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的价值及对剖宫产指征的影响观察

2019-07-25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指征硬膜外

曹 娟

(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江苏 南通 226300)

剖宫产是现阶段解决临床高危产妇的助产方法,随着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产妇为顺利分娩,减少分娩时疼痛程度,多选择进行剖宫产分娩。临床调查显示,产妇分娩时无剖宫产指征,实施剖宫产分娩,不仅会降低产妇、新生儿的健康程度,还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故本次需对无痛分娩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影响进行研究,随机选择60例自然分娩产妇进行研究,现就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0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60例进行研究,分为2组(无痛分娩实施前后),实验组30例:2018年06月~2018年12月,对照组30例:2018年06月~2018年12月。实验组:年龄20~38岁,平均29.0±9.0岁;孕周37~41周,平均39.0±2.0周;对照组:年龄20~36岁,平均28.5±8.5岁;孕周37~41周,平均38.5±1.5周。紧密、细致分析2组资料,符合研究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1)胎位异常;(2)绝对头盆不称;(3)双胎;(4)妊高症;(5)凝血功能障碍;(6)其它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

纳入:(1)初产妇;(2)单胎产妇;(3)无交流障碍产妇,避免对整体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1.2 方法

实验组:实施无痛分娩的产妇,医生、助产士与麻醉人员相互协作对分娩产妇评估,产程中进行监护观察,并根据产妇实际情况判断分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在产程中若产妇有规律宫缩,且宫口开至3 cm,便可由麻醉医师实施麻醉进行无痛分娩[2]。首先对产妇进行硬膜外镇痛,于L3~4间隙处进行硬膜外穿刺,并对导管进行固定(位置:头端3 cm处),后经导管注入1%利多卡因3 mL,观察5分钟,无不适便可于导管内分次注入上述药液10~15 mL(每次5 mL),建立镇痛平面T10以下,随后硬膜外导管连接电子镇痛泵,持续输入量5~10 ml/h(生理盐水120 mL+芬太尼200 ug+1%罗哌卡因10 mL)维持麻醉,直至宫口全开。

对照组:常规阴道分娩,助产人员在分娩过程中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护理、分娩指导。

1.3 分析指标

剖产指征评估:观察分娩过程中相对头盆不称、胎儿窘迫、产程阻滞、社会因素对剖宫产指征的影响。

剖宫产率评估:对临床实施剖宫产产妇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计数资料(剖产指征、剖宫产率)以x2进行检验、%表示,2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进行表示。

2 结 果

2.1 剖宫产率

实验组:30例产妇中行剖宫产分娩5例16.67%;对照组:30例产妇中行剖宫产分娩14例,占比46.67%;两组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x2=6.2388,P=0.1250。

2.2 剖产指征

两组剖宫产指征评估,详见表1。数据显示:除社会因素外,其他因素对比无差异。

表1 剖宫产指征评估(n)

3 讨 论

临床上剖宫产手术可有效解决高危妊娠产妇分娩问题,若产妇无剖宫产指征,但临床根据产妇自我需求实施剖宫产,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增加了产妇的手术风险及远期并发症,因胎儿未受到产道挤压,易患吸入性肺炎和湿肺及剖宫产儿综合症等危害[3]。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剖宫产分娩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且剖产指征中社会因素低于对照组,这与石昭学[4]等研究有一定相似性。分析:无痛分娩产妇实施硬膜外麻醉,不仅可降低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指征,通过临床镇痛可降低分娩疼痛程度,减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且无痛分娩实施过程中对胎儿无明显影响,阴道分娩属于对产妇损伤较小,还可有效避免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胎儿经产道娩出母体时,会携带母体中免疫球蛋白[5],不仅可提高新生儿免疫能力,还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临床对剖产指征分析后及早进行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产妇孕期保健知识,还可降低剖宫产率。

综合上述,孕妇实施无痛分娩对降低临床剖宫产率的价值显著,不仅可降低临床疼痛程度,还可提高临床自然分娩机率,值得借鉴,且通过对剖产指征的评估实施健康教育,增强产妇保健知识。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指征硬膜外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