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木耳“高原云耳1号”选育报告*

2019-07-04孙达锋陈晓艳孙跃明王英会田果廷

中国食用菌 2019年6期
关键词:单片石林黑木耳

姚 远,王 晖,孙达锋,陈晓艳,孙跃明,罗 瑞,王英会,田果廷**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2.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2200;3.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3)

黑木耳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蘑菇目(Agaricales)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1]。木耳属中国记录了15 个物种[2-4],大多数生长在阔叶树活立木、腐木、倒木以及蒿属灌木上[5],极少数种类生长在针叶树上[6]。木耳属是真菌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具有多种药用和食用价值[7-8]。近年来许多学者发现,黑木耳多糖具有降低血糖、免疫调节、抗氧化及抗血栓形成等作用[9-13]。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黑木耳具有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理活性[14-16],可用于防治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还能化解结石,预防宫颈癌、直肠癌及其他消化系统癌症[17-19],黑木耳美食医疗保健功效来源于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活性多糖、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磷脂、多酚等[20-22],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风味物质[23-24]。

黑木耳属于我国栽培最早或者说是世界栽培最早的食用菌之一,为我国传统的食用菌产品[25]。目前黑木耳是我国第二大食用菌栽培品种,2016年黑木耳鲜耳产量679.54万吨,占全国全年食用菌总产量的18.9%[26],2017年黑木耳总产量则为638.84万吨,预计2020年达到700万吨[27]。黑木耳生产成为我国食用菌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1 选育背景

云南省是我国黑木耳的主产地区,享誉中外的“云耳”,一直是云南出产的木耳的统称。云南盛产的黑木耳,享有“云耳”的美称与品牌,“云耳”以品质优良著称,声誉很高,是云南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也是国内外极为畅销的重要保健食品[28-29]。木耳在云南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全省,是野生木耳种类分布最广最多的地区,也是野生木耳产量质量最好的地区[30]。受自然条件影响,野生黑木耳产量和质量没有保障,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云南黑木耳生产规模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生产用菌种全部来源于东北以及江浙闽一带的栽培品种,无法适应和满足云南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云南香格里拉市的金江木耳、保山的金丝木耳、西双版纳的小木耳都是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云耳珍贵品种。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销售价格都能达到每千克近千元[31-33]。人工驯化野生食用菌是自然选育食用菌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是目前食用菌育种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有效方法[34],高原云耳新品种的驯化育种就是要利用好这些云南特有的珍贵木耳品种资源,通过选育高原云耳新品种,实现黑木耳在云南的产业化开发。

随着全国各地黑木耳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栽培方式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栽培方式逐渐由大口、大朵出耳转向小口、单片出耳。小口出耳方式促进了子实体形成单片,能够极大提高黑木耳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但是,特定的黑木耳品种是小口出耳形成单片的先决条件,目前生产中使用的黑木耳菌种性状不适应小口出耳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小口出耳不形成单片或单片率低(低于50%),子实体筋脉多、形态差,平均产量低于大口出耳。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针对云南高海拔地区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环境湿度低、干湿季节交替明显的自然气候条件,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黑木耳栽培品种并不适应云南高原地区生产条件,存在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效益低的问题,有必要选育和提供一些适宜于云南省高海拔地区小口单片栽培的黑木耳新品种。

2 亲本来源与育种经过

2013年采自云南省香格里拉市金江镇高原地区的野生黑木耳菌株,该地区平均海拔1 950 m以上,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方法获得菌种。常规育种选育流程参照国家标准(GB/T 21125—2007 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执行。

图1 黑木耳常规育种流程Fig.1 Conventional breeding porcess for Auricularia auricular

2013年~2014年对参试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根据参试菌株菌丝体长势长速、抗杂菌能力等指标,结合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DNA(1SSR)指纹图谱比对分析,完成品种的室内鉴定;通过栽培驯化出耳,优选子实体多代分离纯化进行自然系统选育,并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该菌株,命名为“高原云耳1号”。2015年~2016年在云南省石林县的台创园、西街口云叶合作社、圭山镇蝴蝶村、和摩村和叶合作社以及长湖镇蓑衣山村等黑木耳产区地进行区域试验栽培,按照子实体大小、形态、颜色、质地、厚度和耳脉等主要性状,以产量、质量、品质(商品性状)、成熟期、抗性和适应性等为主要指标进行筛选。2017年~2018年,在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云南省石林县的台创园、西街口云叶合作社、圭山镇蝴蝶村、和摩村和叶合作社以及长湖镇蓑衣山村、石林茸晟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黑木耳产区地进行生产试验,栽培规模累计超过400万袋。以东北地区单片黑木耳的典型代表品种,也是目前云南黑木耳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同样来源于野生黑木耳驯化育成的“黑29”(黑耳2号)(认定编号:国品认菌 2007018)作为对照品种[35],“高原云耳1号”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品种“黑29”。

3 选育结果

“高原云耳1号”经人工栽培驯化,并与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生产中常用的黑木耳菌种进行品种比较,确定“高原云耳1号”与现有品种的区别性及特有的优良性状;且在不同地区进行区域栽培试验,确定“高原云耳1号”对云南省高海拔气候的适应性及性状的稳定性。“高原云耳1号”为早熟品种,接种后到子实体发生的时间早,开口后到形成耳芽的时间为7 d~10 d;小孔出耳单片率85%以上,平均产量为50 g/袋~65 g/袋;性状稳定,抗性强,品质优于对照品种,具有较好的商品性,耳型、色泽、品质比较符合市场需求。适宜在与石林县海拔高度自然条件相类似的地区推广栽培。

