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让“学艺”习作指导“可视化”

2019-09-10钟燕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0期
关键词:布局谋篇学艺导图

钟燕霞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教育的必然要求。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鲜明的特色,致力于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创造思维是创造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学艺术”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单元习作的其中一项内容,在指导这项习作内容时,教师都会采用习惯性的做法:首先教师用提问式引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要求;然后复习写事文章的写作框架,引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思路;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艺”过程,并说出来;最后形成“学艺”的写作流程,提出注意事项,学生动笔写作。这样的教学,虽然一板一眼,但是缺乏趣味性;虽然教师指导得很细致,但是在布局谋篇上、在按时间的顺序进行表述上缺少方法的指引;虽然教师竭力讲述如何把故事写具体,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感受,但不能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的“学艺”过程再现,学生依然是无话可说。说到底,就是传统的教学不能让本次习作指导“可视化”,学生只能“隔岸看花”,云里雾里,人云亦云。

面對“学艺”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如何让本次习作指导“可视化”呢?笔者认为,思维导图能破解这种局面,因为思维导图具有思维发散性、可视性、创造性的特点,能让习作

指导“看得见、摸得着”,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清楚。下面,笔者以实际教学案例为蓝本,谈谈思维导图是如何让“学艺”习作指导“可视化”的。

一、从抽象到形象,把“学艺”要领“画出来”

“明确习作要求”其实就是“作文审题”,它是习作指导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一般是引导学生从文字上去理解写作要求,多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问本次习作写什么,学生就答出来;教师问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学生就会在“习作要求”的后半部分去找。但这样做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作文审题”的步骤和方法,毕竟“习作要求”的文字表述是抽象的。此处,其实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忙”,通过它的线条、图形,从中心词出发,展开层层分支,把“习作要求”的要领分门别类、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来。

在具体操作中,笔者首先出示第八单元习作要求的第一项内容,然后复习作文审题的步骤:第一步,审“写”什么;第二步,审有什么限制;第三步,审有什么要求。接着让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审题,最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能清晰地把题目的要领“画出来”。图1为学生的“审题导图”。

从图1可见,思维导图把抽象的习作要求简明扼要地“画出来”了,不用教师多费唇舌,通过一线、一文字把作文审题的步骤形象化,实现了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变,效果显而易见。

二、从旧知到新知,把“学艺”框架“搭出来”

布局谋篇是习作指导的关键,只有把这个框架“搭好”,学生的作文才能有条理,才能逻辑分明,才能详略得当。指导学生进行布局谋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不同的文体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布局谋篇,如写事的文章,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写人的文章,可抓住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写游记,可按移步换景的顺序进行描绘,等等。二是以旧知引出新知,以相关单元的课文作为“旧知”,总结相应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拟定出新知的写作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克服传统教学中写作思路不可视的困难,通过线条、图形、文字把写作思路清晰可见地“搭出来”。

在指导学生拟定“学艺”这项写作内容的构思脉络时,笔者就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步,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整理《我的舞台》这篇课文的写作脉络。

第二步,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享交流,说说自己在《我的舞台》的布局谋篇中最欣赏的一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这一点。

第三步,学生用思维导图展示《我的舞台》的构思脉络。笔者截取了一名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第四步,归纳小结,让学生随机板书,形成“学艺”习作的写作思路。

第五步,学生根据《我的舞台》的布局谋篇,完善“学艺”写作思路的思维导图。

(1)笔者随机点拨:从刚才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我们写“学一种艺术”的作文,开头可以点题,统领全文;中间部分可以按时间顺序去写几个事例,做到详略得当。那么,除了按时间顺序去写,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去写呢?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还可以怎样写呢?

