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文学的另一向度

2019-06-24刘蔚庄向阳

新闻传播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学性新闻语言

刘蔚 庄向阳

【摘要】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类获奖作品,作为西方特稿中的精品,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一书正是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其文学性展开了系统研究。该书认为,特稿的文学性主要由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构成;特稿语言的首要特点是低主观度语言,由于很好地运用了此类语言,获奖特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关键词】新闻;特稿;文学性;语言

如果不是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李薇应该会成为记者;如果做记者的话,她应该属于有新闻理想且表现出色的那一类——这不仅是我,相信也是众多熟悉李薇的人的共同看法。在大学里,李薇任教于新闻传播学院;攻读文学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聚焦于特稿文体。新闻,在李薇的生命世界里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可以说,由其博士论文修订出版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一书既是李薇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的凝聚,也是她新闻理想的投射。

一、特稿:虽尚未至,心向往之

在中国报业史上,特稿兴起于1995年之后,主要由都市报所倡导,大概指的是“固定篇幅,固定版面,长度在4000字以上,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或追求独特的表达风格,以达到最大的可读性的报道”。”[1]现在看来,都市报当初所谓的特稿,代表着中国新闻从业者对特稿形式的粗浅理解,是对西方特稿文体的借用与尝试,也代表了一种向往与致敬。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辟设“冰点特稿”版:随后,《南方周末》的一些记者也以特稿为写作追求,这两张報纸的特稿作品代表了中国特稿那一时期的高度。即使如此,中国记者们所说的“特稿”与西方新闻业所说的“特稿”仍然相去甚远。

而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类获奖作品,则是西方特稿的精品。李薇这本《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选取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特稿为研究对象,摘取的是特稿宝塔塔尖上的明珠,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本书对于中国新闻界,尤其是文字报道的采写者,对于那些虽未抵达、心向往之的实践者而言,具有着显见的启发意义。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快手、抖音等视频APP的流行,短视频也被视为未来传播的方向。但果真如此吗?不论科技如何发展,思想都不会失去引导者的位置,能够沉淀思想的文字报道因而自有价值;而以影像、声音为内容的短视频,因直接诉诸感官而具有良好的吸引力,以及宽阔的市场,但若要全部替代文字报道,却是不可想象的。包括特稿在内的精彩文字报道仍然稀缺.我们有理由对文字报道怀有信心。

二、文学性:理解特稿的密钥

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的价值何在?在李薇看来,要认识特稿,不能不关注特稿的文学性,文学性正是特稿区别于其他新闻报道的核心特征。普利策新闻奖下设17个奖项,除摄影奖以外,还有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突发报道奖(Breaking News Reporting)、调查性报道奖(Investigative Reporting)、解释性报道奖(Explanato-ry Reporting)等各新闻奖项,新闻性是上述奖项的典型属性,唯独特稿奖( Feature Writing)例外。获奖特稿需要具备些许的新闻性,同时需要具备突出的文学性。以获得普利策特稿奖作品为分析对象,阐释特稿的文学性内涵,归纳特稿的文学性特点,分析特稿文学性的叙事形式,揭示特稿的语言艺术,正是《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一书的重要贡献。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这是文学研究领域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但若依照此说,又当如何解释所有的非虚构写作?尤其是在最近一个半世纪里,把想象和虚构等同于文学根本属性的观点受到了局部挑战,挑战者便来自以特稿写作为代表的非虚构写作。李薇在全书首章就指出,特稿的文学性首先应排除“文学的虚构性”,而视“非虚构性为新闻文学性的立足之本”。[2]

无法也不必给新闻的文学性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在李薇看来,需要明确的是文学性究竟包括哪些。书中指出,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都是特稿文学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形象性可以“辅助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通过众多叙事技巧的使用,使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接近真相”:情感性可以“辅助新闻的接近性,尤其是拉近心理距离,有利于新闻价值观渗透在新闻文本中,在接受过程中深入人心”;审美性则可以“辅助时效性,使新闻文本的传播效果更持久”。[3]

