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四导”,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2019-09-10周子明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合作核心素养

周子明

【摘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关键能力,就是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关键时间内经历关键过程,从而打下的关键基础。笔者本文拟从利用“导趣”、“导疑”、“导思”和“导创”四导,充分利用物理课堂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学生自身各种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交流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在合作中共进,从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四导 合作 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8-162-02

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思想表明,人只有在对象性的群体活动中才能作为主体与客体联系,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课堂是学生学习互动的主阵地,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去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物理学科关键能力和素质。下面,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谈谈在自己的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四导”的教学策略,营造自主、互动、平等的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对新知识的发展、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和引导学生培养物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一、导趣,创设趣味情景,诱发求知欲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因此,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中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杠杆》一课时,我首先以故事“阿基米德撬地球”入手把科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与学生们讨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如果阿基米德真想撬起地球的话,得做些什么准备呢?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有的问:“地球的質量是多少?”有的说:“他想要撬起地球,得用多长的动力臂?”然后教师再抓住其中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再进一步引导:要想把地球撬起一厘米,阿基米德得把杠杆压下多少米?他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这件事呢?此问使学生马上产生主动寻求答案的欲望,学生得出的结论是:30万万万年!那么阿基米德是怎样提出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得到启示: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时机已到,于是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有关杠杆的原理。一下子,学生的兴致就提高了,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教学中笔者正是通过一次次巧妙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了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导疑,创设质疑情景,点燃创新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是迸发创造力的催化剂。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正确加以引导,由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时,学生在自行实验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结果,有的说“通过实验,证明醋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说“胶水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有一名学生回答:“老师,我的实验证明,牛奶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明显,这是学生实验失败导致的结论有误。此时,笔者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学生实验方法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实验方面是正确的,然后提示学生:“牛奶从瓶口淌了出来,说明了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胶塞没有塞紧瓶口,与瓶口有一些小的缝隙,牛奶从瓶口缝隙淌了出来。所以牛奶没有在玻璃管中上升。”笔者鼓励他“再试试看”。学生再次实验,并大喊了起来:“老师,实验成功了,牛奶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全班同学都为他的成功而热烈鼓掌。

如在一杯装满水的杯中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将回形针放入水中,看看回形针会怎样呢?学生有的说:“回形针会浮在水面上,水不会漫出来;”有的说:“回形针会水沉人杯底,水会漫出来。”到底哪种结果正确?笔者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告诉他们,有些事情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时孩子们瞪大了双眼,眼中流露出惊奇与渴求答案的急切。笔者让学生猜猜这是为什么?然后揭开谜底。(原来水的表面像有一层神秘的皮肤,又好像一张有弹性的膜一样有一股力量把里面的水包裹住不让它溢出来,同时挡住了外界的物体,我们通常都把水的表面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表面张力”。正是因为水的表面有这样的性质,水的表面才都是圆弧形的,回形针也才能够浮在水面上。)

针对学初中学生特有好奇心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科教学中的物理实验现象,以“疑”为撞击点,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渗透物理学科关键能力。

三、导思,创设研讨情景,激发思维碰撞和升华

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形成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训练,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假设”,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二)》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实验品,掌握了实验要求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笔者设计分组实验,让各小组的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品,设计多种实验方法。其答案之丰富、视角之新颖,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无穷的创造潜力,使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 学生汇报:“我们把烧瓶口插上带着玻璃管的胶塞,在玻璃管中注入红水,将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红水的移动,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时,另一学生提出:“我们实验时,由于水太热,红水都从玻璃管流出来了,无法做冷缩的实验。于是我们是用手捂住瓶身使其受热让红水外移,松开手使瓶内气体受冷让红水后退,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能发现问题并自行探究,最后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教师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有的学生说:“我们是将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用热毛巾包住瓶身,发现从管口冒出许多小气泡,再换用冷毛巾包住瓶身,发现有水柱收缩进玻璃管中。” 有的说:“我们是用气球的口来密封瓶中的空气的,将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就鼓了起来,放入冷水中,气球就瘪了下去。”“我们是把乒乓球放在烧瓶的口上,来密封瓶中空气的。将烧瓶放入热水中,乒乓球就会在瓶口不停地跳动,把烧瓶放在冷水中,乒乓球就附在瓶口不动了,这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分组实验设计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时笔者在肯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乒乓球在一般情况下放在瓶口上也是不动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再试一试,用什么方法证明乒乓球不动是因为气体受冷收缩了?”

“导思”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运用多种实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地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让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再次得到提升。

四、导创,创设实践情景,开展科学探究,提倡创新空间

卢瑟福说过:科学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一个个现成的事实或一条条定理定律;科学研究是使我们放眼世界并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这就是说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一些科学事实、定理定律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参与研究科学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热衷于科学探索活动之中。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自由的进行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深刻认识事物的特征、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之后,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再找出切实可行的新办法来。因此,笔者充分利用每年的区、市等科技创新大赛和学校一年一度的科技周等活動,组织学生成立的创新实践小组。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调查研究发现日常生活的现象,组织开展活动方案、计划、分工、设计问卷调查表、设计记录表等在内的所有工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好的想法、创新性的思维在活动中充分展现,形成了一个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学风。在笔者的激发和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积极进行相关研究和制作,并参加区、市等各级比赛,且成绩喜人。其中卢婧娴同学《晴雨天智能环保晾衣架》、梁嘉辉《汽车全自动吸尘器》、张嘉娜《智能环保节约型水桶》等创新小发明,均获区、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等各种竞赛都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炬,更能给科技创新插上腾飞翅膀。笔者所在学校精心组织与安排学生积极参加科幻画、小制作、小发明、科技论文等多个项目,真正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关键能力的目的。

教育家李希贵曾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人,看到学生。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而没有更宽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而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三个坚持的战略主题。无论从政策还是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关键能力,都已经成为时代的责任和热潮。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上不断渗透这种思想,我们的学生必定能在更自主、合作和愉快的环境下学有所成、思有所得。

[ 参  考  文  献 ]

[1]姜涛.《教学模式的建模与用模》,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7-8.

[2]张璐. 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8-41.[3]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有效的教学方法[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4]曾华育.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EB/OL].新东方企业网: www.neworiental.org 2010-06-17.

[5]盛书.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EB/OL].育龙网: lw.china-b.com2009-02-24.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合作核心素养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