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性研究

2019-09-10张志行

高教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高校创新

张志行

摘 要:党的19大报告对于提升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阐述,给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对于如何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研究均较为匮乏。区别于传统学习型组织理论,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拓展了组织创新的视野,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文章基于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视野,提出了打造影子型资助机构、塑造满足诉求的服务型资助理念、构建任务驱动与项目联动的创新型资助体系等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观点,并以此构造了创新型高校资助工作的运作链。

关键词:新一代学习型组织;高校;资助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007-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et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qua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re is a lack of innovative researc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n how to do a good job about university funding.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of new generation expands the vision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funding wor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ve ideas of university financial aid, such as building shadow financial aid institutions, shaping service-oriented financial aid concept to meet the demands, and constructing task-driven and project-linked innovative financial aid system, and thus constructs the operation chain of innovative university financial aid.

Keywords: new generation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university; funding work; innovation

源于对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敏锐前瞻性与高度使命感,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紧密围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使得受助范围得到空前扩大,资助育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新定位与新任务,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和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者振奋人心的鼓舞与支持,也赋予了新时代下高等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新的使命,标志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此背景下,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为应有之意。

二十世纪末,彼得·圣吉教授在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组织学习中心,其主导的组织创新风靡全球。在创新型巨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圣吉教授对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做了系统性阐述,即转变视角看世界的“改变心智”、目标一致性的“愿景构建”、凝聚众人智慧的“团队学习”、统领全局的“系统思考”以及达成自我实现的“超越自我”[1]。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学习型理论在高校资助工作中也有所渗透。以利志斌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结合新时代下国内组织建设实际,提出了“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使组织中每个成员能够进行持续的学习、改良和创新,并不断适应环境做适时调整,进行自我进化与完善”[2]的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学习型理论的中国化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关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的研究评述

(一)文献归纳

理论方面,国内诸多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工作部门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做了深度挖掘并形成了不少优秀的理论成果。王芝眉(2012)针对资助工作育人作用缺位的问题,立足心理、励志、课业、拓展四个维度,关联整合反馈、反哺等控制单元[3],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过程性平台整合,构建了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理论。廖述平、张丽红(2016)从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经济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学业发展以及职业提升四个方面的绩效评价理论,形成评价资助工作在促进学生发展绩效上的闭环回路[4]。刘宁、卜士浈(2017)提出了高校資助育人的“微时代”理论[5],以生态系统的视角阐述了互利共赢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

实践角度,针对高校资助育人的路径创新,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概括。一是创新资助工作思路。中国政法大学以和谐为内涵,提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人性化理念;清华大学运用“三基”理念构建新型大学生资助体系,即“基于需要、基于服务、基于诚信”。二是创新资助体系与育人机制。东华大学提出了“经济保障、发展支撑、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四川大学完成了资助工作从“机会公平”到“人才培养质量公平”的机制嬗变。三是创新资助育人的活动载体。北京大学以“燕园”为主题,打造燕园领航、燕园携手、燕园接力等特色活动,利用多种学生服务平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提供关怀[6]。

(二)研究的不足

在全社会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浪潮下,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实证研究方面,对于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明显的缺失与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助工作缺乏成熟的理论引领,不少高校的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执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上,缺乏对政策精神的系统性思考,学校层面上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够,工作浮于表面。二是重实践创新而轻理论归纳的情况广泛存在,高校在长期的学生资助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创新型的好思路好点子好做法,但囿于学生事务的高度琐碎性,未能腾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将优秀的实践成果进行梳理整合,形成系统性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的理论。三是资助工作创新性研究不足,不少文献对国外理论进行生搬硬抄,忽视了中国特色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

二、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内涵

(一)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所有组织与机构均具备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通常并不明显,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国内实践派管理学学者利志斌提出,真正的新一代学习型组织,需要构建有效的学习与创新机制,通过持续的学习来驱动持续的改良,从而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环是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的典型特征,由四种系统动力相互作用形成,分别是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第一系统动力)、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要(第二系统动力)、连续不断的任务要求(第三系统动力)、各项目活动间的相互作用(第四系统动力),如图1所示。通过学习环的驱动,新一代学习型组织创建了一个层级管理制下柔性扁平的影子组织,能够保持学习的长期永续,不断克服发展与创新的桎梏,改变组织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二)新一代学习型理论与传统学习型理论的区别

