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慢走,学会欣赏

2019-07-21袁书燕

活力 2019年10期
关键词:设疑质疑拓展

袁书燕

[摘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公开课的重担、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将原本应带有生活气息、具有无比感染力的语文课堂上成了“班会课”“作秀课”“操练课”,使得本来充满灵性和内在潜力的学生,变得呆板机械,毫无生气,由此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和发展。本文就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谈谈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设疑;质疑;解疑;品味;拓展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公开课的重担、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将原本应带有生活气息、具有无比感染力的语文课堂上成了“班会课”“作秀课”“操练课”,使得本来充满灵性和内在潜力的学生,变得呆板机械,毫无生气。由此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和发展。因此如何促使教育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和在教学实践中开创出一条新路子也就成为当务之急。下面就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的教学,谈谈阅读教学应注意几点问题。

一、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阅读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设疑、质疑、解疑,进行启发式教学,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设计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拟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呢?问题抛出之后,学生积极思考,有的从琼珊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但她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有的从苏艾的角度思考,认为叶子是友谊的象征。有的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刻,从老贝尔曼的角度认为那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叶子象征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有的学生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叶子是全文的线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更好。因为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样随着正确的切入和疑题的破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层层剥笋式地理解课文内容,既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还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二、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语文这门学科有它特有的魅力,而“语言”恰恰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其韵律美、音乐美;让我们的遐思尽情绽放;它能为困惑无助的我们指点生活的迷津;它能让我们享受到其恒久的生命力。而当前课堂中缺少对语言重锤敲打,撞出火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还语言以动作、还语言以声音、还语言以思想这三大策略中发现语言品味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希望以此引起语文教师对语言品味的关注,因为这将决定语文课是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是否能实现语文的价值,是否能让学生真正融入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中,还语文以原生态。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我自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

在学到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有的学生质疑,“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段文字究竟想表达出老贝尔曼究竟是怎样的人呢?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这段表白分析道:同学们知道,文中曾介绍,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这说明了什么呢?有的学生马上回答说,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所以,“……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这番话表面上在写生命的如此脆弱,实则却恰恰以此映衬出他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頌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既提高了理解能力,又增加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以作品为圆点,横向延伸,拓展课本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在语文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应把阅读的自主权交还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阅读成为学生扩大视野、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养的最佳途径。

学习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学生在阅读体验中,不仅鉴赏了小说精巧构思和布局产生的结构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感受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潦倒的画家贝尔曼画下最后一片叶子,鼓起琼珊获得重生的希望和勇气,常春藤的常绿不是奇迹,是赢得生命的胜利。同学们在感动之余,又阅读了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等作品,在学生充分品读他的一系列小说后,接着抛出“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话题,通过广泛阅读交流,学生们归纳出欧式“谜底式”结尾、“画龙点睛式”结尾、“戏剧式”结尾,感受作品出现的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从而体会含泪的微笑造成的独特艺术魅力。沉醉于文学之美的学生,纷纷要求扩大阅读,把兴趣投向了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其余两位——莫泊桑和契诃夫。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的,针对不同情况,巧妙的设置问题,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激活其思维,挖掘其潜能,开发其智力,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设疑质疑拓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