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的德育隐喻及其实现路径

2019-08-13付有能陈燕浩

中小学德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隐喻状态

付有能 陈燕浩

摘    要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对这一概念的准确认知和解读关系到德育实践的精准定位和精确实施。从“新时代的人”与“使时代新的人”两个维度解读“时代新人”的隐喻意义,为德育实施的时代定位及价值追求提供了方向。

关 键 词  时代新人;德育隐喻;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7-000-04

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以来,“时代新人”便成为理论界努力阐发和论述的概念。有从历史渊源角度分析概念“出场”的背景和必然性,也有从不同角度分析概念本身所指向的人的规格、特质及培育路径。这些研究对我们理解这一概念及推进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已有研究很少直接从德育的角度认识这一概念,从德育隐喻的角度更是鲜见。“时代新人”作为一个对人的时空方位及价值规格的界定,势必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方向。为此,本文试从德育隐喻的角度挖掘“时代新人”的概念意涵,并由此推演出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路径。

学界对隐喻的理解各有侧重,如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把隐喻的实质看作替代或者比较。从替代论的角度看,“所有的各种版本的替代理论都有共同的信念,隐喻是可以按本义说某事的方法”[1]。而比较理论则认为“隐喻的两个成分之所以能建立联系,在于通过比较两词的语义特征,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点,从而建立两者的隐喻关系”[2]。当然,随后又有隐喻理论上的“互动论”“创新论”等理解体系。在比较通识意义上,隐喻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和意义传递的重要的修辞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通过隐喻这种方式(替代、比較、互动、创新等各有侧重)实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沟通,其目的无外乎是为了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观念传递和意义表达更加有效。而道德隐喻则是把这种修辞和思维方式用到道德理解领域,为道德由抽象走向直观提供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时代新人”的德育隐喻意义就是从道德教育角度理解这一概念的语义构成及价值指向。

一、“时代新人”“新”在何处?

从隐喻角度看,“时代新人”用“时代”与“新”两个词来修饰主体“人”,也就自然可以推出这个概念背后的组合首先为“时代人”“新人”。这并非无聊的语言组合游戏,因为分解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时代人”强调的是人的“时代性”,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理解人就首先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人都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特点和使命,自然也带着特定的缺陷和不足。一旦我们对人的时空定位准确了,就理解了某一群体思想行为背后的现实根源。“新人”这一概念有很大的隐喻意义,“新”的对立面是“旧”,那“新人”和“旧人”的区分点是什么?我们可以尝试从人的存在本质及其具体样态上进行剖析,这样可以避免当前对“时代新人”已有的认识中过于宏观而抽象的解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对人的规定,从这个角度能把人放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认知和理解,让“人”变得更加具体,人的主体性、功能性、条件性都因之而真切起来。这里我们可以就社会性进一步追问:人在社会关系中展现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这是毫无异议的,但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具体的存在状态如何?深入剖析可以发现,人主要有三种存在状态,即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从理论上看,如果说人的物理存在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那么人的精神存在则是人作为一个矛盾和冲突着的‘类的共同性所在,而人的道德存在,却能够使人们摒弃矛盾和冲突,真正成为一个和谐的类”[3]。物理存在是人生存的基础,也是欲望和需要的源泉;人的精神存在表现为人的创造力及对行为的指引力,而人的道德存在则会反过来规范人的物理存在和精神存在。所以,人的行为本质上是人的三种存在状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出,人表现出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有着理性的精神价值追求、有比较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就可以进入“新人”的范畴,据此也可以判断何为“新人”与“旧人”。如有研究者把“时代新人”的特质表述为“有天下观的爱国者、有理想的奋斗者、有本领的实干者、有担当的开拓者、有德行的奉献者”[4]。有研究者把时代新人的标准确定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5]。从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这些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其合理性,但仍有失之宽泛的嫌疑,让我们对“时代新人”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而从人存在的三种状态来理解,人一方面变得具体“可见”了,另一方面人的层次性得到了体现,人的三种存在状态都可以有一个由低到高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既成为一个结果性存在,也成为一个过程性存在。而从一般意义而言,“新人”一定是具有三种优良存在状态的人。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将“时代”与“新人”结合起来理解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概念背后指向两个意思:“时代中的新人”以及“使时代新的人”。前者指向的是人的存在的三种优良状态的时代背景;后者则指向人的三种优良存在所带来的人的创造性和不断生成性。从第一层意义上看,强调人的三种优良存在状态的时代性,意味着把人放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定位和分析,这样不至于脱离时代去错误定位当时人的所作所为。当前,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新时代,理解人的存在状态的三种背景就需要准确认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对新时代的解读就层出不穷,在我们看来,比较权威的解读为:新时代就是“续写新篇章、战略新安排、生活新向往、梦想新征程、国际新地位”[6]。在这样的时代,人的物理存在、精神存在、道德存在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与其他时代有所差别。在新时代背景下能自觉革新自己三种存在状态与时代同行的人就是“时代中的新人”,或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的人。比如,新时代面临“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任务和要求,那么个体就要自觉服从和参与“四个伟大”的需要,在物理存在上准确定位自我利益诉求,在精神存在上保持昂扬斗志,在道德存在上协调好公德与私德的冲突。从第二层意义上看,时代新人则隐藏着“使时代新的人”的合理导向。如果说第一层意义侧重于强调人的成长的时代背景,第二层意义则更多指向人在时代中的作用和价值。人并不是消极地存在于时代中被动地进行三种存在状态的调整和选择,人的创造性让人可以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中达成“求真”“向善”“尚美”的统一。所以,“使时代新的人”除了指向人的存在的当下实然状态,能够承担当下的任务和要求促进时代的转变,如每一位尽职尽责的“劳动者”“建设者”;还指向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即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展现出对时代的引领性和前瞻性,能够不断主动调整自己的三种状态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时代的理想在自己这一代人中达成现实或部分达成现实。