区别于彼得·圣吉教授的传统学习型组织理论,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传统理论有突破与创新。一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不同,传统学习型理论认为需要通过五项修炼进行组织的创建,而新一代学习型理论则强调学习型组织是通过机构的设置和机制的完善来建构的。二是学习行为的来源不同,传统理论认为强化组织中自有的诸如系统思考、团队学习等行为是促成组织学习型转变的唯一路径,而新一代理论则认为富有成效的学习和创新机制能够自觉激发和加强学习型的行为特征,换句话说,学习型行为方式是学习机制的结果。三是学习型组织的结构设想不同。传统理论将组织设定为管理层级型和扁平柔化型两种固定类型,而新一代理论则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可以创造一个层级管理制下柔性扁平的影子组织,使所有机构都能实现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

三、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与高校资助工作的相适性

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理念是我党经济社会改革工作长期坚持的做法。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中就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号召。当前,在习近平同志的引领下,全社会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情高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意见》中也对强化高校学习型组织做了明确的要求。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传统学习型组织理论基础上的深入探索与理论创新,无论基于资助主体还是资助对象的角度,该理论在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中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一方面,对高校资助工作者及资助机构设置而言,新一代学习型组织既层级管理又扁平柔性的组织结构值得效仿和学习;另一方面,针对受助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所提出的四种系统动力,是提升受众资助效果的创新性路径。

四、基于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路径

(一)优化组织结构,打造层级制与柔性化兼具的影子型资助机构

当前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组织结构多数呈现层级化管理态势,设立大学生资助中心,挂靠党委学工部门,负责政策文件的制定与传达、受助名单的汇总与资助金额的发放等总览性工作。在大学生资助中心的统筹下,学校各下属二级学院的学工办具体负责资助工作的落实,承担受助学生遴选、资助等级评定、育人教育活动等与受助对象直接面对面化的服务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便利了任务的上传下达,但也存在至少两个方面的明显缺陷。一方面,结构性的人员缺编现象在资助组织内部轮换出现。在受助学生的遴选和评定阶段,二级学院的学工部门超负荷运转而上级资助中心的管理工作出现空档期;在受助名单的汇总上报与助学金的具体发放阶段,学校资助中心人手明显不足、工作疲于应付。另一方面,提升组织创新力与自我完善功能的沟通机制受阻。学校层面的资助管理局限于对二级学院的管理,难以与具体受助主体直接对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诉求也往往滞留在二级学院层面,难以得到上行反馈。

基于上述资助工作部门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所提出的层级与柔性兼具的影子型组织结构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纵向上,资助工作部门依旧可以发挥行政层级化管理优势,借助校党委学工部-大学生资助中心-二级学院学工办公室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有效开展资助工作。横向上,施行人员动态柔性调配制度。在规章制度统筹和总体资助育人方案设计阶段,抽调二级学院一线辅导员组建资助工作智库,实现资助机构的上行扁平化,群策群力协助校资助中心开展工作;在资助方案及活动具体实施阶段,将校大学生资助中心管理人员下放到二级学院,实现资助结构的下行扁平化,监督资助工作的有效实施,并在与资助学生的直接接触中对资助工作做适时的优化调整,齐抓共管激发资助工作活力。同时,引入优秀受助学生参与到资助管理工作中来,既对资助工作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补充,又能发挥学生现身说法的作用,同时为贫困学子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這种结构灵活的影子型高校资助机构,不仅做到了管理上的层级有效性,也发挥了扁平柔性在工作效能提升上的重要作用。

(二)立足学生主体,塑造满足心理诉求与个人成长的服务型资助理念

国内学者钱春霞曾撰文指出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集中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偏好理性工具,忽视心理关怀;二是强调高校主导,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三是注重外部激励,忽视学生自我成长[7]。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构成个体是系统有效运行的核心关键,满足个人心理与个人成长需要是组织创新的重要系统动力。资助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学生,高校资助工作必须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嬗变,紧密围绕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和个人成长,展开行之有效的育人行动。

