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

2019-09-10曹晓冬

健康前沿 2019年2期
关键词:病原学

曹晓冬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脓肿切开引流術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病原学、多间隙感染、口腔颌面部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具有进展快、起病急的特点,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远处脏器感染、脓毒血症以及菌血症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当前在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是疗效较差。因此,本文对脓肿切开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观察组病程(13.5±2.2)d,年龄(41.3±9.5)岁,26例为女性、23例为男性,其中1例为血源性感染、6例为腺源性感染、42例为牙源性感染;对照组病程(13.7±2.3)d,年龄(41.5±9.6)岁,27例为女性、22例为男性,其中2例为血源性感染、4例为腺源性感染、43例为牙源性感染。两组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查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且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及时切开引流,然后按照常规方法,采集脓液,行细菌培养。

1.2.2治疗方法

1.2.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即运用广谱抗菌药物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必要的情况下,联合激素治疗,并且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1个疗程为2周。

1.2.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则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即常规切开脓肿后,运用生理盐水+甲硝唑+过氧化氢反复冲洗脓肿腔,并且运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的相关标准评价疗效:①显效。患者的全身症状和病变部位热痛红肿完全消失,且恢复正常语言和咀嚼功能;②有效。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且语言和咀嚼功能基本恢复;③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2]。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包括心力衰竭、纵膈炎以及败血症等。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3.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差异。

2结果

2.1病原菌分布情况

本次研究的98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98株,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次为F群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以及厌氧菌等,如下表1。

2.2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1例败血症,发生率为1.02%,而 对照组2例心力衰竭、2例纵膈炎、3例败血症,发生率为7.14%,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效率高,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98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98株,其中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占14.29%,其次为F群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厌氧菌等,提示革兰阳性菌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加强病原菌检测,及时对症治疗。有研究发现,冠周炎和根周炎继发感染是导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细菌感染在感染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85%-90%左右,如果控制不及时,病原菌会通过疏松结缔组织扩散,从而形成腐败坏死性或多间隙化脓性炎症[3]。通过对脓肿病灶进行切开引流,可以彻底清除坏死的病变组织,消除感染源,预防病原菌扩散[4]。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新陈代谢,及时修复损伤组织,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器官功能,使患者的机体状态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患者康复[5]。需要注意的是,术后要给予患者合理、足量的抗菌药物,减轻机体炎症反应,预防纵膈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以混合型细菌为主,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及时采取脓肿切开引流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长波,林燕.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4):3361-3362.

[2]王海云,周龙女,朱虹.ICU中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89例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7,15(06):538-542.

[3]朱珊,宋绍华,李学玉,胡海波,高鹤.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3):3052-3054+3058.

[4]徐哲,姜克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11):1178-1179.

[5]范美巧,胡婷姿,金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5931-5933.

猜你喜欢

病原学
海丰县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症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浙江省临海市2010~2016年2269例手足口病患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分析
成人呼吸道病原九项临床应用初探
AECOPD致呼衰急诊气管插管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
老年糖尿病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分析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分析
梅州地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