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研究
——基于多元分类变量的分析

2019-07-09陈晓勤

关键词:英语教材强度英语教学

陈晓勤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自大学英语课程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之后,就普遍出现了英语教师主要致力于外国文化知识传输,忽略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现象[1]。加之国内许多大学课程建设缺少有关中国文化课程的设计,致使中国文化长期被高校“边缘化”,中国文化受到巨大冲击[2-5]。随着文化失语现象日益凸显,各大高校逐渐意识到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更应该包括中国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并尝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6-7]。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众多高校收效甚微。面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渗透的研究。陈友军和陈放分别对“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展开调查,并讨论对其具体的导入方法[8-9]。部分学者结合新《英语课程标准》论证了“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定义了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身份[10]。陈桂琴在她的博士论文中探讨了如何重新建构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身份等问题[11]等。

上述学者都提出了关于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相关建议,但大多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而中国文化渗透的影响因素较多,单独改变某一因素难以取得有效结果。因此,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应该统筹规划,从多个因素入手,忽略任何影响因素,都难以达到相应的成效[12]。

鉴于此,本文对影响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诸多相关因素进行了长期关注与研究,并在某A高校选择了三个学院建立教学试点。通过一年的观察,统计了不同影响因素下中国文化的渗透强度。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探究了各因素与中国文化强度的相关性,建立了各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映射模型,从而能够实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国文化渗透。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影响因素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长期忽视中国文化,导致母语文化缺失,出现文化断层和跨文化交际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成为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13]。但是,中国文化渗透模式体系较为复杂,该模式取得的效果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调查,总结了影响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最重要的五个因素,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文化在学校英语考试中的覆盖程度;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水平;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大学生的中国文化水平。

(一)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覆盖程度

目前国内大学生通用的英语教材,大部分的选材与西方国家文化知识、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有关,很少或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或中国文化的题材。这类教材虽然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英语国家文化,但不利于大学生了解最基本的中国文化基础。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指南,教材蕴含的内容将直接决定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英语教材中如果涉及的中国文化比重过低,或者说将中国文化列为课外知识,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学到较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做到用英语清楚地表达中国文化。反过来,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知识在合理范围内所占比重越大,越有助于将中国文化导向学生,从而有利于中国文化渗透。

(二)中国文化在英语考试中的覆盖程度

从英语考试方面分析,各种英语等级考试,包括英语专业的专八考试和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考试题都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知识,并且各大高校英语期末考试中涉及中国文化的题目同样存在比例过小的问题。由于中国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在英语考试中不重视中国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受到师生的冷落和忽略。如果增加英语考试中(特别是CET4/6)中国文化相关试题的比例,那么学生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中国文化考查比重的提升,无论主动式还是被动式,势必加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英语考试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同汽车的引擎,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只要引擎还在,就能给车辆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因而英语考试中中国文化的比重亦是中国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水平

一名优秀的教师理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倘若英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匮乏,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实现中西文化贯通,进而无从着手培养与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实际能力,也就无法实现学生能够熟练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这一重要教学目标。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水平,将影响中国文化渗透的效果。一个具有较高中国文化水平的英语教师,讲课一般不拘泥于教材,往往还能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引申与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水平也是中国文化渗透过程中不容小觑的影响因素。

(四)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能力,也需要较好的英语综合能力,英语综合能力包括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一个拥有较高中国文化能力而英语综合能力较低的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过程就如同用茶壶倒饺子,饺子再多也倒不出来。因此,英语综合水平是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基本能力之一。英语综合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如果拥有一定中国文化功底,则往往能较流畅清晰地表达中国文化。由此可见,英语综合水平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亦有较密切的关系。

(五)大学生的中国文化水平

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文化传递者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功底,否则传播的效果难以保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水平,就能够做到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同时,保证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实用性。此外,中国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是对中国文化具有一定兴趣爱好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吸收相关知识,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渗透。

二、中国文化渗透强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研究建立在某A大学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利用教学试点统计数据,对各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进行相关性分析。A大学自2004年起就开始着手建立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对教学工作进行严格有效的督导、检查和评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路子,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拥有完善的师资储备,合理的教学梯队,浓厚的改革氛围,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和优良的团队合作传统。这些都为调查研究提供了保障。

(一)教学试点数据获取

在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失语”现象的严重性后,A大学拟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线,并在教学中进行英语教学试点。试点范围集中在三个学院,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最终选择了某理科学院、某综合性学院以及某文科学院作为试点对象。为了全面探究各因素对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影响,分别在A大学的三个学院选用三种不同的英语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堂教材。三种英语教材的区别在于中国文化覆盖程度不同,而其他英语内容大体相同。其中理科学院、综合性学院、文科学院分别使用中国文化占比较低、占比适中、占比较高的教材,并采用分类变量标记法,分别用1、2、3来表示这三种教材。同时三个学院在各自学院内,均选择三个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专业的英语期末考试涉及较少的中国文化知识,另一个专业在考试中涉及适中的中国文化知识,最后一个专业涉及较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并将考试类型分别标记为1、2、3。通过教师中国文化水平测评体系,将三个学院的英语教师根据中国文化水平测验结果分为三个等级,标记为1、2、3,分别代表水平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高。每个学院所选出的专业均有3个班级,选择中国文化水平较低的英语教师任教各学院的1班,水平中等的任教各学院的2班,水平较高的任教各学院的3班。在教学试点之前,对各个班级的学生分别进行英语综合水平测试,并根据学生测试成绩按很差、差、中等、良好、优秀的标准分为1、2、3、4、5等五个等级。最后对各班级进行中国文化水平测试。分类标准同综合英语水平分类,同样为五个等级。