立足贫困大学生心理层面,其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日益受到当前社会多元结构价值观的冲刷,更易产生认知误区和心理困惑。高校在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为贫困学生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刻不容缓。独立于传统的心理辅导,高校应注重面向受助学生提供三方面的心理服务:一是提供团体融入服务,解决受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敏感孤独与心理落差问题;二是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培育受助学生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促进其个人发展目标的达成;三是建立受助学生心理档案,健全学生心理状况监测平台建设,适时把控受助个体的情绪状态,因地制宜地提供各类资助配套服务,使受助学生真正做到心理上健康、精神上富有。站在贫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层面,调动受助学生的内在成长积极性至关重要。高校需不断提升受助学生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为贫困学生提供能力提升机会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正向的舆论评价环境,对进步行为给予持续不断的正向激励,将外部激励有效转化为内生激励,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

(三)重塑育人机制,构建任务驱动与项目联动的创新型资助体系

“连续不断的任务要求”与“各項目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新一代学习型组织学习环持续运作的系统动力,通过持续的任务驱动,可以保证学习型组织持续不断地进行系统性学习;透过不同项目之间的良心互动,有效驱动学习型组织的灵活性与创造力。借鉴系统动力理论,高校资助体系的创新可以从任务驱动与项目联动两个方面着手。

保持资助工作的高效任务驱动,一是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守好资助工作的经济底线,综合运用背景调查、大数据分析、师生评议、假期家访等多种形式完成对资助对象真实性的甄别任务,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二是以内在精神激励为核心,全面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能,如成立“爱心励志社”、“阳光训练营”、“考证无忧学堂”等,以参加课程及社团的任务,驱动受助学生养成自我脱贫意识。三是以理想信念为引领开展感恩教育,通过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受助对象奉献社会的意识;以参加社会公益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任务指标,引导学生感恩并回馈社会。而项目联动则是指合理协调资助工作的各项任务,以任务间的良性互动促进资助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台阶。构建卓越的项目联动机制,归根结底是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经济资助与心理干预相结合,设立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在物质化资助的同时,重视开展暖心教育。二是外延式资助与内涵式育人相结合,在受助学生物质需求得到保障后,引导学生突破自身能力上限,完成向更美好自己的华丽转身。三是资助过程育人与合力育人相结合,一方面资助工作流程本身具有诸多育人切入点,如解读国家资助政策与发放奖助学金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爱国爱党意识;另一方面资助工作中需要广泛调动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通力参与,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局面[8]。四是有偿助学与无偿劳动相结合,在保障困难学生学业生活质量的同时,倡导受助群体的社会反哺意识,提升资助工作的社会效应。

五、创新型高校资助工作运作链的构建

基于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视域,综合本文第4部分提出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性观点,初步构建创新高校资助工作的运作链,如图2所示。设立兼具层级化及扁平柔性的影子型高校学生资助机构,以“满足受助学生心理诉求”、“促成受助学生个人成长”、“任务驱动”、“项目联动”四种系统动力驱动组织运行,构成资助工作的运作内环(由图中①②③④构成);同时,上述四种系统动力相互驱动,构成资助工作的运作外环(由图中⑤⑥⑦⑧构成)。运作外环中,“满足受助学生心理诉求”与“促成受助学生个人成长”间相互联动,进而塑造服务型的资助理念(见图中⑤);“任务驱动”与“项目联动”相互作用,进而构建出创新型的资助体系(见图中⑦)。

参考文献:

[1]Peter Senge.The Fifth Discipline[M].California:Charles C Thomas,2012.

[2]利志斌.新一代学习型组织[M].中信出版社,2016.

[3]王芝眉.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实践研究,2012(12):87-89.

[4]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4):20.

[5]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7(1):97-99.

[6]陈乃车,曾剑,唐闻捷.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5):153.

[7]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7):31-32.

[8]汪育文,贡国芳,胡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73.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高校创新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