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19-07-01赵海成杜春影魏媛媛陈立强王文玉芦佳浩李红宇吕艳东郑桂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年3期
关键词:枝梗精米食味

赵海成,杜春影,魏媛媛,陈立强,赫 臣,王文玉,芦佳浩,李红宇*,吕艳东,郑桂萍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寒地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 163319;2.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农业局,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水稻是全世界1/2以上人口的主要粮食,世界上有90%以上的水稻在亚洲生产并消费[1],氮素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合理施氮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2-3]。发展和优化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高效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氮素作为调控水稻生长发育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对水稻群体结构、产量、品质、稻田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能增加水稻产量,而且能同步改善稻米品质[5-7]。关于氮肥与产量关系的研究颇多[8]。施氮量相同条件下,调整基蘖穗肥比例,可协调水稻群体质量,进而促进水稻增产,达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标[9-10]。凌启鸿等[11]、张洪程等[12]提出了精确定量施氮技术,应用该技术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与传统表层施肥方法相比,侧深施氮不仅能减少氮素的损失,而且会在根系周围形成浓度较高的肥区,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根区施肥的要求[13],利于刺激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增加作物产量。早期试验已经证实氮肥深施能有效提高氮效率,增加水稻产量[14]。高产优质同步提高已成为我国稻米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稻米品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5-16]。施氮量过高,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蒸煮食味品质下降[17]。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最主要因素。氮肥施用量增加,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18]。前人研究认为[19-20]表施肥料流失多,吸收少,蛋白质含量低,品质好,但降低水稻产量,全层施肥产量与品质介于全层深施和表层施肥之间,效果不理想。因此,全层施肥、表层施肥不是水稻生产的最佳施肥方式,关于研究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报道较少。

2017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66.67万hm2,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中施肥量偏高,偏施氮肥,且惯于表施,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再施返青肥、分蘖肥等[21],导致植株早衰,严重影响群体质量。因此,寒地水稻适宜的施肥方式、氮肥运筹及互作效应分析还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点状施肥方式,将传统肥料分配方式中的基肥和分蘖肥合并,点状施肥与插秧过程同步进行,压缩肥料在土壤中的分布空间,增加局部肥料浓度,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淋溶、挥发和排水损失,并且比较了点状施肥、全层施肥和侧深施肥的产量品质差异及其与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以期为寒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18年在大庆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内盆栽场进行,该区属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年日照时数2 726 h,无霜期143 d,年平均气温4.2℃,夏季平均气温23.3℃,农作物生长发育期气温日差达10℃以上,年降水量427.5 mm,年蒸发量1 635 mm。供试土壤为白浆土,土壤基础理化性状见表1。

表1 土壤基础理化性状

供试水稻品种为垦粳8,主茎13片叶,株高94.3 cm,穗长17.9 cm,粒重23.8 g/1 000粒,生育期142 d,需≥10℃活动积温2 650℃。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常规施氮条件下,采用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施肥方式3水平(A1全层施肥,A2侧深施肥,A3点状施肥)和氮肥运筹2水平(B1基蘖同施,B2基蘖分施),共6个处理。采用盒栽试验,完全随机排列,每盒 78 kg土壤。盒栽规格:长×宽×高为 80 cm×60 cm×28 cm,面积 0.48 m2,各处理4次重复,模拟大田生产管理和栽培。每个盒子移栽2行,每行8穴,共计16穴,每穴4苗,插秧规格为行距30 cm×穴距10 cm。4 月12日浸种,4 月20日播种,5月 22 日移栽,9月25日收获。供试肥料包括普通尿素(N 46%)、重过 磷 酸钙(P2O543%) 和硫 酸钾(K2O 50%)。N∶P2O5∶K2O=2∶1∶1,磷肥一次性作基肥施用,氮肥分配比例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4∶3∶1∶2,钾肥按照基肥∶保花肥=6∶4。分蘖肥于移栽后7 d(四叶伸长期),促花肥、保花肥分别于幼穗分化期(倒四叶)和抽穗前(倒二叶)后半叶施用,具体施肥量及施用时期见表2。

