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精准扶贫报道策略研究

2019-08-16周茜滢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周茜滢

摘  要  侧重于研究武陵地区以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的精准扶贫相关报道策略,新闻媒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影响,及其“新闻扶贫”的影响和成效。

关键词  精准扶贫;“尖刀班”;报道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1-0131-03

在高度媒介化的社会,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开始由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主动地获取,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属于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利用媒介获取利益的需求。政府利用大众媒介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府人物形象、进行舆论引导。

“尖刀班”一词源自红色经典电影《尖刀班》。作为红军的先遣部队,这是一群始终冲在一线,作战能力突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队伍。如今,也有一支这样的队伍奋战在精准扶贫的战场上,他们被形象地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扶贫攻坚大决战的“尖刀班”。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属于国家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18年始,恩施州脱贫攻坚指挥部〔2018〕1号令——《恩施州2018年脱贫攻坚作战方案》发布,全州自上而下各级单位迅速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尖刀班”,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干部力量下沉、驻村扶贫工作机制正式启动。2019年,全州脱贫攻坚作战方案中再次明确指示继续发扬“尖刀班”精神,压实干部脱贫攻坚责任。域内主流媒体秉承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尖刀班”形象的建构呈现该地区扶贫攻坚工作的原生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1  “尖刀班”的媒介镜像

扶贫“尖刀班”这一媒介形象及其具中国特色,是主流媒体在宣传“精准扶贫”国家政策传播过程中诞生出来的媒介符号。在域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中,内容以描述普通基层政府公务人员积极投身扶贫工作的事迹为主,“尖刀班”媒介形象的呈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尽心尽力的劳模、脱贫攻坚的带头人以及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党员。“尖刀班”成员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其具有政府基层工作人员的身份,又具有“脱贫攻坚带头人”的角色形象。

1.1  基于政治层面的形象

2018年9月21日州扶贫办发布的《鹤峰县委组织部“尖刀班”:真情书写扶贫新篇章》中例举了鹤峰县县委组织部选派的扶贫驻村干部队伍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帮扶鹤峰邬阳乡三园村整村脱贫出列的事迹。在这篇深度报道中,记者通过凸显村民扶贫前后生活的改变来刻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基层工作的扶贫队伍形象,强调了地方政府对于脱贫攻坚的大力支持也成功塑造了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象。

1.2  基于经济层面的形象

“尖刀班”因地制宜助力发展贫困村特色产业已成为经济扶贫的主要路径,恩施州下辖恩施、利川2个县级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6个县,各地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现状决定了扶贫工作的难易程度。如发布在中国建始网的扶贫报道《建始:强抓产业建设,铺就致富新路》,讲述了扶贫“尖刀班”为助力脱贫出列的重点贫困村桐梓沟村的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对接项目、组织培训、拓宽销路一系列工作成功助推全村致富的真实故事。“尖刀班”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当地经济推动扶贫对象由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创造财富的转变,鲜明的形象定位为“尖刀班”的工作带来了群众对其专业性的信任。

1.3  基于文化层面的形象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主流媒体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呵护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彰显是大众媒介的主要职能,以党政宣传喉舌自居的主流媒体在宣扬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中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扶贫“尖刀班”的报道通过表面层次的表达传递的是扶贫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上的决心和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其深层次的内涵所传递的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家国精神。

1.4  基于社会层面的形象

媒介系统是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為社会总目标而服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主流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宣传工作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提供了直接支持。扶贫“尖刀班”报道为受众提供了可靠的脱贫信息来源,同时也为脱贫工作主体政府提供了宣传资料。

扶贫“尖刀班”形象构建在主流媒体上的呈现上富有人情味,大量人物工作中的形象描写和村民直接评价的引用构建了真实而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扶贫“尖刀班”的内涵主要包括媒体在扶贫工作的系列报道过程中呈现给受众的传播具象建立起来的对扶贫工作劳动楷模的整体映像。“形象包含着某种‘想象的成分,立于传者和受众之间,媒介组织提供‘概念,激发受众的联想”[1]扶贫“尖刀班”形象成功地通过大量的宣传报道激发了受众的联想,一提及扶贫便会联想到“尖刀班”。

