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还原生活课堂

2019-09-10徐洁

家长·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儿童生活

徐洁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生活即教育。”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回归于生活。本文主要围绕“还原生活课堂”,从“唤醒儿童已有经验,将生活引进课堂”“重构儿童认知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激发儿童探索欲望,让生活走进心灵”三个方面阐述怎样让儿童“学在生活中”。

关键词:儿童;生活;数学课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数学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的确,大量实践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高涨,对所学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下面我试结合《24时计时法》一课,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唤醒儿童已有经验,将生活引进课堂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的固着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在直观演绎中唤醒生活经验

《24时计时法》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认识了钟表后,对时间的再认识。这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孩子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接触并应用计时法,但他们的认识通常是无意识的。教师可在课始播放动画,让学生在直观演绎中感悟一天从黑夜到白天,再到黑夜的过程,并在钟面的动画播放中抽象时问条。教师借助直观形象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在认知冲突中丰富生活经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的,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课“计时法”所用的“计数法”很不寻常,是12进制(普通计时法)和24进制(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循环计数”,这与学生熟悉的“10进计数法”冲突。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两种计时法,但在表述时可能并不是准确的,他们往往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表明时间,这样的生活经验也与数学经验冲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运用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建构新知。

例如,教学普通计时法时,出示邀请函,引导学生找时间。有的学生找到了2时,有的学生找到了下午2时,追问到底是2时还是下午2时,这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下午?在冲突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下午2时和凌晨2时,并回顾在这两个时间自己分别在做什么,从而认识普通计时法。在生活中,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运用通常是无意识的、不深刻的。教师利用学生这一无意识经验,引发认知上的暂时性矛盾,激发学生学习。

二、重构儿童认知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由“双基”向“四基”转变,把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学习概念,学生认识起来会有不少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经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反思体悟、知识运用下建构认知过程。

(一)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新知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将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经验的有效方式。

教学片段:认识24时计时法

出不:0:00、6:00、13:00、20:00

教师:我们从生活中整理了这些时刻,它们也想在时间条上找到位置,你们能帮帮它们吗?请大家拿出学习单,这儿也有一张时间条,和你的4人小组讨论讨论它们在时间条的哪个位置?

小组讨论后上台动手摆一摆时间。

教师(指着0时):他摆得对吗?你知道这个时刻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这是0时,表示一天的开始。

教师(指着6:00):她摆得对吗?谁来做小老师?上台数一数,检查一下。

学生上台数,明确这儿一共有6个格子。

教师(指着13时):钟面上只有12个小时,13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中午12时再走1格就是13时。

学生:前面已经走过了一圈了,现在是下午了,所以12+1=13。

教师:从这里到这儿一共走过了12小时,再加1小时,就是13时,我可以用算式12+1=13表示。(板书12+1=13)

教师(指着20时):为什么要把20摆在这里?

学生:前一圈是12小时,再加后一圈的8小时就是20时了。

学生:这里一共有24小时,去掉后面的4小时就是20时了。

教师:你能给这种计时法起个名字吗?

学生:24时计时法。

【思考】“教学做合一。”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关于时间的学习较为抽象,因此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时间条,引导学生动手摆时间,在操作中激发学习热情,在交流中进发思维火花,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不断抽象,逐步内化为数学经验,实现数学思维的提升。

(二)在反思体悟中提升数学思维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体悟,学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我认为要将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经验,离不开一个“思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让孩子的思维往更深处走。教学时组织学生回顾旧知,比较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在反思交流中进一步建构对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认识。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的数学经验得以提炼、提升。

(三)在知识运用下彰显数学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数学课堂教学要凸显数学的生活价值,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应用:下午2:00到汽车站,能赶上这辆汽车吗?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应用情境,如创设坐汽车回家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激发儿童探索欲望,让生活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究其天性来说,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将数学经验内化,发展数学思维,养成学习兴趣。例如,在执教《24时计时法》一课时布置课后活动作业:收集生活的时间,想一想这是什么计时法,如果用另一种计时法该怎么说?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业,将课堂延生到課外,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野在丰富多彩生活里找到了数学的影子,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将数学与生活浸润到儿童内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我认为,数学学习需要儿童不断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经验,并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一数学一生活这样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过程中,儿童会丰富自己对世界的感悟,获得良好的认知情感。所以,让我们还原生活课堂,让孩子“学在生活中”吧!

(责编:杨菲)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儿童生活
生活感悟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