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小说中的变色龙”专题教学设计

2019-08-09商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范进中屠户于勒

商杰

讽刺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认识。那么文学作品中的“讽刺”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课用专题学习方式,以《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三篇小说为例,明确谁是“变色龙”,从分析这几个变色龙人物入手,思考在“变”与“不变”中塑造这些人物的价值及社会意义,感受小说的讽刺性,挖掘讽刺的深层次作用。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中外小说中的变色龙”专题学习。我们以《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三篇小说为例展开学习之旅。

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变色龙”?

避役,一种爬行动物,特征为体色能变化。变色龙改变体色不光是为了伪装自己,变色同时是变色龙心情状态的反映,也是变色龙传递信息的方式。

“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最大的特点就是“善变”。于是现在用“变色龙”来比喻在生活中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或者比喻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这三篇小说中,到底谁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克拉丽丝、胡屠户)

二、研读人物

这三个人物有相似点:善变。那我们就来探究这个“变”字,看他们是如何变化的。小说中作者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他们的变化?

课堂预设:

变化1:称呼的变化,表明人物的态度变化。

《变色龙》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下贱胚子、野狗;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好一条小狗。对赫留金:你这种人、鬼东西、猪崽子、你这混蛋、这家伙。

《我的叔叔于勒》

对于勒: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个小子、这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人、这个流氓。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前: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癞蛤蟆。范进中举后:老爷、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贤婿、姑老爷。

变化2:动作的变化,表明人物的态度变化。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走去、挤进、咳、拧起、脱大衣、穿大衣、裹紧大衣。

《我的叔叔于勒》中克拉丽丝:于勒发财时没有直接的描述,可以想象。沦落为穷水手时:吞吞吐吐、哆嗦、突然暴怒、吓了一跳。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中举前: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啐在脸上。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的去了。

变化3:神态的变化,表明人物的态度变化。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严厉、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我的叔叔于勒》中克拉丽丝:无直接描写,可以想象。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醺醺的、作难再三、不安、笑眯眯。

总结:小说通过称呼、神态、动作的变化,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变色龙”式的经典形象: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刻薄、泼辣、自私、贪婪的小市民克拉丽丝。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利的胡屠户。这样的写作方法在作文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可以用另外一节课来具体学习。

三、探究小说主题的讽刺性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三个人物在“变”中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通过深入探究文本,大家发现他们“变”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胡屠户想要靠女婿养老。奥楚蔑洛夫巴结权贵,以求权利。克拉丽丝指望于勒改变家中拮据的生活。

但是三个人的“变”中又有“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有利可图,就不顾一切。唯利是图。

通过文本中“变”与“不变”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三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充满讽刺性

那它们具体讽刺了什么?

补充背景资料:

1.《变色龙》: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广大工农陷入了极度贫困和大量破产的悲惨境地,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沙皇的高压专制统治面前俯首听命,不敢违逆,一些小市民卑微麻木,苟且度日,沉沦于黑暗中……

2.《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当时法国社会矛盾重重。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其中一部分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3.《范进中举》:封建社会末期,“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众生相时常上演,世态炎凉。

课堂预设:

《变色龙》对以警官奥楚蔑洛夫为代表的,沙皇政权的爪牙们的专横霸道、欺压人民、阿谀权贵、看风使舵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我的叔叔于勒》对克拉丽丝势利、贪婪、冷酷、丑恶的灵魂进行讽刺,这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范进中举》讽刺了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讽刺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三篇小说,虽然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别不同,三位大作家却不约而同地塑造了这样的“变色龙”形象,你认为这些形象有什么价值呢?

助读资料: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讽”是委婉的规劝,“刺”是指责,“讽”和“刺”在古汉语中是两种规劝人的方式。

2.讽刺是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的种种。

3.鲁迅曾说: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或一面的真实来。”

4.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对“讽刺”这种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和发现?

小说是虚构的,文本中虚构的这些变色龙形象,成为了经典。我认为他们更应该是一面镜子,虽然他(她)是虚构的,可以让每一个读他(她)的人,在读中,照出自己,反省自己,反思人性。同时,他(她)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反映了社会,批判了当时的制度。对读者来说,对他(她)所反映的那个社会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而绝不仅仅是塑造一个小丑式的人物,让人读后一笑了之。好笑的背后是严肃的目的,这也是经典之所在。因此,虽然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别不同,三位作者创作文本、塑造人物的目的都是讽刺社会,讽刺人性,让我们读者观人自省,是极其严肃的。

四、学以致用

这节课,我们以《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为例,探究了“中外小说中的变色龙”专题,依据本节所学,至少结合两篇文章,谈谈你的探究收获。

【專题名称】“中外小说中的变色龙”

【研究依据】

【我的收获】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第六中学(255200)

猜你喜欢

范进中屠户于勒
“范进中举”现实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昙花破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张屠户
从古文中学习写动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范进中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