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农民主体性发挥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

2019-07-05何小虎冯金美张文强

山西农经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农民

何小虎 冯金美 张文强

摘 要:以民族地区农民主体地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坚持农民主体性的必要性,阐述了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困境及建议,以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民;乡村振兴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8-000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在各种场合都非常强调农民的主体性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农民的主体性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理论上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探索;另一方面是由于现有体制及政策没有给予清晰的划分。

1  农民主体地位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主体主要是指具有识别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人;客体主要是指从事生产和认知活动的对象。在生产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主体更好地对客体进行改造,从而使主体自身也能够得到相应成长。实现乡村振兴是主客体之间相互良性互动的结果。对于广大民族地区的农民而言,在民族地区农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农民参与其中,农民也在不断改善自身,从而使自己从传统的农民变成全新的职业农民。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农民是振兴民族地区乡镇的重要力量,需要进一步发挥农民的振兴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农民自身的地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使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创新精神。

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之中,需要进一步夯实农民的主体地位,主要包含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农民是主体,农民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其次,农民是实现主体,是不断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再次,农民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承担者。

2  农民主体性的实现困境

第一,当前的制度体制创新力度不够。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体制机制的创新非常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采用的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农村大量使用。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农民主体地位,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由于形势不断变化,还需要加大机制体制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便使全体农民可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1]。

第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不够。为了可以更好地确保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更好地体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非常重要。但是,当前民族地区职业农民培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培育经费落实不到位。很多民族地区的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在农村经费方面一直捉襟见肘,政府很难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对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其次,农村地区的思想相对保守,对于新兴的种植方式较为抵触。在很多民族地区,由于交通并不方便,思想和交流信息都非常闭塞,这就使得当地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单一,没有与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融合,对于全新知识和信息了解并不多。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他们宁愿用原始的方式进行生产,也不愿意使用全新的技术,这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

第三,政府的政策支撑不到位。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同时也突出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些政策很多都只是提出一个方向,对于具体如何落实却没有详细阐述,这就使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这也必然会影响到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最终可能会影响乡村振兴的计划顺利完成,需要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计划的落实,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2]。

3  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地位的建议

我国需要不断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扶持农民,促使农民富裕,这样才能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具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3.1  创新制度体制机制

在民族地区农村振兴的过程之中,民族地区农民始终处于中间地位,而为了可以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农民的主体作用,需要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40年中,我国一直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村事业不断发展,但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以便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农民富裕。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村农民的收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农民没有其他谋生手段,只能依靠种地来维持生计,获得微薄的收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农业生产常常会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风调雨顺时粮食会增收,而到了灾荒之年时粮食会减产。与此同时,农民在种地时需要购买种子、化肥等一系列生产资料,如果粮食价格过低,可能导致农民收入微乎其微,甚至连养家糊口都存在问题。对于很多民族地区农民而言,他们经常选择到城市务工来贴补家用,这就使得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大片荒芜土地,造成了粮食危机。针对这种状况,需要不断创新机制,将民族地区政府和农民紧紧联合在一起,同时积极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充分调动民族地区农民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民族地区农民创造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根据民族地区農村的实际状况来确定农民主体地位,这也是体制创新的重点所在。

首先,需要加强吸引投资,吸引社会资金从事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其次,需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政府制定帮扶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再次,全社会共同参与到体制机制创新中,使全社会关注农村振兴事业,用全社会力量来推动农村发展。

最后,需要加强城乡间的融合,使农民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城乡平等。

3.2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需要加强农民的培育,尤其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使得农民爱农业、懂农业,善于经营,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农业成为人们喜爱的产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来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

首先,需要使民族地区农民爱上农业生产,让民族地区农民认为农业是自己的事业,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夠过上幸福生活。

其次,民族地区农民需要懂农业,并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生产技术能力,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

再次,民族地区农民需要加强农业经营,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最后,必须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素质,实现民族地区农村振兴,通过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来使农民的素质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新型农民也应当主动学习各种有关的生产技术,了解各种经营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农村振兴的主动性,积极融入到农村振兴的发展事业中来。为了可以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使他们热爱农业,懂得农业管理。新型职业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在培育民族地区农民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培训可以更好地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民族地区政府部门同样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够显著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民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3.3  国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原则,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农村的振兴要落实党的政策,切实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加强党对农村事业的发展领导。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使农业可以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可以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幅员广阔,类型复杂,因此在振兴民族地区农村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因地制宜,遵循民族地区乡村本身特点。新型农业也是不断推动乡村振兴重要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可以根据民族地区实际状况发展旅游农业或者特色农业等。例如,在地势平坦的农村,可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通过较少的劳动力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在地势险峻的民族地区,农民应当开发具有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除此之外,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情况,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开发旅游农业,以便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

4  结束语

为了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实现广大农民增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使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之中。在这一过程之中,国家应当加大扶持政策的制定,同时也应当不断创新体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才能帮助农民发挥主体性地位,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与对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2):181.

[2]王尚君.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1):10-12.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