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扶贫目标的基层图书馆建设需求分析∗
——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9-09-06曹宇宏

图书馆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受访者精准图书馆

曹宇宏

(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

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7年,精准脱贫被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标志着此项工作被正式纳入政府工作中心议程。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站)是重要的基层文化机构,围绕精准扶贫目标,有的放矢地建设好基层图书馆,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贫困人口的文化信息需求,提高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公益职能,高质量完成扶贫攻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精准扶贫对基层图书馆建设要求辨析

1.1 基层公共图书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

文化建设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图书情报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论述,大致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

一是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1],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需要竞争情报能力的跟进匹配[2]。在相关领域,云南、黑龙江、广东等地已有不少具体实践和成功案例[3-5]。在外界信息“引进来”的同时,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走出去”也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6][7]。

二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信息素养是文化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8]。要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9],必须提升扶贫对象的文化素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增强其内在脱贫动力[10]。作为贫困人群与国家文化资源体系之间沟通的桥梁,基层图书馆可以根据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播先进文化,帮助贫困人群提升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0]。特别是在当前网络技术高度发达而信息内容纷繁芜杂的情况下,对海量信息加以提炼,帮助贫困群众重塑精神面貌应当成为基层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三是为扶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基层图书馆直接面向公众,熟悉本地贫困人群状况,可以辅助相关机构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如通过建模筛选出既有参与能力又有参与意愿的贫困人口开展针对性扶助[11],或者帮助扶贫项目搜集、比对贫困人群信息,分析其需求[12]。在贫困人口普遍完成建档立卡的情况下,基层图书馆在识别“临界贫困人口”,巩固既有脱贫成果,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仍可发挥较大作用。

1.2 精准扶贫工作对基层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有效发挥上述功能,基层图书馆需要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硬件设施和信息资源保障。在人员素质方面,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本地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熟悉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与号召力,同时又要有较强的网络应用和信息提炼能力,能够有效整合农业信息技术资源为本地发展服务。在硬件设施方面,基层图书馆需要顺畅连接互联网设施和各类文化扶贫资源,对本地贫困人口实现服务范围普遍覆盖。在信息资源方面,国家和省级图书馆在制作和分配文化资源时要多听取基层意见,保障基层文化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别是注重信息时效性、针对性;基层图书馆则应注重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以上应当成为基层图书馆努力建设的方向。

2 基于问卷调查的黑龙江省基层文化机构建设需求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掌握区域情况。2018年,黑龙江省图书馆以纸质问卷形式,开展了五省区(黑龙江、江苏、海南、安徽、福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情况调查,其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相对薄弱环节。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2.1 人员状况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各项文化扶贫措施的主要执行者,在图书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县乡图书馆(文化站)工作人员,其中黑龙江 598 人、海南 99 人、安徽 81 人、江苏 102人、福建101 人。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受访者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文化素质较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60%,在五省区中处于较高水平,仅次于东部发达省份江苏(如图1 所示)。受教育程度较高通常意味着信息学习和应用能力较强,有利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图1 受访者学历比例

(2)总体年龄偏大。年龄集中在41-50 岁区间,比例约47%,与另一中部省份安徽大体相当;其余省份则多在31-40 岁之间。同时,50 岁以上的达到20%,而21-30 岁的低于10%,20 岁以下的可以忽略不计,总体年龄明显偏高(如表1 所示)。年长的工作人员通常经验较为丰富,更加熟悉本地情况,但在学习和传播互联网新技术、新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短板。

表1 受访者年龄分布

2.2 硬件设施

相对于其他四省,黑龙江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

(1)服务设施存在短板。尽管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较高,但阅报栏和电子阅览室的覆盖率明显偏低(如图2 所示)。居民家庭信息设备保有量不容乐观,50%以上的乡镇、村、社区拥有电脑台数不足5 台(如表2 所示)。超过62%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地城镇化水平不足或无城镇化,而认为本地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仅有23%;相比之下,其他四省只有35%~45%的受访者认为本地城镇化水平不足或无城镇化,高达35%~41%的受访者认为本地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图2 所在地拥有文化设施比例

表2 所在乡镇、村、社区电脑保有量情况

(2)互联网覆盖情况不尽如人意。分别有73%和12%的受访者认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主要困难是“缺乏设备”和“没有接入互联网”,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省(如图3 所示)。超过60%的受访者建议把“互联网畅通”作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点(如图4所示),侧面反映了基层对改善网络条件的迫切需求。