二、“时代新人”的德育实现

我们已经从隐喻的角度对“时代新人”这一概念进行了两个维度的剖析,即“时代中的新人”和“使时代新的人”。这两个维度除了让我们对“时代新人”这一概念的内在意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我们有效地开展德育以培育“时代新人”。因为德育要做的工作无外乎“育人之德”和“育(有)德之人”,实现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内在的自我认同的统一,最终的目的在于在唤醒个体的道德自觉中培育出知行合一的道德主体来。

从“时代中的新人”这个维度看,首先,德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准确进行时空定位。具体而言,首先要明确德育的时代性。每个时代对人的规格定位是有差别的,如工业文明时代,更多的是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和程序意识,这是与工业文明所要求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的。而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时代,则越来越强调人要“学会学习”、强调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又与信息技术时代信息的不断更新对人的素养的特定要求不无关系。是以,德育的时代定位背后是对人的价值期待的准确定位,明白了人的时代定位,也就明白了德育的时代定位以及实施的背景依据。如有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的德育价值取向应该为“坚持文化自信”[7],其依据为进入新时代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面对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中国德育研究既要面向世界,更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彰显新时代德育研究的使命与价值”[8]。又如,有研究者把“向上向善”作为新时代的德育价值导向,认为“新时代德育的着力点在于凝聚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通过凝聚思想共识、强化教育引导、重视榜样引领作用、发挥制度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强人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使人们向往和追求向上向善的、有道德的生活”[9]。这些论点无不是从德育的时代背景出发得出的结论,德育只有立足于所得以实施的时代背景,德育才能找准自己的“航向”。