表2 施肥量及施肥时期 (g/盒)

全层施肥将基肥混拌在整个耕层中,分蘖肥在水稻返青后表施;侧深施肥是精准插秧的同时,距秧苗侧3 cm、深5 cm处开两条肥带进行施入;点状施肥与插秧作业过程同步进行,根据施肥深度将5 mL注射器一端截断,留下一个直径1.3 cm,长度5 cm(施肥深度)的圆柱体,按照每盆16穴的标准将预先制作好的肥丸施于指定的位置,施肥的位置于苗带一侧,沿水平面垂直苗带方向3 cm,深度距泥面5 cm,用注射器将肥丸轻轻压入土层内,肥料分布与土壤中边长直径约1.4 cm球体空间,点状施肥作业方向平行于苗带延伸方向。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成熟期,每处理连续调查32穴的穗数,按平均穗数取8穴,分4组,每组2穴,考察产量构成因素及穗部性状。考种项目包括: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穗重、穗长、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的实粒数、空瘪粒数及实粒重。将各处理水稻植株收获后自然晾干(不暴晒)至恒重后,将茎叶及籽粒分开后称重,计算收获指数。

1.3.2 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片SPAD值测定

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取样,每个处理取样16穴,分4组,每组4穴,即4次重复,带回实验室,分别测定上部三片叶、余叶、穗、茎鞘、根各部分干重,105℃杀青30 min,80℃烘干至恒重;用直尺量取其中1组上三叶的最长和最宽处,长宽的乘积再称以系数0.75为叶片的叶面积,计算高效叶面积,采用干重法求出每组的总叶面积。

用叶绿素仪SPAD-502,自秧苗返青后,每个处理选定有代表性的12穴作为调查对象,每隔3 d用常规方法测定功能叶片中部的SPAD值,注意测定时避开叶脉和有损伤的叶片。

1.3.3 稻米品质测定

水稻收获后脱粒,摊晒后储存3个月,待理化性质稳定后,每个处理称取4份,每份200 g稻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 17891-2017)测定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采用米饭食味计(STA1A)自动测定米饭的香气、光泽、完整性、味道、口感的评分和综合评分值。

1.4 计算公式及数据处理

(1)收获指数=籽粒干重/地上部干重;(2)糙米率(%)=糙米重/稻谷重×100;(3)精米率(%)=精米重/稻谷重×100;(4)整精米率(%)=精米率×(100-碎米率)×100,其中碎米率是外观品质判别仪ES-1000测定的数据。

试验数据均采用Excel 2003 和 DPS 12.05 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用 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 =0.05),标准误表示误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表3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穗数、粒重、产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F=2.98**、F=3.46*、F=2.90*)。施肥方式下产量呈现A3>A2>A1的趋势,其中A3产量为468.01 g/盒,显著高于A1(432.79 g/盒),增产8.14%,A2与A1和A3差异不显著。A3和A2穗数差异不显著,二者显著高于A1,增幅均为5.44%;穗粒数和结实率在施肥方式下差异不显著;A3粒重显著高于A1,增幅为5.10%,与A2差异不显著;氮肥运筹下穗数、产量差异极显著(F=13.84**、F=10.60**)。氮肥运筹下产量呈现B1>B2的趋势,其中B1产量为474.83 g/盒,显著高于B2(433.42 g/盒),增产9.56%,B1穗数显著高于B2,增幅为7.82%;穗粒数、结实率及粒重在氮肥运筹下差异不显著。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分析差异显著(F=4.79*)。A1和A3施肥方式下,B1和B2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A2施肥方式下,B1显著高于B2,增产22.42%,侧深施肥、基蘖同施产量最高(图 1)。

表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图1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分析

