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对颈性失眠的疗效影响*

2019-08-26刘旭东于志国李同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8期
关键词:颈性颈椎病颈椎

刘旭东,于志国,李同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颈性失眠是指由颈椎病变导致的睡眠障碍,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眩晕,颈椎失稳错位刺激颈部交感神经或因刺激颈部血管引起颈部椎-基底动脉受压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脑髓失养,使大脑兴奋性增高,从而造成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焦虑烦躁和睡眠不深等一系列失眠症状[1-2],由于现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极高,颈性失眠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有报道显示,颈性失眠也是引起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诱因之一。

目前,西医学主要使用抗失眠药物治疗颈性失眠。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缓解失眠症状,但是副作用明显,病情易反复,远期效果不佳[3]。中医推拿学临床治疗颈性失眠多采用《推拿治疗学》[4]中应用的常规推拿按摩方法,但大样本临床观察表明其治疗颈性失眠见效慢、病情易反复、疗效欠佳。针灸头穴丛刺法可以调理脑部气血状态[5],使气血上荣于头,有效地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增加大脑血供[6],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轻失眠症状。颈椎关节松动术可对颈椎关节骨性结构进行调整、减压,纠正颈部异常结构,减少致压物对椎-基底动脉的压迫,改善脑部血运,调节交感神经功能[7]。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对颈性失眠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颈性失眠患者64例,年龄35~62岁,男女不限。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的诊断标准[8]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拟定[9]。症状: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易醒,早醒后无法入睡,睡后感不适,白天困倦,重者彻夜难眠;颈痛,活动不利,后枕部疼痛,头晕,恶心,呕吐,头痛,心慌心悸,眼部干涩,耳鸣。体征: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头晕,头脑不清醒,相关颈椎椎体两侧明显压痛,或可伴有头痛、肩背痛、上肢痛、手麻等不适症状。身体脏器其他功能、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检查:颈椎间盘病变,突出;颈椎正侧位X线片示: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颈椎退变,或韧带钙化,寰枢关节不对称,椎间隙狭窄等。

1.3 纳入标准

①诊断为颈性失眠的患者;②临床观察期间不能服用精神调节类药物;③年龄在35~62岁;④积极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伴有颈椎骨结核、椎体滑脱、颈部肿瘤、严重骨质疏松者;②其他病因所致的失眠者;③伴有心脑血管或其他系统严重病症的患者;④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颈性失眠患者;⑤颈部皮肤病或传染病;⑥严重的水肿疼痛患者。

1.5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①对治疗方法不信任,主观不愿继续进行试验者;②因其自身原因治疗未结束,退出试验或出现意外事故的病例。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头穴丛刺:于氏头穴丛刺之顶区:前顶向百会及向左、右各25 mm与50 mm的平行线;于氏头穴丛刺之额区:从神庭至囟会及其向左、右各25 mm与50 mm的平行线;项区:风府、风池及二穴之间。患者坐位,保持上身直立、放松,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皮肤及手指常规消毒后,采用一次性0.25 mm×40 mm毫针,所有穴位进针约30 mm左右。按上述穴区向后透刺,进针采用夹持进针法刺至帽状肌膜下,在1个治疗区内,同时刺3~5针,刺入后快速提叉捻转200 r/min,每根针捻转1 min,留针期间开始每30 min捻针1次,重复两次,然后每间隔2 h捻针1次,直至出针[10]。项区进针后要求患者要有酸、麻、胀、痛等其中一种或多种针感,针刺深度可作适当调整,以针感为度。每日1次,头部腧穴每次针刺留针3~5 h,项区腧穴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该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颈椎关节松动术:①患者取坐位,保持上身直立、放松,首先医者应以触诊为手法施治的基础,医者通过触诊判断颈椎的病变,主要辨别局部肌张力增高,颈椎棘突偏歪、椎旁肌肉软组织痉挛,颈椎关节的错位,同一节段颈椎一侧凸起或望诊颈部偏歪。②用法、一指禅推法、点法、揉法、弹拨等手法充分放松颈部肌肉,松解颈肩部软组织痉挛及粘连,点按风池穴、阿是穴、翳风穴、肩井穴,头部以及眼周部腧穴(包括睛明、攒竹等、头维、百会等),以酸胀感为宜,上述手法可重复进行,以充分放松局部。③颈椎关节松动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一手拇指顶住患侧偏歪的颈椎关节,另一手扶患者下颌部,嘱患者低头、放松,以拉开颈椎关节,当到达一定角度感到关节拉开,右手把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到达一定角度会有阻力,左手拇指顶推,然后再做一个瞬间快速的小幅度旋转牵拉动作,同时左手拇指朝相反方向用力推拨棘突,双手协调用力,施以斜上方、轻快的手法,在旋转过程中有时会听到“咔哒”响声,且症状减轻,头部屈伸自如,即表示整复成功,左右各1次。该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2.2 对照组

