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波联合肌肉胶贴布对跟腱炎的康复效果

2019-06-24施玉敏俞琳田骏涛茅锦锦汤璐敏

系统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跟腱冲击波意义

施玉敏 ,俞琳 ,田骏涛 ,茅锦锦 ,汤璐敏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康复科,上海 200127;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127

跟腱炎作为引起足跟痛的原因,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在篮球、排球等跳跃性项目爱好者中最为频发,如果得到不及时治疗,就会引起跟腱断裂,生活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运动医学和骨科当中较为常见[1-3],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多采用支具固定、局部分别等进行治疗。体外冲击波是治疗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譬如冈上肌腱炎、髌腱炎等[4],但在跟腱炎中的治疗效果少有报道,因此该研究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选取在该院接诊的跟腱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则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每次冲击波治疗结束后使用2次肌肉胶贴布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诊的跟腱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长时间走路或者跳跃时,跟腱出现疼痛,且在跟腱和其周围组织中出现了水肿,在进行局部按压时表现疼痛;②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选择保守治疗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跟腱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采用X线检测结果显示表现为骨结节骨刺症状;④纳入研究对象能够耐受体外冲击波治疗。排除标准:①超声结果显示患者的跟腱已经出现明显的断裂;②伴随有跟骨骨折、感染和关节炎的患者,伴随有两足疼痛、神经压迫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为(33.28±7.92)岁,平均病程为(3.42±0.65)个月;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33.43±7.98)岁,平均病程为(3.49±0.62)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的选择体外冲击波方法进行治疗,也就是采用瑞士SWISS Dolor Clast体外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在进行治疗前,首先对疼痛进行标记,所有的患者取仰卧位,并对患者的要进行治疗的肢体进行固定,始终使跟腱处于拉伸的一种状态,治疗的范围是在痛点周围2~4 cm2内,治疗时候仪器压力设置为2.0~3.0 Bar,频率7 Hz,设置手柄的压力从轻度到中度,冲击的次数设定为2 000次,5 min次。在每次进行治疗前,都需要进行间歇性的预治疗,从而精确的确定治疗的点位,让患者感觉一下,痛点和冲击点是否吻合,然后进行连续性的治疗,每周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3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再给予肌肉胶贴布治疗,分别使用两条贴布,第一条为I型贴布,在小腿三头肌放松状态下,于足底肌肉附着点以最大拉力沿跟腱往上贴扎至小腿下1/3处,然后以自然拉力贴至小腿后侧中上部1/3处;第二条为I型贴布,使踝关节保持中立位,以根骨为起点用自然拉力向内外踝贴扎。对于疼痛明显的位置可加上X型贴布再次贴扎,每3 d贴一次,每次需要维持2 d,中间休息1 d,每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后进行一次肌肉胶贴布治疗,一个疗程为6次,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组在1 d之内完成冲击波和贴扎治疗,首先先完成冲击波的治疗,然后再进行贴扎治疗,以免影响对痛点的识别[5]。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最长持续行走时间进行评估,详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的效果。VAS评分采用0~10数字的尺子进行评价,0表示无痛,10表示非常疼痛,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出对应的分值[6];疗效判定:治愈:疼痛减轻百分数(治疗前后VAS差值/治疗前VAS评分×100.00%)≥75%,显效:疼痛减轻百分数在50%~75%,好转:疼痛减轻百分数在25%~50%,无效:疼痛减轻百分数在<25%[7]。叮嘱患者佩戴计步器,记录最长行走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时选择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则选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n=55)对照组(n=45)0.000 0.000 4.37±0.45 5.69±0.43 14.886 0.000 6.62±0.98 6.65±1.01 0.150 0.881 15.474 5.867 t值P值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行走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持续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持续行走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持续行走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行走时间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持续行走时间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n=55)对照组(n=45)17.841 9.143 0.000 0.000 t值 P值40.61±4.98 41.62±5.01 1.006 0.317 58.37±5.45 51.69±5.43 6.108 0.000

3 讨论

跟腱炎作为因为过度活动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病变,其过度活动主要是跟腱周围皮下组织、跟腱腱膜以及周围因为过度的活动、摩擦,主要是因为患者在进行运动跳跃过程当中没有注意,从而使跟腱出现了劳损,在跟腱和其周围的组织出现了水肿、甚至出血、渗出以及粘连的症状[8-9]。临床多采用药物封闭、消炎镇痛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是一些患者治愈比较困难,从而引起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体外冲击波最初在泌尿结石中应用。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FDA就已经批准冲击波在肌肉骨骼当中运用,当时其主要是在跟腱炎、足底筋膜炎中的应用,用于治疗这些疾病。其主要是通过机械效应、压电效应以及空话效应从而将生理性关闭的微血管打开,从而加速微循环,增加细胞的摄氧量,体外冲击波能够透过体液、组织直接到达患处,不但能够松懈组织之间的粘连,还能改变感受器对疼痛的接收,从而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肌肉胶贴布本身不含有药物,主要是沿着肌肉走向,直接将其贴在保护部位的皮肤上,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也称为肌内效贴。其主要是通过加速皮下组织循环,环节水肿,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疼痛。该研究中将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胶贴布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8%,明显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持续行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持续行走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持续行走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毛庆友等人[10]采用的是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胶贴布来治疗跟腱炎,研究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组的VAS评分为(4.22±0.41)分,单一采用冲击波组的VAS评分为(5.89±0.49)分,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联合组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该研究中的结果一致,再一次证明了联合应用的效果。还有学者[11]将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胶贴布联合应用,VAS评分明显降低,疼痛得到明显患者,均优于单纯的体外冲击波。李国新[12]也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胶贴布来治疗跟腱炎,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7.25%,明显高于单一冲击波治疗组,且疼痛程度改善也明显优于单一冲击波治疗组。

综上所述,冲击波联合肌肉胶贴布用于跟腱炎的康复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行走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跟腱冲击波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防护装置粘接强度对爆炸切割冲击波的影响
有意义的一天
跟腱炎及跟腱周围炎的预防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生之意义
封闭治疗跟腱炎的解剖学基础
武汉冲击波
能源物联网冲击波
训练需防跟腱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