2.2 穗部性状的比较

表4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穗重、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二次枝梗性状差异均不显著(F值 分 别 为0.04、1.87、2.88、0.88、1.07、0.16、1.76、0.86、1.06、0.42、1.55)。与 A1 相比,以A2、A3穗重、穗长、一次枝梗的枝梗数、结实率、粒重略高,着粒密度、二次枝梗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一、二次枝梗的粒重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与二次枝梗相比,一次枝梗的粒数、结实率、粒重略高,差异不显著;氮肥运筹下穗重、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二次枝梗性状差异均不显著(F值分别为3.06、0.87、0.85、2.00、0.70、1.54、0.31、0.52、0.48、1.39、0.06);与 B2相比,B1穗重、穗长、着粒密度,一次枝梗的枝梗数、粒数、粒重略高,结实率以B2最高,为97.45%;B1二次枝梗的枝梗数、粒数略高,结实率、粒重以B1最低,分别为95.97%、20.04 g,差异不显著。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穗重效应分析差异显著(F=3.69*)。A1和A3施肥方式下,B1和B2水平间穗重差异不显著,A2施肥方式下,B1穗重显著高于B2,增幅为1.41%(图 2)。

表4 穗部性状的比较

图2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穗重效应分析

2.3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表5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F=82.07**、F=9.40**、F=3.65*)。A2 和 A3 分蘖期、齐穗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高于A1,增幅分别为40.13%~40.75%、10.31%~13.22%,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在施肥方式下差异不显著,以A3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最大,分别为117.11 g、50.18%,A3与A1和A2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差异均不显著,A3和A2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A1,增幅为4.05%~6.39%;氮肥运筹下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F=16.80**、F=16.90**、F=18.70**、F=5.25*)。氮肥运筹下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B1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10.13%、10.52%、8.51%,B1和B2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收获指数B1显著高于B2,增幅为4.10%。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分蘖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极显著(F=13.49**)。分蘖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A1施肥方式下,B1显著高于B2,增幅为36.58%;A2施肥方式下,B1和B2水平间无显著差异;A3施肥方式下,B1显著高于B2,增幅为9.52%(图 3)。

表5 干物质积累量的比较

图3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分蘖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效应分析

2.4 叶面积的比较

表6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叶面积差异极显著(F=32.19**,F=7.60**、F=11.74**,F=7.03**、F=9.37**)。A3和 A2分 蘖 期叶面积显著高于A1,增幅为15.85%~31.07%,三者差异显著,A3和A2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显著高于A1,增幅分别为7.87%~13.21%、8.09%~13.47%,A2和A3差异不显著,A2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显著高于A3和A1,增幅分别为6.39%~7.46%、4.70%~5.47%,A1和A3差异不显著;氮肥运筹下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差异显著或极 显 著(F=5.98*、F=9.27**、F=8.19*、F=21.37**)。B1和B2分蘖期叶面积差异不显著,B1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6.57%~6.71%,B2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显著高于B1,增幅分别为5.03%~5.20%。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分蘖期叶面积效应分析差异极显著(F=7.86**)。A1施肥方式下,B1显著高于B2,增幅为21.10%;A2和A3施肥方式下,B1和B2无显著差异(图4)。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效应分析差异显著或极显著(F=3.72*、F=6.55**)。A1和A3施肥方式下,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B1和B2水平间差异不显著;A2施肥方式下,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B2显著高于B1,增幅均为10.84%(图5)。

表6 叶面积的比较 (cm2/穴)

图4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分蘖期叶面积的效应分析

图5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效应分析

2.5 叶片SPAD值的比较

表7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分蘖始期、最高分蘖期、齐穗期叶片SPAD值差异极显著(F=10.90**、F=10.47**、F=15.04**)。A3 和 A2分蘖始期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A1,增幅为3.88%~7.80%,A2和A3最高分蘖期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A1,增幅为3.54%~4.35%,且A2和A3差异不显著,穗分化始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在施肥方式下差异不显著,A1齐穗期叶片SPAD值显著高于A2和A3;氮肥运筹下最高分蘖期叶片SPAD值差异极显著(F=18.13**)。氮肥运筹下分蘖始期、穗分化始期、齐穗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差异不显著,最高分蘖期叶片SPAD值B1显著高于B2,增幅为3.49%。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灌浆期SPAD值效应分析差异极显著(F=7.57**)。A1和A2施肥方式下,B1和B2水平间差异不显著;A3施肥方式下,B1极显著高于B2,增幅为8.06%(图6)。

