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服饰技艺高校课程传承路径研究

2019-08-06刘若琳闫兰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9年1期
关键词:服饰技艺服装

刘若琳,闫兰兰,孙 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工业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的历史机遇,我国服装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重大转型,服饰技艺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的契机。

高校与社会均已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和实践教学培养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正向力量,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促成传统技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开拓出地方高校发展的稳固路线。这一问题已经引发全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各个服装院校在传统技艺传承教学模式探索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开设的海派旗袍、顾绣等服饰技艺课程,以传承、创新、应用为导向,以产学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本文就其课程教学传承路径的设置展开研讨。

1 中国传统服饰技艺的类别

中式服装的建立是按照人体站立时的静态姿势设计的。其形制取自先秦深衣制,以人体两臂平展、两腿稍劈站立姿态的为其基础结构。《礼记·深衣》对其形制有其具体描述:“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及地有侮辱之意;“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规矩取其无私;“负绳及踝以应直”等。制成的服装呈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因而又被称之为“十字型”裁剪。不论袍、衫、襦、褂,通常都没有肩缝,前后衣片相连。因而,中式服装是一种平面型的服装,结构以直线为主,在造型上较少变化。

构成中式服装富有特色和充满魅力的重要手法是绚丽多姿、精细秀雅的各类手工技艺装饰,它也是构成整个中国传统服饰非遗技艺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将中式传统服装非遗技艺按装饰类别分为:镶(色)、滚(边)、嵌(线)、盘(花)、刺(绣)五类工艺展开教学。

镶边工艺:镶边是指将布条、花边、绣片等异色或异质地的布料缝品在门襟、领缘、衩边、底边、袖口边、裤脚边等处的边缘部位,与大身衣片面料或色彩组成不同韵味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镶边的宽度可以根据款式需要和装饰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7 cm。

图1 底摆开衩镶边

滚边工艺:滚边是一种用斜丝绺的窄布条把服装某些部位的边沿包光,使服装边缘光洁、牢固的使用功能,这是传统服装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滚边既可以用面料做,也可以用里料做;颜色可以选择与面料相调和的同色系色彩,也可以采用强烈的对比色,以增加视觉的反差效果。

图2 黑色滚边旗袍

嵌线工艺:嵌线是指在服装衣片的边缘或内部分割缝处嵌入一条细条状嵌条布,形成与大身衣片面料或色彩组成不同运维的传统特色缝制工艺。嵌与滚、镶、荡常组合使用,给人以精致、华丽的美感,常用于门襟、领缘、衩边、底边、裤脚边等部位。嵌线颜色可以与衣片面料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色,也可以选择与面料色调相调和的同色系颜色。

图3 金色嵌线酒红色滚边旗袍

盘扣工艺:盘扣是中式服装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分为直扣和花扣两种类型。直扣造型简洁平直,应用频率极高,凝聚了中国传统服装的精神,几乎成为中式服装的一种象征。花扣造型多种多样,曲线优美,式样题材多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凤、福、寿、禄、寿、喜、琵琶、蝴蝶、石榴、菊花、兰花、吉祥、如意等。

图4 盘扣造型与名称

刺绣工艺:中式服装强调“衣必锦绣”。运用平面刺绣方法装饰服装表面空间,是中式服装设计的惯用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刺绣大都被用于衣裙的正面或背面,采用的图案以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纹样为主。既有抽象的,又有写实的。

图5 写实风格刺绣图案

2 人才培养目标的逐层递进

2.1 工艺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

工艺技能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双元是指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培养,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既有师徒制经验优势,也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快培养工匠、技师的有效路径。

传统师徒制的优势在于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技艺,提高技能养育精神。这种培养模式是非遗技艺传人独有的优势。百年老店中传统手工业的那些靠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等才能领会的诀窍、心法、解码通过师徒制形式传授,可以扩大传统技艺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

2.2 造型审美感知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服装非遗技艺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属于在工艺实训基础之上的精神层面的提升。相对于工艺技能,人们对造型的审美感知是内在的、抽象的,包括对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形制、色彩、材质、搭配程式等一系列形式美的理解与感知。学生中国传统服饰技艺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主要在中国历代服饰作品赏析、课外博物馆与企业参观等环节中体现出来。