2.3 信息需求与学习习惯

基层文化工作者直接服务群众,其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服务对象偏好。调查结果显示,黑龙江基层群众具有较强的生产致富意愿,而满足程度不高,基层文化服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3 当前农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主要困难

图4 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建议

(1)生产类文化信息较受欢迎,文化需求满足程度偏低。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科技、技能培训等生产类文献是基层民众最需要的文献类型(如图5所示),明显高于其他省份;而江苏、福建等东部发达省份对生活类、文艺类文献需求量更大。黑龙江省近30%的受访者认为其自身文化需求未得到满足,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如表3所示)。

图5 最需要的读物类型

表3 文化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2)手机成为获取数字文献资源主要途径。超过65%的受访者主要通过手机获取数字资源,通过文化站(室)和自家电脑获取信息的比例高于40%。而海南、安徽、江苏受访者均以电脑作为获取数字文献的主要途径;福建使用手机比例也较高,但差距并不悬殊(如图6所示)。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在灵活性、便捷性和个性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也存在信息芜杂、深度和系统性不够等问题[13]。要增强基层人员的信息获取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还需改善硬件条件,加强培训引导。

图6 获取数字文献资源主要方式

3 基于精准扶贫的基层图书馆建设策略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到黑龙江的基层文化机构建设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基层工作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黑龙江省实际,努力做到投入方向精准、队伍建设精准、资源投放精准,使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3.1 补齐硬件短板,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充实终端设备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基层贫困地区互联网尚未实现普遍覆盖、电脑等终端设备保有量较少,是黑龙江省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交互平台,“互联网+”既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是新兴业态的催化剂和重要载体。各类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为贫困地区融入市场经济和消费经济体系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接入能力的缺失,势必使贫困地区在产业竞争和文化资源转化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学习深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咎于缺少合适的硬件设备。为此,需要将完善基础设施和充实终端设备摆在数字文化建设的优先位置。

与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区域开发程度不高。如果采取传统的有线宽带接入方式,需要付出较高的线路和维护成本,难以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普遍覆盖。根据黑龙江的地域特征,可考虑利用移动通信基站服务覆盖较广的特点,采取“4G 网络+无线上网卡”的方式扩大互联网接入范围,在“广覆盖”的前提下根据用户实际需求逐步提高连接质量。当前电子设备更新换代频率较高,硬件成本快速下降,为改善基层文化设施配备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满足基层文化建设需要,应积极加大硬件投入力度,通过集中采购、社会捐赠等方式充实基层设备,满足基层读者学习的需要。

3.2 提升人员能力,建设一支适应精准扶贫需要的工作队伍

具有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和提炼能力,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工具为扶贫地区提供服务,是新时期参与扶贫事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当具备的重要技能。青年是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和网络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在网络信息应用和发布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黑龙江省基层文化队伍年龄结构相对老化,为避免“青黄不接”,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年轻后备力量。为此要积极吸纳本地青年和返乡青年参与到基层文化建设事业中来,将年轻人勇于尝试创新的长处与既有工作人员经验丰富、熟悉本地情况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以老带新的协同效应。与此同时,丰富信息化手段、信息化工具并加大相关培训力度,介绍先进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成功案例,推广基层图书馆在提供竞争情报、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和支撑扶贫业务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便不断提升基层人员的网络信息应用水平和学习能力,促进区域文化资源转化。在开展经常性业务培训的同时,应定期开展省、市与基层文化机构之间、不同区域文化机构之间的人员挂职交流,通过“浸入式”体验启发思路,促进思想交流与经验共享,为基层文化扶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3.3 面向群众需求,针对性做好文化资源配置

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群众对农业科技、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旺盛。而发达地区、相对富裕的农民在生活类、文艺类、文教类读物方面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由国家统一制作、统一分发,很容易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信息的生产往往注重市场导向、消费导向,对贫困人群的满足程度相对较低。文化部门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配置文化资源时应当注意发挥“纠偏”作用,更加注重扶贫攻坚的需要。为此,建议在保证内容多样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的区域针对性,根据群众需求建立区域性的特色资源库,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技术、致富信息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比重。同时,地方文化机构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国家反映基层文化需求,并参与到文化资源的策划与开发制作过程中来,协助国家实现文化资源的针对性制作、精准投放,满足贫困人群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资源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

4 结语

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是基层文化机构在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强化基层文化服务能力的有利契机。当前黑龙江省基层文化机构的人员、设施、服务内容距离扶贫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应予以强化。随着精准扶贫能力的增强,基层文化机构建设水平也必将迈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受访者精准图书馆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图书馆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