表7 叶片SPAD值的比较

图6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灌浆期SPAD值效应分析

2.6 稻米品质的比较

2.6.1 加工品质的比较

表8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精米率差异显著(F=4.28*)。施肥方式以A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最佳,分别为84.11%、76.90%、66.69%,糙米率、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精米率呈现A1>A2>A3的趋势,且A1和A3精米率差异显著,氮肥运筹下精米率差异显著(F=5.13*)。氮肥运筹下B1和B2糙米率、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精米率B2显著高于B1,增幅为0.21%。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精米率效应分析差异极显著(F=8.55**)。A1、A2施肥方式下,B2显著高于B1,增幅为0.46%~0.48%;A3施肥方式下,B1和B2精米率差异不显著(图7)。

表8 加工品质的比较 (%)

图7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精米率效应分析

2.6.2 外观品质的比较

表9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垩白粒率、垩白度差异不显著(F=1.17、F=2.36)。施肥方式以A1垩白粒率、垩白度最佳,分别为0.28%、0.10%;氮肥运筹下垩白粒率、垩白度差异不显著(F=0.38、F=0.83)。以B2 垩白粒率、垩白度最佳,分别为0.34%、0.17%。

表9 外观品质的比较 (%)

2.6.3 营养食味品质的比较

表10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极显著(F=7.48**、F=8.06**)。A1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A2和A3,增幅为2.03%~3.86%,且后二者差异不显著,A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A2,增幅为0.50%,A1和A3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氮肥运筹下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F=4.03、F=0.25)。B1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最佳,分别为7.33%、15.89%。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极显著(F=7.48**、F=9.68**)。A1和A3施肥方式下,B1和B2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A2施肥方式下,B2显著高于B1,增幅为5.57%。A1施肥方式下,直链淀粉含量B1显著高于B2,增幅为1.76%;A2施肥方式下,B1和B2差异不显著,A3施肥方式下,B2显著高于B1,增幅为2.73%(图8)。

表10 营养品质的比较 (%)

图8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效应分析

表11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香气、光泽、完整性、味道、口感及食味值差异均不显著(F分别为 0.16、1.12、0.46、0.47、2.02、2.25)。光泽、口感、食味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增幅不明显,施肥方式以A3香气、光泽、味道、口感、食味值最佳;氮肥运筹下香气、光泽、完整性、味道、口感及食味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F分别为11.86**、15.10**、7.44*、16.27**、13.05**、16.20**)。 氮 肥运筹下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及食味值B1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0.81%、3.46%、1.61%、3.21%、1.65%,完整性B2显著高于B1。