在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三者中,其实也存在密切相扣的连环效应。正因为刻画了生动可感的形象,才能赋予作品强烈的情感性;只有点燃或浓烈或悠长的情感,才能真正地“具备人的维度”,传递“永恒的人性”,让读者沉浸在文字间。[4]李薇关于特稿文学性的分析无疑是深入而细致入微。

三、特稿语言,远离常规报道而近于文学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讨论特稿的文学性就不能不关注特稿的语言。这本书中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的首要语言特点归纳为低主观度语言,而低主观度语言又包括直陈式叙事话语、全感官形象化话语、以议代论的话语三种话语类型。李薇的概括和分析令我感觉新鲜,并深以为然。

且以直陈式叙事话语为例,书中又分为场景叙事和对话实录两种情形,而“场景建构能最大限度地完整还原事发现场”[5]特稿之所以比简短的消息报道更加感动人心,不仅因为特稿报道篇幅长,更在于特稿呈现新闻的方式,特稿记者总是精心选择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竭力传递事件精髓,触碰人心底最柔软处。第87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最后的敬礼》选取的是“阵亡士兵家访官”、美国海军少将贝克带领一个6人小分队,送牺牲士兵遗体回家的故事,有一个精心选择的特别故事。[6]飞机抵达目的地后,护送遗体的士兵率先下机,机长解释了原因,接下来记者写道:

乘客们都把脸贴在窗户上。外面,一列队伍走向飞机。靠着窗户的乘客往后靠了靠,让其他人也能看到外面。有一个人抱着孩子站起来看。

他们看到一辆灵车和一名戴着白手套的海军军官把手伸进了一辆豪华轿车,扶着一名怀孕的妇女走出来。

在停机坪上,凯瑟琳挽着贝克少将的手,试图让自己站稳了。她的眼睛锁定在货舱和铺着国旗的棺材上。

在飞机上,他们听不到尖叫声。

文字极为精简,但上述场景充满了相当丰富的信息。比如写凯瑟琳“试图让自己站稳了”,平静的叙述下,是凯瑟琳难以接受丈夫死亡这一事实的悲恸,身体摇摇晃晃。“在飞机上,他们听不到尖叫声。”为什么不写凯瑟琳如何尖叫,却写飞机上的旅客听不到尖叫呢?凯瑟琳的伤悲无人能够分担,这就是现实,表面上写机舱内外的人们分属两个声音世界,实质在写失去丈夫的凯瑟琳与其他人分属两个内心世界。

除了场景的描写,对话的呈现同样至关重要。仍以《最后的敬礼》为例,报道开头写的是凯瑟琳在两位友人的陪同下,来到机场守候:

一辆豪华轿车停在机场的停机坪上,凯瑟琳·卡西坐在里面,往外看了看空旷的夜空,她感觉到肚子里的孩子在踢她。

“他在动。”她说,“过来感觉一下,他在动。”

“我感觉到了!我感觉到了!”其中一个说。

对话很简短,但作为故事的开头已經够了,一个新生命的跳动伴随的是一个生命的陨落,充满了故事的张力。生离死别当然是上好的报道素材,但是如何讲好这样的故事,还要看语言的运用。翻读获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的作品,时时都能感到语言的力量,这是阅读常规新闻报道时所罕有的,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经常遇到,这正是特稿语言的力量。

总之,特稿作为新闻报道文体之一种,归根结底仍是新闻,要揭示特稿的文学性,的确是一个重要且不轻松的任务。李薇的《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一书不仅几近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而且探寻了文学的另一种可能,标明了文学的另一向度。对于中国的新闻从业者来说,李薇的研究具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庄向阳,特稿存在问题及品质提升[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3]李薇.普利策特稿写作奖作品的文学性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7页.

[4]同上,第42页.

[5]同上,第126页.

[6]吉姆·希勒.最后的敬礼[J].王卓芬译,晶报内刊《撇捺》,2006(3).

【作者简介】刘蔚,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现任职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庄向阳,传播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职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媒介话语,写作。

猜你喜欢

文学性新闻语言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