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推拿治疗学》中对失眠的治疗方法为主,同时加入颈椎病治疗手法:①一指禅推法操作开天门,推坎宫3~5次,点按前额以及眼周部腧穴(包括睛明、攒竹等)1~3 min;②点按头部头维、百会诸穴,拿法操作拿五经并采用扫散法头部进行操作3~5 min;③拿揉颈项部、肩背和上肢,一指禅推法颈项5条线和上肢部穴位,以法施于患者颈项部、双侧肩背部10 min,弹拨压痛点;④拔伸颈部并进行颈椎斜扳整复错位,搓揉颈项、肩部,抖上肢,擦法、叩击法整理。该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匹兹堡睡眠质量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包括7个睡眠评价指标,有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分按0~3分等级评分,每个成分得分相加后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0~21分,7分为临界值,小于临界值者为睡眠正常,大于临界值者为睡眠障碍,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3.1.2 多导睡眠图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评价指标包括:总睡眠时间(min)、睡眠效率(%)、觉醒次数(次)、入睡后清醒时间(min),通过记录和分析治疗前后的PSG的数值变化情况,总结疗效差异。

3.2 临床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失眠的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睡眠恢复正常,日间生活、工作不受影响,醒后无不适;显效:入睡较容易,醒后可重新入睡,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3~6 h;好转:睡眠较前好转,睡眠较前增加时间不足3 h,醒后不适感稍有好转;无效:失眠症状无明显改善。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SQI总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显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方面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

组别例数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观察组40治疗前 2.34±0.86 2.25±0.89 2.57±0.71 2.27±0.83 2.74±0.950.89±0.791.58±1.1214.64±4.83治疗后 0.96±0.54 1.06±0.73 0.97±0.76 1.24±0.49 1.36±0.580.70±0.69 0.87±0.677.16±4.67∗#对照组40治疗前 2.19±0.93 2.49±0.76 2.40±0.79 2.50±0.76 2.36±0.571.19±0.77 1.47±0.8714.30±3.79治疗后 1.78±0.58 1.65±0.73 1.62±0.57 1.71±0.63 2.02±0.511.06±0.82 1.02±0.3710.86±3.5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PSG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PSG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在改善颈性失眠患者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觉醒次数、入睡后清醒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组别 例数时间 总睡眠时间(min) 睡眠效率(%) 觉醒次数(次) 入睡后清醒时间(min)观察组40 治疗前 276.79±92.1154.77±17.58 27.25±12.11 221.13±82.48治疗后 368.37±85.35#68.95±15.70# 22.73±12.89# 178.60±79.26#对照组40 治疗前268.84±89.4053.29±16.37 28.53±13.76219.33±91.02 治疗后 296.51±79.2358.23±14.16 18.81±11.87 123.71±81.5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在治疗颈性失眠的总体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更好。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颈椎病与失眠有着密切的联系,颈椎病所引起的头痛、颈肩痛、上肢部疼痛、颈髓受压损伤引发的心前区疼痛、背痛、胃脘痛等是引起颈性失眠的原因之一[11-12];颈椎病引起的颈椎关节错位、增生、肌肉痉挛刺激或机械卡压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失调,间接引起植物神经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失常,使大脑中枢的兴奋性增高,引起失眠[1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可累及椎动脉,引发其痉挛,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失眠,并且复杂的颈交感神经与呼吸、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内分泌、眼等人体结构密切相关,从而影响睡眠[14]。

研究证明,头穴丛刺可持续刺激头部相应皮层区[6],可以起到调整气血、阴阳的功效,可使针刺部位血流量增大,改善头部大脑结构的缺血缺氧,使发生病变的功能得到尽快恢复,也可起到升提气血的功效[15]。颈椎关节松动术属于整复类手法,对颈椎关节骨性结构进行调整,释放骨关节中的压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颈部结构平衡,减轻颈椎错位对疼痛、交感神经、椎-基底动脉的刺激[16],有研究表明[17-18],颈部的针刺与手法治疗可以使大脑平层的电活动趋于同步化,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可以解除大脑的紧张状态,有效的缓解失眠[19-20]。本次研究论证了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在治疗颈性失眠中的优势,可显著降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评分,并且在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上改善较大,效果显著;通过对两组治疗后PSG各项评分进行比较,各项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观察组在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中,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在治疗颈性失眠的总体疗效比对照组明显更好。

综上所述,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对颈性失眠治疗效果显著,为临床治疗颈性失眠提供了新的方法。

猜你喜欢

颈性颈椎病颈椎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什么是颈性眩晕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