(2)出示拟标题的方法:

A.可以“学什么”为题。

B.可以“学什么的苦与乐”命题。

C.可以学艺术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来命题。

(3)学生汇报自己拟的标题。

第六步,再次绘制《我的舞台》的思维导图——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构思自己学某种艺术的思维导图。下面截取了学生再次绘制的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从以上教学案例可知,思维导图把新知的布局谋篇有的放矢地作为一个支架“搭起来”了,在这个支架的辅助下,顺理成章地带出新知,再通过思维导图把新知的脉络“搭出来”。此刻,思维导图就成了一座联通旧知和新知的桥梁,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变得更清晰了。

三、从全面到局部,把“学艺”重点“雕出来”

习作指导光注重文章的布局谋篇还不够,还要把习作的精粹“雕刻”出来,即习作的重点。在“学艺”写作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布局谋篇的掌握还是比较扎实的,但对本次写作的重点——“引导学生把详写的事例写具体”就掌握得不够好,出现泛泛而谈、没有真情实感、详略不当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是课堂的指导没有把“学艺”的重点像雕刻那样一步一步“雕”出来。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通过思维导图,因为思维导图在把握写作重点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位“雕刻家”,它的线条、文字、图形相当于雕刻家手中的刀,一刀一刀地把写作重点的精粹“雕出来”。那么,如何把“学艺”精粹“雕出来”呢?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操作的:

1.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知道这次习作的开头、中间部分、结尾怎样写了,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在故事上,要求写事例要详略得当,那怎样把要详写的事例写具体呢?

(1)出示第28课《拜师学艺》例文。

(2)学生读“拜师学艺”这个故事,思考把故事写具体要注意些什么。

(3)小组交流。

(4)交流汇报,学生用思维导图板书“动作”“语言”。

2. 教师引出视频:视频讲述的是一个叫小仪的小女孩学钢琴的故事。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我们把故事写具体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1)學生观看视频。

(2)交流汇报。

(3)小结,学生继续用思维导图完善板书: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如下的思维导图(见图4)。

(4)细心体会这些方法,把小仪学钢琴的故事说具体。

A.小组互说。

B.交流汇报。

C.小结。

从上述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艺”重点被思维导图不着痕迹地“雕出来”,从全面的布局谋篇到引出写作重点,都是学生运用线条、文字进行自主的发现、提炼、归纳。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一样一样地“雕刻”出来了——不仅把“图”刻出来了,还把方法刻在了心里,明了、牢固,永不褪色。

四、从他人到自身,把“学艺”精粹“描出来”

有效的习作指导的标准应该是学生能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实现从他人到自身的迁移,把习作的精粹,也就是习作的灵魂表现出来。具体体现为: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故事,行文不会千篇一律,语言表达流畅、生动,富有个性;学生能抓住相应单元要求,把握写作的重点,有灵有肉;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文章有思想、有内涵,让读者读了后有感受,得到启发。过去,学生必须通过大段的文字去表述,我们才清楚学生要表达的是什么,才会告诉学生写得好不好;现在通过思维导图,就能把学生写作时要表达的思想呈现出来。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就是有“工笔细描”的能力,作者要什么,它都能简明扼要地“描出来”。

在“学艺”习作指导中,笔者通过“拜师学艺”以及“小仪学钢琴”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怎样抓住写作重点,把详写的一个故事写具体。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运用,笔者扎扎实实地走好了以下环节:

首先,小结学法后,进行了当堂小测:“请大家在你学艺术的几个事例中,挑印象最深的一个来把它写具体。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绘制出来,把关键的信息提炼出来。”

其次,笔者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后,出示评价要求,进行小组的互说、互评,

评价要求如下:

一颗星——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并有解决的方法。

两颗星——能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并有解决的方法。

三颗星——能用上人物描写的方法,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并有解决的方法,还写出了感受。

学生在评价要求的指引下,先是个人进行互说,然后由组员进行评价,并在思维导图旁画上星;然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在他人的评价下,不断修改,最后形成如下的思维导图(见图5)。

猜你喜欢

布局谋篇学艺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小熊学艺
郑人学艺
让作文因阅读教学而精彩
第6章 一次函数
向教材文本追索写作价值点的策略浅谈
老虎学艺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