将各因素量化为具体数字后,就能清楚地区分各因素的相关大小程度。经过一年的教学试点观察,最终通过A大学提出的检测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测评体系,来考察不同影响因素下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情况。该测评体系主要以口语考试和笔试两种形式来考察学生通过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口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用英语就相关中国文化主题进行讨论,或用英语回答中国文化知识相关问题的能力。笔试则囊括常规英语考试题型,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题型中还特别增加了中国古诗和典故题目,以区分学生的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口语和笔试分别为50分,共计100分,并将总分折算成10分制,以便于计算。本文研究考察了159名学生(从三个学院学生中抽取),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中国文化渗透强度数据。对于各因素均相同而最终中国文化渗透强度测试值却不同的同学求取平均值,并折合成一个样本。

(二)偏相关分析

由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主要受五个因素的影响,且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因而简单的相关分析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相关性。此时在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过程中,需要剔除其他变量的影响,即进行各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偏相关分析。SPPS19软件具有偏相关分析的功能,采用该软件能快速计算数据量大、变量多的样本。

本文选取了150组相关数据,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相关性,建立了中国文化渗透强度模型,剩下9组数据用于检验模型的精度。相关性分析与建模都是通过SPSS19软件来实现的,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由于样本数据过大,因而只展示样本的首行和尾行数据。

表1 相关性分析统计数据表

表2 各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偏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越大,则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即两变量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越大。由表2可知,影响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各因素的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国文化在考试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覆盖程度、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水平、大学生中国文化水平。在这五个重要因素中,中国文化在考试中的覆盖程度对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影响最大,大学生中国文化水平的影响最小。

表3 相关系数值与对应的相关程度

由表2与表3可知,各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故本文研究宜采用多元回归法,建立各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关系模型。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建模

(一)多元回归建模原理

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相关性后,为了让各因素的数据能更直观清晰地反映中国文化渗透强度,本研究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文化在学校英语考试中的覆盖程度、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水平、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大学生中国文化水平这五个因素为自变量,中国文化渗透强度为因变量,建立五个自变量与因变量映射模型。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建模法,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1)

式(1)中,x1,x2,x3,…,xk分别代表不同自变量,β1,β2,β3,…,βk代表各自变量的系数,β0为常数项,系数与常数均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根据该式结合本研究,只需将各因素的数值代入相应自变量中,便可求出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值。

(二)中国文化渗透强度计算模型

建模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由表4可知,样本数据均无异样点,且标准差数值在合理范围内。这说明样本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表5给出了关于该模型优劣的统计量。其中R2为决定系数,取值介于0-1之间,它反映模型拟合的优劣程度。调整后的R2为重点关注的统计量,它的值越大,模型拟合效果就越好。而标准估计的误差代表残差的标准差,其大小反映模型因变量的精度,该值越小,说明模型误差越小。本项模型的标准估计的误差约为0.37,可知该模型的误差较小。

表5 模型摘要

通过相应的设置,SPPS19软件自动生成常数项与各自变量的系数,如表6所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终的模型可表示为:

y=1.02x1+1.072x2+0.512x3+0.433x4+0.286x5-1.098

(2)

式(2)中,y代表中国文化渗透强度,y的范围为0-10之间的任意值。而x1,x2,x3,x4,x5分别代表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文化在学校英语考试中的覆盖程度、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水平、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大学生中国文化水平。其中x1、x2、x3的可取值为1、2、3,x4、x5可取值为1、2、3、4、5。由该五元线性方程便可方便地计算任意因素下中国文化渗透强度。

表6 各项系数与统计量

在数理统计中,t检验中的t越大说明模型的置信度越高,当自由度(N-1=149)大于30的时候,t>2便满足显著性要求。而显著性水平P越小,说明置信概率越高,该模型显著性为0(<0.001),则说明显著性非常好。由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假设检验结果来看,该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三)模型的精度及预测性检验

借助matlab数学软件将150组样本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各组数据的预测值。通过统计模型的相对误差分布情况来评价模型的精度。其中相对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3)

通过对150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相对误差最大值为14.2%,相对误差最小值接近于0。150组样本中,相对误差在10%-15%的频数为18,在5%-10%的频数为43,5%以下的频数为89,可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表7是9组检验样本,将9组样本的各因素数据代入模型中,得到各自的预测值。通过计算发现,9组检验样本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7%之内,即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还具有较优的预测性。

表7 检验数据样本

将9组样本的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实际值和预测值导入origin(Excel)绘图软件,得到检验样本实际值和预测值的对比曲线(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所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非常接近,并且变化趋势大体上保持一致。这也进一步说明,通过该模型实现对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预测是行之有效的。即通过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文化在学校英语考试中的覆盖程度、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水平、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大学生中国文化水平这五个因素的数值,能切实地实现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快速预测。

图1 检验样本实际值与预测值曲线

四、结语

经过一年的试点,课题组运用数理统计法,全面探究了各因素对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影响,并建立了通过各影响因素来预测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中国文化渗透本身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而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影响因素从传统意义上难以量化,采用分类变量法可量化各因素的不同程度,从而实现文化渗透过程的定量分析,使得分析中国文化渗透的过程更具精准性与科学性。

其次,影响中国文化渗透强度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五个,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国文化在学校英语考试中的覆盖程度、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覆盖程度、大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水平、大学生的中国文化水平。

最后,随着各因素数值的变化,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值随之变化。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可由一个五元线性方程表示,该方程能较精准、方便地预测各因素下对应的中国文化的渗透强度,即预见不同因素作用下的中国文化渗透程度。

要加强在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文化渗透强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以及中国文化渗透强度预测模型不仅对研究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模式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使得日后的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对评估与预测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强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为中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国际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强度英语教学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基于DEFORM-3D的300M超高强度钢切削性能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