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倒的总数和份数

2019-08-07陆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份数总数

陆静

[摘 要]虽然小学阶段的知识总是越直观越好,对某些算式的解释也是越通俗越好,如除法,就是将总数平均分配给若干对象,然后求每个对象分到的分量,但学生有时会误认为大数就一定为总数,小数就一定为份数,一旦待分割的总量小于份数,学生的思路就会陷入死胡同。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故意调换总数与份数的位置,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

[关键词]总数;份数;颠倒

“用4千克的马铃薯可以提制淀粉1.6千克。照此计算,1千克的马铃薯可以提制多少千克的淀粉?要提制1千克淀粉需消耗多少千克马铃薯原料?”这样的“马铃薯提制淀粉”类型题屡见不鲜,一个条件两个问题,两问题之间只是调换了单位量和分配量的位置,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亚于一次脑力竞赛,尤其对于学困生,他们总是难以辨明二者的区别,时常混淆。对于这类题目,一些资深的教师主要教授以下两种解题方法。第一种:抓住问句的落脚点和中心词,看到底求的是淀粉还是马铃薯。如果求的是淀粉,那就用淀粉的量除以马铃薯的量;如果求的是马铃薯,那就用马铃薯的量除以淀粉的量。第二种:看问题中已经定为单位“1”的是哪个量。如果问句中含有“1千克马铃薯”的表述,那就把马铃薯的量作为除数,淀粉的量作为被除数;如果问句中含有“1千克淀粉”的表述,那就反过来把淀粉的量作为除数,马铃薯的量作为被除数。在感慨这两种解题妙法之余,笔者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研究和体悟。

一、两种解法,一种数量关系模型

以上两种解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归根结底就是遵守一个准则,那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模型:“总数[÷]份数=每份数”。第一种解法着重寻找总量,而第二种解法则偏重于份数,不管思路怎么变换,都是沿着不同路径计算出“每份数”。如果把马铃薯的量看作总数,对淀粉进行配额,那么淀粉的量值就为份数,也就是1千克单独为一份,用除法计算就可以算出每千克淀粉需要消耗多少千克的马铃薯,即题目的第二问。有了基本数量关系模型作为论据,笔者教学时信心倍增,下一步亟须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总数和份数之间可以颠倒相除,这是教学的难点。受低学段整数除法的负迁移,学生印象中只有大数字可以除以小数字,大数会被默认为被除数,小数则被默认为除数。随着数域的扩充,小数、分数不断加入到数字的行列,这种守旧落后的观念迟早要打破。因此要想解釋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彻底铲除学生心目中的小数不能除以大数的偏见。

二、颠倒表述,拓展至策略制定

怎么清除学生心目中的思想障碍,笔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给学生出了一道低学段的除法题:孤儿院有80间儿童房,平均分给40名孤儿居住,每名孤儿能分到几间房?这道题显然难不倒学生,列式80[÷]40=2(间)就可轻松解决问题。笔者马上又跟进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40名孤儿平均分给80间儿童房,平均每间房里住几名孤儿?问题一出,学生都愣住了,仔细考虑后,还是有学生自告奋勇地列出算式:40[÷]80=[12](名)。笔者从旁解释:40名孤儿平均分配80间儿童房,最后每两间房住一个人,也就是每间房住半个人。学生听了笔者的解说,茅塞顿开,频频点头称是。借此机会,笔者讲述了总数、份数在生活中有时是可以颠倒调换的,只是在低学段还没有涉及小于1的分数和小数,所以不便论及。借此良机,学生再来解答“马铃薯提制淀粉”类问题就易如反掌了。

在新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重心转移到策略制定上,那么站在策略高度,碰到“马铃薯提制淀粉”类问题还有什么其他策略吗?梳理小学阶段的其他解题策略,有画图、列表等,但画图在此显然不合时宜,可以尝试列表。

分析表格可知,马铃薯和淀粉是有对应关系的,多少量的马铃薯对应提制多少量的淀粉,马铃薯的数量增加,淀粉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淀粉的数量减少,马铃薯的数量也相应减少。既然存在这般对应关系,那问题就很明了了,比如表格中4千克马铃薯→1千克马铃薯,马铃薯的数量缩小了4倍,那么提制淀粉的数量也应相应缩小4倍,变为1.6[÷]4=0.4(千克);提制淀粉1.6千克→提制淀粉1千克,淀粉的数量缩小了1.6倍,那么马铃薯的数量也应随之缩小1.6倍,变为4[÷]1.6=2.5(千克)。利用列表策略可以清晰反映出马铃薯和淀粉之间的随动关系,只有看清了对应关系,解答起来才能驾轻就熟。

三、触类旁通,策略的广泛应用

列表策略在“马铃薯提制淀粉”类型问题上作用巨大,比如,200克马铃薯可以提制淀粉40克,照此计算,要提制淀粉200克,需要马铃薯多少克?有1千克马铃薯可以提制淀粉多少克?碰到这类问题,列表找对应关系比思考辨析总数、每份数要便利得多。可见,在策略意识的培养上,教师不能因循守旧,而应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上面提到的都是有关“马铃薯提制淀粉”的问题,那么在掌握“马铃薯提制淀粉”的基本解题策略后,该策略还有哪些拓展应用?常见的有类似例题:李明经常骑车上学,上学时走上坡路,每小时行3千米,放学时走下坡路,每小时行4千米。李明骑车上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此题貌似缺少路程这一条件,而且看上去跟“马铃薯提制淀粉”问题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琢磨,“走完1千米需要几小时”,不就是“马铃薯提制淀粉”问题的翻版吗?把条件“上学每小时骑行3千米”看似简单的“马铃薯提制淀粉”问题其实并不简单,一些繁难的问题通过“马铃薯提制淀粉”式的另类解读便可轻松化解。可见,解数学问题时应该透过现象直击本质,只有把握本质才能走得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甄慰.以问题细化“阅读与理解”,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以“解决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5):45-46.

[2] 黎金彩.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J].小学数学教育,2018(23):28-29.

[3] 马增福.小学数学“模型思想”中“核心素养”解读——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11):4-11.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份数总数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份数法”的妙用
条条道路通罗马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的注意事项
2013年《共产党员》和《党建文汇》《党支部书记》邮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