2.3 创新能力与市场思维培养

以校企联合的实训项目驱动课程内部的链接,将实战项目、设计大赛或虚拟项目植入服饰非遗技艺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主要体现在方案与草稿设计辅导、课堂讨论总结等教学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创意构思方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其独立思考以及自信的艺术表达,激发创造活力。对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创新与设计市场转化能更有效地对活化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同时激发本民族服装设计的发展活力。

3 项目植入式课程内容设计

3.1 设计定位

以产品研发为载体贯穿整个专业教学,由项目实施与操作链接课程内容,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设计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根据模拟服装品牌的定位和要求,完成主题版的构思与设计。主题版构思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传统经典款式的收集,二是对当代中式服装设计作品的整理。通过观看、分析大量的中式服装设计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充盈学生的信息储备,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针对服饰市场调研的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提出主题版灵感来源的设计和服装造型的设计。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们基础的造型能力、服饰色彩的组合搭配,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考察服装市场、梳理素材、探讨设计主题,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的能力。

3.2 技术讲解

采用“草图-设计初稿-效果图”递进的设计方式,完成命题的创作设计。这一阶段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协同完成指导。将中国传统服饰非遗技艺分解为若干专题,以具有代表性、典型的中式传统服装技艺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讲解与示范。重组设计是学生的实践环节。此类课程,学生动手是关键。重组设计脱离了以往教师教一步,学生做一步的僵化模式。学生通过前期大量资料的收集与聆听了教师对经典技艺的讲解之后,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设计作品阐述自己对于中式服装的理解。学生创作、思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思考服装造型的呈现方式,即采用什么方法使各元素之间契合得当;二是在专业指导老师带领下不断修改设计草图,通过绘画的手段、服装造型的塑造表现设计主题,从服装设计的定位、款式造型、成衣合理性、工艺制作的手段等多方面完善设计主题。

3.3 技术实施

技术实施由结构分解-材料选择-成衣制作三部分组成。

(1)结构分解:本课程既需要学生掌握中、西两种不同的结构制版方法的理论,同时也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中式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及现代缝纫制作技术。将服装功能结构的分解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中式服装人体形体理解的基础上,分解其外部轮廓线、内部分割线、装饰手法及工艺设计等要素,是一门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

(2)材料设计:色彩与材质是中国传统服饰非遗技艺的核心所在,在设计众多因素中,展现材料舒适性、满足人体生理性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培养学生善于从功能中发挥艺术匠心,融合心理性的象征价值,协调中国传统服饰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努力挖掘材料技艺之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不同质地的材料来展示和发挥料的肌理美和质地美。

(3)成衣制作:在工艺制作上秉承中国传统服饰技艺折叠、镶嵌等手法,学生在制作时着重关注不同面料之间的性能变化所带来的工艺制作难度,运用手针与现代缝纫机器融合,在制作中反思传统服装结构与装饰技艺的合理性与应用推广的可能性。

4 项目教学成果评价

组织按排教学成果评价是职业训练营中国传统服饰技艺非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承效果与方法有效性的直接检验,也是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有效方式。此阶段由本课程企业指导教师和本专业2~3 位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以学生作品介绍、师生问答交流为主,对学生课程中完成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要求做到公正客观。课程评价标准包括工艺水准和艺术水准两个基本方面,学生的表达能力、工作量等是辅助参照因素。检查学生是否在课程中掌握材料属性、工艺流程、要点与特点等专业知识,先围绕传统工艺传承方面展开评价,包括材料技艺、色彩技艺、缝纫技艺等,接下来是创新设计与推广方面,学生将从艺术感受与立体造型创意的角度进行传统技艺当代应用的创新阐述。

5 结语

将中国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模式由单向传授式向互动式,以及根据项目内容需求而转变,这种实战型项目教学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课程模式,以实战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和设计师的指导下完成传统服装的创新设计,这使得我国“原生态”民族服饰技艺得到新的生机。文化只有传承才具有生命力,才有可持续性。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拥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应大力发挥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也可从中了解更多关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和相关民俗习惯,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服饰技艺服装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让人心碎的服装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