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9-07-26施玉琴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阅读教学

施玉琴

[摘要]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激发学生展现智慧;设计巧妙的提问,让问题的设计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高效的课堂交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设情境 有效交流 客观评价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注重创设有效的情境,设计巧妙的提问,组织高效的课堂交流,并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下面,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如何去创设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应从学生出发,要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激发学生展现智慧。

1.创设的情境要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由于小学生自身阅历浅,认识能力有限,加上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学生在阅读时很难体验到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

例如,执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生前的丰功伟绩以及逝世时的情况了解很少,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邓小平爷爷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新课导入时,笔者在黑板上张贴了邓小平同志的多幅图片、名言;在学生朗读课文时,伴以哀乐;在教学“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时,笔者紧扣“呜咽”一词进行教学:“呜咽”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呜咽”?大海真的会像人一样“呜咽”吗?连大海都在“呜咽”,说明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学生就能感悟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2.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展现智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例如,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笔者在课末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需要写一份颁奖词。请你帮他写一写,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打动人。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将对这位貌不惊人、普普通通,但却又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天游峰扫路老人的敬佩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们文思如泉涌,妙语连珠,情真意切的颁奖词,足以验证我们常说的“情动而辞发”。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作为谙熟发问艺术的教师,深知提问的重要性。精彩的提问既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笔者觉得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必须紧扣教学重难点,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来进行;其次提问要把握好时机,问在关键处、矛盾处、动情处、碰撞处。然而,作为教师,笔者觉得还应关注问题的难易度。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阻塞,会产生望而生畏之感。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就会出现“一呼百应”的情况,但这样的提问却无法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问题的设计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笔者认为控制问题的难度要考虑这样两个必要因素:①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必要的意义与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要能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都能解答问题。

三、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课堂交流是课堂中学生学习、交往活动的核心环节,课堂交流是否有效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因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确保课堂交流时的有效性。

1.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开展课堂有效互动交流的重要基础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我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做出判断。然而,现实常常是教师提问的次数过多、过密,提问之后,立刻就请学生回答,学生缺少深入思考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师提出的多数问题缺乏针对性,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如此交流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如果教师在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提出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后,要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或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去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用立即作出评价或提出新的问题,而应给学生留下时间,让他们有进一步阐述或修正答案的机会,或者在学生回答后逐层追问,延长等待的时间,以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这样课堂交流会更有效。

2.要营造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特别是当学生的想法产生分歧时,更应该耐心地听其陈述自己的观点、理由,让学生有表述观点的机会。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课,让学生演一演大禹与儿子相见的情景时,学生对儿子该怎么称呼大禹产生了分歧,有的说叫“爷爷”,有的说叫“叔叔”,并由此分为两派。笔者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方,而是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有的说:“你想呀,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书上说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那他肯定很老了,头发白了,胡子白了,不就像爷爷吗?”有的说:“课外书上说大禹是个神,他自己还能变成利斧去劈山,一个神怎么会老?所以应该叫叔叔。”他们还拿出收集来的资料作为驳倒对方的证据。虽然这只是个很小的问题,但因为笔者为学生营造了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在此碰撞,我们才看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妙境界。

四、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不仅要關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1.客观真实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说过“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真实客观地评价,肯定正确的,指出错误的。

例如,在执教《春到梅花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梅花的美,笔者要求学生欣赏完一些图片后用语言来描述。有学生说:“盛开的梅花真美呀,晶莹透亮,远远望去像一片彩霞。如果凑上去闻一闻,你会觉得香气扑鼻。”虽然这个学生将梅花描述得很美,但对梅花香味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于是,笔者首先肯定了他的语言很生动,将梅花描述得很美,然后指出其中的偏差“梅花发出的是淡淡的清香,不会香气扑鼻”。只有真实客观的评价,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多更扎实。

2.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有些教师持这样的观点:“我们对学生的发言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价。”然而,笔者认为及时评价未必全好,延缓评价未必不好,关键是看评价用在什么阶段、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如在生字词教学中,我们要多用及时评价;而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体会情感时,教师应该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因为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立即否定,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难以形成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当然,并不是说不做出对错的评价,而是要让学生有时间说明说透,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发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