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诗词语序变换艺术举隅

2019-08-13朱永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漫卷雄鸡萧瑟

朱永芳

语序是汉语的重要表达手段;语序不同,表达内容也就不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说,在诗词中“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为了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诗词格律》)杜甫《秋兴》(其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这两句诗初看有些莫名其妙。按照正常语序,应当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语义平淡无奇,不是“诗家语”,虽然也是合律的。诗圣杜甫变换语序,并非出于格律之需要,而是为了突出香稻与碧梧,照应题目,是他“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探索。是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体”(《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又一成功范例。诗人变换语序,除了为了合律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增加诗味,增强修辞效果。

毛泽东的诗词中就有不少有意颠倒语序的诗句。像“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该句的正常语序应为“今君……”。把“今君”改为“君今”,并非声律要求的缘故,而是为了加强语势,突出哀悼对象。状语与主语互换位置,既充分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悼念之情,又洋溢着满腔的敬重之意。这样由“君”而“国”,把痛失栋梁之才的悲痛异常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毛诗中绝大部分变换语序的句子,是既注意协调音韵,又兼顾表情达意的。像“六亿神州尽舜尧”(《送瘟神》),按常规语序应是“神州六亿尽尧舜”,依平仄规则和押韵的缘故而改为现在的句式。而在这其中更多地则是主要从追求诗美、增强诗味的维度来综合考虑的。

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下阕第一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化用唐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按照词谱,这一句的平仄要求为“||---||”,诗人改了一字,并调换语序,改为“一唱雄鸡天下白”,不仅适应了声律要求,而且成为化旧句表新意的佳句。李贺的这一奇句,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句诗鲜明生动、音情激越,不可谓不雄奇、不高亢,但毕竟还是打上了这位天才诗人在个人名利方面兜圈子的烙印。而经毛泽东的巧妙点化,上承“长夜难明”,下续“万方乐奏”,“雄鸡”的“一唱”变成了革命胜利的凯歌的象征。这样就使得这一名句变得音义更美,意境高远。“唱”字本就比“声”响亮,诗人又把它调到诗句的最前面,这样不仅声调宏朗,而且还起到了强调作用。

又如《浪淘沙·北戴河》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依词谱,这两句的平仄为“|==||,|--”,所以毛泽东把曹操“遗篇”《短歌行》里的诗句“秋风萧瑟”调换了一下词序,这样的词序安排,除了适应词律外,也是为了突出“萧瑟”,说明秋风古今一也。倘若直接说“秋风萧瑟”,语言虽明白晓畅,却显得平淡乏味。诗人即景缅怀“魏武”,自然带动读者去联想、去想象,让读者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自觉进行古今对比,这样就使得结句“换了人间!”水到渠成。诗人变换词序,有意偏离常规,目的就是寻常词语陌生化,做到有意味的表达,以便使得文本更具诗味。

再如《清平乐·六盘山》下阕开篇有“红旗漫卷西风”句。对照词谱,平仄应为“--||--”。这一诗句完全符合格律,但它不是常规表达法。王力先生说,“如果按照散文的语法来要求,那就是不懂得诗词的艺术了”(《诗词格律》)。按常规语序,这句诗应是“西风漫卷红旗”,而诗人特意主宾倒置,变为“红旗漫卷西风”。如此安排,除了为了押韵(“风”是韵脚)外,更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突出、强调“红旗”意象。这句诗最初发表时是“旄头漫卷西风”,正式定稿时改为“红旗”。用“旄头”(古代的旗帜)这么一个失去生命力的文言词汇来指称红军战旗,并不得体。改用“红旗”,色彩鲜亮,形象鲜明,倒很适合。再加上诗人用的是“非常”句式,这样就使“红旗”意象显得更为鲜明突出。诗人新奇地将物象的被动者化为主动者,“反客为主”显奇趣。自由舒卷的红旗在蓝天白云、峻岩高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象征着革命、预示着胜利的红旗为这幅明丽、优美的图画增添了色泽与亮度。“红旗”句是“景语”,也是“情语”:它是诗人逸兴遄飞、斗志昂扬的物化,融注着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过了岷山,豁然开朗”,革命形势“柳暗花明”的欣喜之情,瀟洒自信、成竹在胸的雍容风度也尽在其中。

猜你喜欢

漫卷雄鸡萧瑟
麻雀在树梢演奏萧瑟组诗
创享空间
鹧鸪天·也拟疏狂似旧时
动物的“叫”各不同
以人民的名义
雄鸡和鸿雁
那么晚的所见
漫卷的黑像中秋飞舞的蝶
雄鸡报晓Zippo推出2017丁酉年定制版防风打火机
搞笑,才是感恩节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