3.1 小区试验

2013年~2014年在云南省石林县黑木耳中试基地进行品种比较出耳试验。以国家认定品种“黑29”(黑耳2号)(认定编号:国品认菌 2007018)为对照品种,采用钉子眼小口出耳,每袋开口数量150~180个。全光地摆方式出耳,分3个小区,每个小区摆放400袋,总计1 200袋,面积66 m2。经过品种比较,“高原云耳1号”在试验品种中在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总产量较对照品种“黑29”平均提高16%以上,见表1。

表1 “高原云耳1号”小区试验结果Tab.1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Gaoyuanyuner 1

表2 历年区域试验产量结果表Tab.2 Yield results of regional tests over the years

表3 历年生产试验产量结果表Tab.3 Yield results of production tests over the years

3.2 区域试验

2015年~2016年在云南省石林县的台创园、西街口云叶合作社、圭山镇蝴蝶村、和摩村和叶合作社以及长湖镇蓑衣山村等黑木耳产区地进行区域试验。以木屑为主要栽培原料,采用当地生产配方及栽培管理方式,其中“高原云耳1号”每个试验点栽培10万个菌袋,对照品种“黑29” 每个试验点栽培2万个菌袋。试验结果见表2。

3.3 生产试验

2017年~2018年在云南省石林县的台创园、西街口云叶合作社、圭山镇蝴蝶村、和摩村和叶合作社以及长湖镇蓑衣山村等黑木耳产区地进行生产试验。以木屑为主要栽培原料,采用当地生产配方及栽培管理方式,其中高原云耳1号每个生产点栽培20万个菌袋,对照品种“黑29” 每个生产点栽培2万个菌袋。试验结果见表3。

经过多年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高原云耳1号”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强,大面积栽培性状及产量稳定,适合云南省石林县及其与之相类似的高海拔地区栽培生产,适宜于春秋二季摆地全光栽培或者春秋及冬季利用大棚设施吊袋栽培。

4 品种特征

“高原云耳1号”2019年1月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的鉴定评价。“高原云耳1号”为早熟品种,接种后到子实体发生的时间早,开口后到形成耳芽的时间为7 d~10 d,出耳期较“黑29”提前7 d~13 d。菌落无色素,子实体为单片单生,无根,耳片大小适中,多呈碗状或贝壳状,耳片数量中等,耳片边缘圆整,出芽整齐,子实体厚、质地软,干耳背面灰色,腹面黑色、有光泽,正反面颜色差别大,耳脉不明显。

“高原云耳1号”小孔出耳单片率85%以上,平均产量为50 g /袋~65 g /袋;性状稳定,抗性强,品质优于对照品种,具有较好的商品性,耳型、色泽、品质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产量比对照品种“黑29”增产15%以上。抗杂菌能力较强,不易烂耳,无虫害发生。属于广温广适性黑木耳品种,具有抗高温,耐低温性能,在云南省石林县等高海拔地区通过设施栽培,可周年栽培生产。适宜在与石林县海拔高度自然条件相类似的地区推广栽培。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配方

配方1:木屑79%、麦麸20%、石膏1%;配方2:木屑84%、麦麸(米糠)13%、豆粉2%、石膏0.5%、白灰0.5%;配方3:桑枝粉43.5%、玉米芯40%、麦麸(米糠)13%、豆饼粉2%、石膏粉1%、石灰粉0.5%。

5.2 地区和接种期

适于与云南省石林县海拔高度1 500 m~2 200 m相类似的高海拔地区栽培,栽培袋接种时间为10月下旬~3月上旬,割口出耳时间12月下旬~4月下旬。通过农业设施进行,则可以实现“高原云耳1号”的周年栽培生产。

5.3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一般情况下,在菌丝萌发期,室温控制在26℃~28℃,生长期室温控制在22℃~25℃,发菌培养后期室温控制在18℃~20℃。

随着发菌培养时间的加长,菌丝量的增加,逐渐增加通风量。培养前期少通风或不通风,培养后期多通风。空气相对湿度60%左右。前期避光培养,后熟期给予适当散射光。

6 后熟条件

当菌丝体长满菌袋,在18℃~20℃条件下再培养10 d~15 d,即可进行割口催芽管理。

7 催蕾方法和条件

一般采用集中催耳。温度控制在25℃以下,昼夜有温差,最适温度在20℃~25℃。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通风良好,有散射光。

8 出菇期管理

最适出耳温度20℃~25℃,有温差。空气相对湿度85%~95%,干湿交替。通风量充足。自然光照。挂袋后第1天不浇水,第2天开始给水,每天10:00前,15:30以后浇水,中午气温高时不浇水。当遇长速缓慢或不易开片时,可停水2 d ~3 d,再继续浇水。

9 采收

当耳片充分舒展、根收缩、色泽转淡、肉质肥软、有的腹面已产生孢子时,说明耳片接近成熟,应及时采收。一般提倡7成~8成熟时及时采收。采收前停水1 d,清晨或上午采收为佳,将耳片连根摘下。

10 晾晒

采摘后的木耳置于纱网上,靠日光自然晾晒,待干至成型前不要翻动;1 d~2 d干透即可装袋贮藏。

猜你喜欢

单片石林黑木耳
会“变身”的黑木耳
『「拼图单片」与「宏大图景」』阅卷实录
松桃红石林
黄河石林
基于16位单片机MC9S12DG128B智能车系统的设计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一种具有0.5dB噪声系数的450~470MHz单片集成LNA
黑木耳多糖对大豆蛋白乳化性的影响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