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德治与班级管理

2019-09-10彭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1期
关键词:德治法治班级管理

彭炳

【摘要】  作为一个道法老师,也是一个班主任老师,于是我把道法知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1-195-01

班级管理无论表达方式有多大的差异,内容的实质不外乎两点:“道”的传播与“术”的指导。我着重就“术”的层面谈班级管理的“法治”与“德治”。

班级管理与国家管理在大的道理方面是如出一辙的:法治与德治并行,缺一不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以法治国”思想使得强大的秦帝国并吞八荒,横扫宇内,但秦始皇的千秋万载皇帝梦结束在第二代;孔子的“以德治国”使得他在有生之年只落得“恍恍如丧家之犬”的评价,但却令他在身后的几千年里享有“圣人”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究竟是“法治”还是“德治”?我想,二者不可偏废其一,相辅相成才是完美的。中国自古就是“外儒内法”,依法治国,以德育人,治国如此,大同小异,治班也应如此。

一、班级管理之“法治”

(一)有法可依

现实中,很多老师不是凭班规奖惩学生,而是凭着自己的好恶甚至心情的好坏对学生进行褒贬。孔子主张在政治上的“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也可用来解释明确的法律法规存在的必要性。班级制定班规,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规章严明”。制定班级的各项规定之后,班主任的独断专行会越来越减少,学生的自觉性会越来越大。当这些规定内化为他们的实际需要或形成习惯之后,就会形成他们的自觉行动。规则的制定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可操作性,一是要有监督机制。

例如中国原来的《学生守则》和美国的校规比较起来,前者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性,而后者注重细节,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如对于学生迟到早退这一点,中国学校规定:“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而美国学校的规定是:“如学生缺勤,家长或监护人应在上午7:30-10:00之间给学校挂电话。学生在上课后两小时才到校,或提前两小时离校,均算缺勤半天,并必须要得到家长的同意。缺勤少于两小时的,也将记录备案。学生因任何理由需提前离校的,必须在第一节课前呈交家长的注明提前离校的理由和时间的字条到校办公室,并必须得到校长助理的批准。离校前,担负此责任的监护人必须到校办公室签字,才能领走孩子。”比较起来,美国学校的规定执行起来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容易实行。而中国的校规弹性过大,听起来没问题,但执行起来很难,相当于“正确的废话”。再有,规章制度再好,缺乏民主监督,规章就成了一纸空文。制定班规的同时要想到由什么人监督,才能保证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政令畅通,落到实处。

(二)执法必严

有法可依之后,接下來要做的恐怕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荀子认为“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中国老百姓有句话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现代人常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否则,就会造成“内外异法”而丧失法律的约束力。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往往偏爱成绩好的孩子,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现在的孩子“维权意识”都很重,谁的眼里也不揉沙子,所以当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动不动有学生不服地说:“为啥只说我不说他呢?”这恐怕是因为老师一碗水没端平而引发了信誉危机。赏罚分明、严明赏罚才会使人人守法,也才能维护法度的整体性、统一性。正是因为对学生的一视同仁,正是因为不折不扣地执行“班规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习好的学生也无人恃宠而骄,反而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学习差的学生在接受处罚时也不会攀比,而是心服口服。这样班规在班级中是威严的,一直是畅通的。

(三)民主是法治的灵魂

其实,法治得以维护是因为它的前提是民主。民主与法治,唇亡而齿寒。班级中的种种规定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自觉维护不是因为老师的“专制”,相反恰恰是因为老师的高度“民主”,而班中最大的民主莫过于“班法”制定的绝对民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傅维利教授在他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文中谈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惩罚,而在于如何制定规则。如果规则是受教育者自己或教育者用协商的方式共同制定的,这时的规则就已经不大代表教师和家长的强权,而是学生自治的有机组成。如果受教育者违背的是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那么就不会产生对抗情绪。

二、班级管理之“德治“

“以德治班”说起来千条万条,归根结缔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要“仁爱”。

(一)公正无私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我们在教育现实中常常将感情的天平倾向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对那些惹事是生非的“学困生”往往不能一视同仁。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他背后的原因,或者是外在的条件,或者是内在的想法、观念等。如果能对学生施以信任,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的行为,就能更多地理解学生。往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一旦理解了学生,便会很同情或者赞许学生。那些本来看来不正常的现象,便不足为怪了。

(二)尊重差异

《论语》中弟子们向孔子问孝的故事,孔子对不同的人的回答不尽相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是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人才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孔子.《论语》.

[2]傅维利.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3]荀子.“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

猜你喜欢

德治法治班级管理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