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心衰患者管理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

2019-07-30卢阳阳LUYangyang任海瓯RENHaiou吕洋洋LVYangyang季银和JIYinhe

医院管理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医护心衰护理人员

□ 卢阳阳 LU Yang-yang 任海瓯 REN Hai-ou* 吕洋洋 LV Yang-yang 季银和 JI Yin-he

近年来,随着心力衰竭(心衰)发生率的逐年升高,如何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到越来越多医疗服务人员的关注[1]。相关研究表明,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提高心衰患者对自身病情的重视程度,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故对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临床症状的意义重大[2]。医护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渗透到护理领域,该管理模式能对临床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多学科合作服务,由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与护理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医护之间相互协调、支持和配合,最终落实并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让“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发挥实效[3]。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衰患者护理管理的效果及患者对该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我院急诊科实行医护一体化管理的心衰患者共40 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45 ~72 岁,平均年龄59.3±6.2 岁。选择2016 年1 月至2016 年12 月我院急诊科实行传统护理管理模式的46 例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5 例,女性21 例;年龄43 ~71 岁,平均年龄58.8±6.1 岁。经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1)均经临床症状诊断、冠状动脉造影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后确诊为心力衰竭;(2)左心射血分数在50%以下者;N 末端B 型利纳肽原(NT-proBNP)超过900ng/L 者;(3)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在Ⅱ~Ⅳ级。排除标准:对相应干预依从性差者;存在认知、精神障碍者。

2.管理方法。

2.1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对患者的饮食、运动情况进行指导,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

2.2 观察组患者接受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包括:(1)为心衰患者在病床前建立统一的心衰病床标记(用心型或者圆圈等进行统一标记),用以提醒医护人员给予此类患者重点关注。(2)组建诊护小组。采取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通过责任制、全程化、整体化的特点,以医护一体化小组的形式,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把本科室病区分成3 个医护一体化小组,各自分管6 ~8 个床位的心衰患者,每组中包含各层级的医生及护理人员,并由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共同参加夜班的值班工作,同时保证每周至少5 次以上和医生共同查房。(3)共同评估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心理状况、个人文化背景、精神状况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由主治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为心衰患者制定诊断、治疗及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为患者编制统一的表格(表格中包括患者饮水量、排尿量),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出入液量,严格控制患者体质量、钠盐的摄入,为诊疗护理方案的实施提供基础;护理人员将有刻度的水杯、尿液量杯发放给患者,教导并督促患者或患者家属使用量杯并注意表格的填写。对于心衰患者的口服药和静脉用药方面,主治医生在每天查房时应进行询问与指导,护理人员跟踪患者每日三餐饮食及服药情况,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4)医护共同查房。医护一体化小组的护理人员和医生共同参与每日的晨交班,每日至少共同查房2 次;医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并对实际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护理人员严格执行主治医生的医嘱,严密观察心衰患者的病情变化,将所观察到的患者情况真实、完整、客观地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主动积极地与医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于及时对患者的诊疗护理方案进行调整;对于病情危重、治疗和护理效果均较差的心衰患者,医护一体化小组每周召开讨论会,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5)医护共同给予患者健康知识教育。医护一体化小组的医生负责对心衰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衰的相关知识(病因、临床症状、诊断依据、治疗方式等)的讲解,护理人员负责解释心衰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包括指导患者及家属管理患者的出入液量、服药方式、用药注意事项、患者体质量、饮食及运动的管理等);医护共同合作,为心衰患者编制患者自我管理要点的宣传手册,每周定期组织患者观看心衰相关知识介绍与疾病自我管理要点的录像,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了解。(6)医护共同指导出院与随访。医生与护理人员共同指导心衰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的方式,强化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对出院的心衰患者,医生与护理人员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便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3.观察指标。在患者出院时,给予患者本科室自制的心衰健康知识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心衰的基础知识、心衰的发病原因、心衰的预防措施、心衰的饮食要点、心衰药物相关知识5个方面,共20 道题,总分60 分,患者能完全知晓得3 分,知晓部分知识得2 分,知晓知识较少得1 分,对心衰健康知识完全不知晓得0 分。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得分。

抽取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并分离血清后,通过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患者NT-proBNP 水平,NT-proBNP 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博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

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自身接受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情况,主要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将满意及基本满意例数占总例数的比值视为满意度。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各组计量资料结果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 检验;各组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管理效果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该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衰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100.00%(40/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5.65%(4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讨论

心衰为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严重时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相关研究显示,心衰临床治疗的成功与优质的护理管理模式关系密切[2]。随着人们对医疗和护理服务关注度的逐年升高,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更好地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越来越多医疗管理学者提倡在院内实行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5]。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传统护理管理服务的延伸与完善,是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护理服务的护理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有助于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日常查房,便于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方案及对疑难病例的分析讨论,在加强医护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医护一体化管理,医生与护理人员分工合作,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患者的状态,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的诊疗护理方案[6-7]。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在患者接受诊疗护理的同时,向患者普及心衰的相关知识,并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配合诊护的积极性及战胜疾病的自信心,达到共同战胜疾病的目的[8]。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医护之间的合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核心内涵、护理质量及护理效率,使优质护理服务的核心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得以深化,使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自身、临床实际情况以及社会需求[9]。由上述研究结果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NT-proBN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心脏功能衰竭的程度,治疗效果更佳,这与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且个性化的诊疗护理服务方案有关。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心衰健康教育知识知晓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缩短心衰患者总住院时间,提高心衰患者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观察组患者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得到了提高,这为护患和谐关系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表1 两组患者管理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比较 [n(%)]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心衰患者对心衰健康知识的掌握、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患者对该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其在心衰住院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均较高。

猜你喜欢

医护心衰护理人员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