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与公民文化背景探讨公共艺术的服务

2019-09-01丁晓

大观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敦煌

丁晓

摘 要:公共艺术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及公共艺术大量服务于城市和公民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出现转型。在吸收了外来文化之后,大众对城市功能和公民身份的认同更深入,间接对文化艺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城市发展也随之有了新的规划,越来越多的公共领域为公共空间艺术这个概念准备了土壤。甚至可以说,公共空间艺术的需求程度和艺术理念价值不断深化直接就与公民对精神需求的程度、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成正比。

关键词:公共空间;石窟寺艺术;敦煌

一、绪论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通过“urbs”、“polis”和“civitas”这三个词传达给我们“城市”的含义。对于雅典和罗马的伟大哲学家来说,“城市”一词被认为是文明和文化进步的顶峰。亚里士多德肯定地说:“首先,城市被创造出來,使人真正成为人,城市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快乐……”西塞罗以同样的方式推理:“人们逐渐停止了野蛮行为,发现了社区生活的艺术,创造了他们学习文明和培养科学的第一批城市,在文明或城市中的人发现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感……”对于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城市的概念使他们产生了团结的集体意识,其中特定的利益从属于社区利益。这种意识使他们形成了归属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从而达到了与村庄或乡村相对应的更高水平的发展。城邦的目标是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的共存和人类的进步。在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城市社会学家J.波特罗(1546—1617)在他的著作“城市的宏伟和壮丽的原因中”写道:“所谓的城市就是为了幸福生活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一个城市的伟大不是看面积的大小,而是看能容纳多元化的居民。”应该指出的是,城市的尽头是幸福。今天,这个崇高理想的城市被视为一种象征,一种唤起人类愿望的集体代表。

继续“城市”这一概念的探索,英文中的“culture”,来自于拉丁文的动词“colo”“colere”“cultum”,意味着培养和耕耘。在古希腊,与文化相对应的术语是“paideia”(抚养孩子,教育,完美教育),和“humanitas”这个词代表着人性、人的尊严、精致教育。综合根据“文化”一词的口头词源定义,它就是人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形成/发展或完善的教育过程,文化是人类在客观世界的反思中不断地去适应自然。

1982年在墨西哥举行的世界文化政治大会上阐述道:精神、物质、智力和思维的组合构成了社会或是团体的差异性表征,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和文学、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1997年第397号法令(哥伦比亚文化一般法)第1篇第1条第1号定义:“文化是一系列独特的,精神的,物质的,智力的和情感的特征,是人类群体的特征,包括艺术和文字,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换句话说,这是我们通过社会化学到的一切,文化就是我们所做的一切,是通过传统、习俗、特质等反映出来的行为,是一个相互依赖的表达,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射。综上所述,文化是一个集会场所,允许与多样性对话,是一个公共艺术空间,就像美术馆或是博物馆一样。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艺术

首先要提出公共性的概念,它产生于西方,认为在封建专制时期的社会制度中没有公共性和公共领域这一说,是在社会的进步出现民主之后才有了这样的市民生活化下的产物,所以按照西方的艺术评判标准,封建时期没有民主,没有公民意识,没有公共区域,自然在传统的古典艺术中是没有所谓的公共空间艺术这个概念。因此有一些学者,以此为标准来对中国古典艺术做界定时,也说中国古代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公共空间艺术。但是这个世界由如此多的国家组成,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不同时间段的历史发展,或长或短,或灿烂或平凡,都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又怎么能只以某一种标准来做评判呢?笔者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是存在公共空间领域的,自然也有延伸出的公共艺术。中国的古典文化艺术和西方的一样,都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古人的生活中,对于宗教的信仰几乎可以看成是社会大众精神深处最理想的归宿,下达平民百姓,上到王公贵胄都在这个地方有着共同的精神交集,三教的信仰在这里就成了公共的精神领域,务实勤劳又不失浪漫的古人就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辉煌的艺术作品。

我国的古典宗教艺术主要代表有宫观庙宇、石窟、陵墓艺术。其中陵墓艺术是纯粹私有化,为个人服务的,虽然在地面和地下都有一定的空间设计,甚至集合了当时最杰出的力量来完成,但终究没有涉及到公众,所以不算公共艺术。而宫观寺庙和石窟则是公共艺术,原因有如下四点:

一是宫观庙宇和石窟寺虽然有专职人员常驻,但是它的实际功能中一直就包含了对社会大众开放,来的游客、信客都可以在这里游玩、参拜、饮食等,而山门内外往往都有固定的商家小贩做一些贸易买卖,这就符合公共空间艺术中受众是社会群众,并且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受众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互动的特点,即在公共性上可以达到公共空间艺术的要求。

二是对于宫观庙宇和石窟寺这个区域的公共空间,从筹建到完成,往往都是大众共同参与的。虽然有个别的是皇家承办或专门的供养人独立斥资雇佣派遣工人完成,比如武当山建筑群和莫高窟中一部分洞窟,但大多数分散存在民间的庙宇石窟通常还是由当地(包含一些外地)的群众共同募捐,再由负责人召集工人施工完成,其中也有那些募捐的施主,全程都有大众的关心、努力,典例就是乐山大佛,莫高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如此完成的。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公共空间艺术策划及落成的始终这一点,这些宫观庙宇、石窟寺可以达到。

三是宫观庙宇和石窟寺也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或者单纯的雕塑、绘画艺术,它是综合了中国古典多种艺术表现的形式,并且格局上都有精心的规划设计,不是“拿来”主义。考虑到它的功能和环境,哪怕是同一个宗派,但是只要在不同的地方就有其不同的营造理念,就势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营建,这和中国古典哲学艺术、建筑园林艺术的随物赋形、因地制宜都有莫大的关系,至于里面穿插的许多壁画、书法、雕塑、公共设施的造型摆放等等都是为了缔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而细致处理的结果。有的是按照蕴含的文化故事来设置的,有的是从满足公众在空间内部参观游览、互动交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设置的。在整体的空间艺术规划上,既考虑到大众的需求,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分布构成,以求与人、与环境的最大融合,这一点可以达到公共空间艺术的要求。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敦煌
关于敦煌的精神纪行
作品二
敦煌画师,I服了YOU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敦煌 敦煌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