分析主流媒体近年来的扶贫报道,从人物通讯、消息、事件通讯、短篇特写等各种体裁来看,扶贫“尖刀班”成员大多都是为人民呕心沥血为扶贫鞠躬尽瘁的干部劳模形象,媒介形象在塑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媒介形象抽象不丰富和媒介形象单一化的问题。而扶贫报道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对扶贫“尖刀班”日常扶贫工作的事件报道,另一大类则是针对某一表现尤为突出的扶贫“尖刀班”成员的个人人物通讯报道。由于扶贫工作的工作内容一般大相径庭,所以扶贫报道的内容和主题也几乎相差无几。并且,主流媒体对于扶贫报道的编辑和审核的流程规则大多一致,在这种硬性要求下,扶贫报道的内容容易套路化模式化。

2  “尖刀班”形象建构路径

移动互联时代下,受众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对信息拥有主导权利的使用者——“用户”,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党的喉舌,在传播话语权下放的大背景下,受到了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冲击,但其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依旧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大众传媒通过构建“扶贫尖刀班”媒介形象传播扶贫信息落实“精准扶贫”重大政策,主流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媒介地位来发布扶贫信息宣传党政方针,生产易被大众接纳的传播内容现已成为主流媒体的主要追求目标。不同的媒介形象来自于差异化的媒介建构,扶贫“尖刀班”媒介形象作为信息环境中衍生出来的符号是现实环境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在媒介上的呈现。

2.1  报道立场

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是处于贫困的人民群众,采用贴近人民群众的视角讲述扶贫故事,把抽象的扶贫数据具象成生活化、可感知的事物,采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报道扶贫故事,让群众发声讲述切身感受,才能成功塑造“尖刀班”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形象,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2  传播平台

传媒业的全媒体实践从中央推行到地方,媒介融合发展把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巩固和扩大主流媒体的舆论阵地是主流媒体迎接移动互联化的最大任务。“云上恩施”App由恩施州电视台主办是恩施州州委州政府权威信息化平台、恩施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硒都网,由传统网页新闻端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信息化平台构成了新老媒体联合的传播链,扶贫“尖刀班”报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多种形成多元传播的效果。

3  “尖刀班”形象建构优化策略

“公信力、亲和力与传播力共同构成了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准则。”[1]在大众媒介传播扶贫信息的过程中,如何建构扶贫“尖刀班”媒介形象,如何建设媒介扶贫信息传播的新话语,成功塑造扶贫“尖刀班”这一媒介形象以推动媒体促进精准扶贫攻坚和社会发展,是一个宏大的议题。

地方主流媒体在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应根据媒介自身的现实资源及未来需求,并且充分了解受众的形象认识和形象期待去构建媒介形象。

3.1  发挥媒介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媒介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也是重要的影响源。“精准扶贫”政策活动作为“大事”被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扶贫“尖刀班”作为攻坚扶贫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典型,正是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媒介与社会其他行动者“互动”的结果。加强扶贫“尖刀班”媒介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传者与受众“双重构建”的过程,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兴起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能量被激活,“心理唤起与意识联想”促成了媒介形象推向大众,主流媒体在传播扶贫信息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与受众的互动效果。

在扶贫“尖刀班”媒介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我们无法忽视技术对于媒介形象的推进、改良和提升等方面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媒介形象在不同媒介传播效果的差異。主流媒体应该注重不同形式媒介的传播效果,以此选择最佳传播媒介。

3.2  优化内容生产

新闻话语的选择决定了受众的接受程度,采用正确的叙事策略才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随着新兴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舆论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主流媒体应该注重培养受众视角,保持对舆论的敏感度。正面宣传应该建立在扶贫成果的基础之上,夸大扶贫工作成果和夸张工作完成程度都会引起受众对扶贫“尖刀班”形象的反感 。

新闻的接近性是指受众对于新闻中因地理、心理、利益等厉害关系方面的接近而对新闻事实产生密切关心的一种新闻的本质特征。利用新闻的接近性建立起与受众的关联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是新闻媒介吸引受众的一种传播手段。扶贫“尖刀班”媒介形象的建构可以通过建立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联系,例如提供政策信息的解读,从而在传播内容上吸引受众,更好的充当政府与人民的情感纽带。

参考文献

[1]栾轶梅.媒介形象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