走完了从愚顽不知到彻底顿悟的心理历程,从而成为《李尔王》中唯一称得上智慧超群、引人注目的人物。从性格层面上说,弄人是莎士比亚众多小丑中最单纯执著的一个。他出场最少却最集中,在上场的所有表演中,他绝对是真正的主角,一个最为深刻、睿智的人物。他的来去匆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熠熠生辉和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出惊世骇俗的悲惨戏剧中,弄人以其“智慧的痛苦”和“聪明的愚蠢”化为一个直击李尔的愚蠢而心无旁顾的牛虻。

三、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小丑的定义、种类及特征,还有四个著名小丑以各自的方式对人性所做的思考。聆听之后不由得让人感到震撼,同时也深切感受到莎剧的无穷魅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关注会更多地集中在闪光的主角身上,逗笑取乐的小丑往往会被忽视。其实仔细体会就不难看出,有些小丑对剧情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看作是点睛之笔。他们会不自觉地加上剧作的喜剧或者悲剧效果,他们对人性的深沉的思考也益发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鉴于小丑的独特性及其重要作用,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到丑角这一特殊群体,并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理解并分析其毋庸置疑的戏剧功能和社会功能,让学生仔细体会其闪光的智慧,还有作为主人内心的象征,他们所承载的揭示主题的功能。因为通过对莎士比亚作品中丑角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才可以对莎翁的作品有更全面且深入的认知与思考,关注丑角的审美价值,我们就可以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得以窥见伊丽莎白时期的社会风情。

参考文献:

[1]Frederick Barkham Warde. The Fools of Shakespear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Wit, Wisdom and Personalities[M].New York: McBride, Nast & Company,1913:1-9.

[2]R. H. Goldsmith. Wise Fools in Shakespeare[M].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55.

[3](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4]孙家  .莎士比亚辞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5]易红霞.诱人的傻瓜:莎剧中的职业小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高亮.莎士比亚戏剧中小丑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

猜你喜欢

戏剧教学丑角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丑角
对丑角之美的演绎分析
丑角
唐玄宗演戏丑角沾了光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浅谈语文课堂传统戏剧艺术的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戏剧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研究
入乎剧境 精于体悟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