其次,强调“时代中的新人”的德育,要注意德育的时效性。德育效果的一劳永逸当然是理想的狀态,但事实上德育的效果往往是有“有效期”的,这种有效期就涉及德育“时效性”问题。如在一般情况下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也会因为条件的改变而面临选择的困难。如不闯红灯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意识,但如果在深夜公路上无人无车的情况下,还会不会继续遵循这条规则?在一群人都一起闯红灯时自己是继续等待还是也从众而行?这提醒每位德育者对德育的效果要有准确的评估,象牙塔里的道德认知和社会潮流中的道德选择并不会自然过渡,这需要个体在矛盾和冲突中进行思想的转变。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早就快于个体的信息接收速度,德育的时效性更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不夸大德育的功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再次,强调人的成长的背景就需要注意德育的时机性。人的存在状态是有时空背景依据的,因此,德育的实施就必须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注意德育开展的时机。例如在小学对学生展开社会理想教育,必然效果有限,这是没有把握好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导致的德育时机错位。又如当学生因为某件事而导致情绪不佳时教师对其进行态度强硬的教育以图转变学生的情绪状态,估计只会收到火上添油、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这是对德育发生的具体情境把握不准带来的无效德育。

从“使时代新的人”的角度看“时代新人”的教育,则对德育的最主要要求是要把握好德育的主体性、前瞻性和创造性。能够承担时代责任和使命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主体性,失去主体性,人就“异化”为某个群体或者某种事物的“附庸”,对时代发展所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就无法准确把握和勇敢担当。特别是在“互联网+”走向“智能+”的新时代,由过去的“人—人”互联走向了万物互联,对人的自主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应该是当前德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万物互联与互动中人如何始终保持着作为人类的尊严与自主,这是新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使时代新的人”要求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创造性指向的是对现状的改变,前瞻性指向的是对未来的引领和规划。德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现存生活的适应和解释,还在于对未来“可能生活”的前瞻和引领,“‘可能生活……需要创造性,唯有创造才能产生幸福,幸福生活等于创造性的生活。”[10]可见,“内含创造性的幸福生活是‘可能生活的人性体现,是人的存在与实现方式”[11]。是以,“使时代新的人”在德育的要求上就是实现主体实然生活与应然生活的统一,让个体在个体生命与“类生命”的共存中实现“理想生活”与“生活理想”同构,为人的价值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三、余论:“新”“旧”之间转换的追问

如何由“旧”转“新”?虽然每个存在者都已经“身不由己”地进入了“新时代”,但并非每个个体都必然成为“时代新人”,否则德育就将失去存在意义。那么,对于落后于时代背景以及不愿主动承担新时代任务和使命的“旧人”来说,如何推动其由“旧”转“新”?

如何避免由“新”转“旧”?人的成长并非线性存在的,就算进入“新人”的轨道,也并非一直“在轨”而不“脱轨”,难免有些个体会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进入“旧人”序列。如何避免这种德育失效的情况出现?

如何保持“新者”逾新?这其实是前面两个问题的正面追问。我们从两个维度理解“时代新人”的潜在内涵,也就承认了人的发展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或者同样的价值诉求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每个个体对时代任务和使命的认知是有层次差别的,其行为的转向上也势必有层级的差异,这种层级对德育提出了分层德育的要求,对人的成长预留了无限可能性。

从对“时代新人”的隐喻意义解读,可以看出人其实都是一种“前定转态”与“待定转态”的统一,前者是时代新人的第一层意思“新时代的人”的存在状态描述,后者是对时代新人的第二层意思“使时代新的人”的发展状态指称。如果说新时代作为人的“前定状态”让人无从选择而具有了一定的“确定性”,而“使时代新的人”则让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德育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必然要在这种“确定性”中为“不确定性”找到“确定性”,也需要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为“确定性”找到“不确定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23.

[3]张康之.基于人的三重存在理解人的利己与利他[J].江海学刊,2018(1):121-131.

[4]冯淑萍.时代新人的基本特质及其培养的着力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14-117 .

[5]陶倩,石玉莹.时代新人的新使命、新标准、新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9(3):72-74.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新时代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8:22-24.

[7][8]刘海春,李婷.文化自信:新时代德育研究的重要向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3-78.

[9]辛世俊.向上向善:新时代德育的价值导向[J].中国德育,2018(2):16-20.

[10]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22.

[11]易连云.面向学校德育的言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隐喻状态
爱的隐喻
智珠二则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