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中求新 学中创新

2019-09-10陈世宝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5期
关键词:质疑比较创新

陈世宝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一项工作。有效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逆向而为,同中求异;巧设问题,疑中激新;开放课堂,孕育创新;善用比较,探究出新;百变练习,活中求新。

关键词:创新  思维  质疑  比较  探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我们思考未来所需人才的标准时,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成了核心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一项工作。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逆向而为,同中求异

在解数理化习题时,我们常常会用到逆向思维。恰当运用逆向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视角,启发学生思考和大胆创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对学生思维心理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所谓逆向思维,通俗地说就是倒过来想。其实,它并不是数理化学科的专属品,它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这种“另辟蹊径”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训练呢?

1.利用文章内容进行训练

例如《狐假虎威》一文教学结束时,教师提问:“你们喜欢狐狸吗?为什么?”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回答“不喜欢”,理由是狐狸太狡猾了,是个大骗子,骗过了老虎,其实它自己没有真本事,是利用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的。这时让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因势利导:想一想,狐狸是在什么情况下去骗老虎的?如果你是那只狐狸,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学生们若有所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狐狸很聪明,在危险来临时不慌张,想出好办法;有的说喜欢狐狸,因为它用智慧战胜了老虎,救了自己的性命。如此一来,学生的逆向思维被激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事物。

2.变换角度进行训练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角色换位,走进课文,设身处地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最后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一是以小弗朗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二是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复述故事。这样依托文本,转换叙事角度,有助于学生深层探究人物内心感受和心理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文章阅读者、学习者,而是角色之一,他们在虚拟的角色互换中,单一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思维得以发散。

二、巧设问题,疑中激新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应当是学生探究出新的起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学生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探究出新的知识。

1.教师要善于设疑

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刺激学生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调动起来。如教学《小石潭记》,在研读课文时,可以抓住“小”和“石”提问:这小石潭的“小”和“石”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再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理解作者融情于景的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深层探究时,可以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之乐”,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该如何理解?学生讨论时,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来思考。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有了深度,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学生要勇于质疑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效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思考的同时,也要放开手脚,激励他们大胆发问。如《“黑板”跑了》一文的课题显然与常规课题略有不同,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诸如:黑板两个字为什么会加上双引号?黑板没有脚,怎么会跑了?黑板为什么会跑?……一石激起千层浪,疑问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开放课堂,孕育创新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可以说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一种教育现状。一学期下来,老师捧着一本教材带着学生从头啃到尾,如此这般,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创新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这样的局面。老师要带着学生跳出教材的局限,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我们的教材,开放我们的课堂,利用语文的优势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而服务。

1.教师要学会将教材变“大”,延伸到课外,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

为丰富学生知识,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我喜欢在教学中以课文内容为契机,在教材外找“教材”。在教完《蝉和狐狸》后,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伊索寓言》这本书,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阅读,并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寓言,在家里练习讲述。第二周,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寓言”演讲比赛。同学们热情高涨,个个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教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我向学生们推荐了法布尔的《昆虫记》,班上立刻掀起了一股“昆虫”热,出现了好几个“昆虫”迷。在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后,我找来了相应的小古文《自相矛盾》和 《滥竽充数》。孩子們虽然不经常接触小古文,对小古文遣词构段还不是很理解,但他们通过和课文内容的对比阅读,也能很快理解词句意思,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兴趣满满。这样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们选择、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从而不断地拓宽知识层面。这些对教材的延伸扩展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构建和思维创新的过程。

2.教师要学会“无中生有”,抓住文本空白处训练。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特别是文言文,如能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创新,必然会于无字处出精彩。《赵普》一文叙事简洁,文笔凝练。教学时,教师给予提示:课文记叙了赵普刻苦读书、为国荐才两个生活片段,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人物之间的对话,从而展示忠臣形象。学生通过这种构思创造,再进行创意演绎,既感受了人物的风采,也品味了人物的丰富内涵。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会了审美,提升了自我修养。

四、善用比较,探究出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运用比较教学法,就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我们可以抓住同一题材的文章进行比较教学,如教《出师表》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提问:诸葛亮和邹忌劝谏君主都希望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他们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是如何评价邹忌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还可以抓住文章细节进行比较教学。《咕咚》是一篇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童话,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兔子”“小猴”“大伙儿”的三句叫喊,进行对比阅读。①“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②“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③“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对比朗读后,提问:它们一边跑一边喊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到小动物把“咕咚”越传越厉害。之后,让学生找出野牛听到消息后的反应,引导思考:面对同样的消息,为什么動物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学生在交流中打开了思维,体会到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也培养了辨伪存真的好习惯及思维能力。恰当而又巧妙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对我们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其结构安排以及文章内容,能够以系统化的视角,综合思考特定主题中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够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起来,多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分析,以收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效果。

五、百变练习,活中求新

练习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单一地做题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习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只有灵活地变换习题形式和练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一些阅读题中会让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我们可以采取变式提问,问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1)文章为什么以“×××”为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标题的理解。(2)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3)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能否将文章标题换成“××”?为什么?……同样的知识点问法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就让问题变得有价值,有新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质疑比较创新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