表11 食味品质的比较

3 讨论

水稻产量由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粒重共同决定,并且很大程度取决于库容量(总颖花数、粒重)[22]。南方双季稻区氮肥运筹方式主要是重施基、蘖肥,少施或不施穗粒肥,原因是双季籼稻生育期短、株型小,提高有效穗数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23],而粳稻生育期及需肥特性有所差异。提高水稻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可促进粒重的增加,最终提高产量[24]。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层施肥相比,点状施肥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增产为8.13%,其增产的原因是穗数、粒重的增加,侧深施肥与全层、点状施肥差异不显著;穗部性状以侧深、点状施肥一次枝梗的枝梗数、结实率、粒重略高。侧深施肥、点状施肥在生育期间能均衡供应氮素营养,进而增加一、二次枝梗的结实率、粒重。氮肥运筹下基蘖同施产量极显著高于基蘖分施,增产为9.56%,其增产原因是穗数的增加。可能局部肥料浓度增加,氮素供应及时促进了水稻快速返青,利于分蘖早生快发,进而增加有效穗数。这与许轲等[25]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稳定每穗粒数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进而提高粳稻产量。据前人研究报道[26-27],开花前形成较大的高光效叶面积以及开花后叶绿素含量降低缓慢且保持较高水平,有助于增加灌浆结实期光合产物的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提高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延长叶片光合生理期,提高光合速率,从而增加干物质的产生与积累,使生物量显著增加[28]。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层施肥相比,侧深施肥和点状施肥能极显著增加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的叶面积,进而使分蘖始期、最高分蘖期叶片SPAD值较高,侧深施肥、点状施肥下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其中以侧深施肥高光效叶面积较大,进而干物质积累增加明显,这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29]。可能由于侧深施肥、点状施肥氮素流失少,中后期肥效持续时间长,根系吸收多,进而改善稻株生育后期的营养状况和生理特性,增强了此生育阶段光合产物的同化能力,促进穗部干物质积累,从而利于籽粒灌浆成熟。因此,关于光合特性及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稻米品质除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外,还受气候、营养、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在栽培措施中,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30]。有研究[31]认为氮肥会对加工品质造成负效应,但也有研究认为[32]氮肥运筹会改善加工品质。潘圣刚等[33]研究表明,在相同氮素水平下,增加穗粒肥施用比例条件下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降低。刘代银等[34]研究认为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蛋白质含量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陈莹莹[35]研究表明,食味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提高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有负效应,说明对于相似品种,蛋白质含量较低的稻米其食味品质更佳。施标等[36]认为,直链淀粉含量<20%的稻米为优质稻米。本研究结果表明,施肥方式下糙米率、整精米率差异不显著。与全层施肥相比,点状施肥下精米率显著降低,氮肥运筹下精米率基蘖同施显著低于基蘖分施,加工品质降低可能与蛋白质含量降低有关,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稻米硬度降低,减弱稻米抗碾磨破坏的能力。关于氮肥运筹对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报道存在不同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层施肥相比,侧深施肥和点状施肥改善营养品质,同时外观品质变劣。施肥方式下蛋白质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全层施肥极显著高于侧深施肥、点状施肥,增幅为2.03%~3.86%;直链淀粉含量侧深施肥极显著低于全层施肥;氮肥运筹下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基蘖同施最佳。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极显著,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蛋白质含量最低,为7.17%。基蘖同施优于基蘖分施,分析认为基蘖同施肥料在土壤中浓度较高,有利于返青后直接吸收,促进早分蘖,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提高穗数和干物质量,从而提升产量、改善品质。姜元华等[37]研究认为,氮肥对粳型软米食味品质及质构特征存在显著影响,食味相关指标对氮肥的敏感程度为口感>光泽>食味值>味道>香气>完整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点状施肥下香气、光泽、完整性、味道、口感及食味值略高,氮肥运筹下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及食味值基蘖同施极显著高于基蘖分施,增幅分别为0.81%、3.46%、1.61%、3.21%、1.65%,完整性基蘖分施显著高于基蘖同施。全层施肥因挥发、排水流失较多,产量、品质达不到理想的预期目标,同时存在着肥料利用率低和增加田间作业环节等不利因素,因此,高产优质栽培中不是最佳的施肥方法。常规施氮条件下,侧深施肥和点状施肥因其氮素流失少、利用率高,有利于中后期水稻对肥料养分的吸收,有适宜的高效叶面积,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提高产量,降低蛋白质含量,稻米食味品质佳。但如果氮肥用量进一步减少,是否会对产量及品质有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试验。

4 结论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与全层施肥相比,点状施肥和侧深施肥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高效叶面积的增加;点状施肥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增产为8.13%,降低蛋白质含量,改善食味品质;氮肥运筹下基蘖同施能够极显著提高产量,改善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及食味值;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蛋白质含量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最低。产量的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产量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最高,较侧深基蘖分施增产22.42%。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下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的效应分析,常规施氮条件下,点状施肥和侧深施肥产量均优于全层施肥,氮肥运筹下基蘖同施优于基蘖分施,其中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可获得相对优质的最高产量。

猜你喜欢

枝梗精米食味
盐逆境对耐盐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碾米加工技术对长粒型优质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QTL-Seq定位粳稻整精米率QTL
播期对机插杂交籼稻不同茎蘖部位稻穗枝梗数和颖花数的影响
粳稻盐粳188 航天诱变后代穗部性状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碾磨品质对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