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龄子女尚未婚老人缘何会有羞耻感

2019-06-23赵玉鹏

乐活老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走亲戚羞耻感大龄

文/赵玉鹏

三十五岁的刘先生在外地工作,仍是单身,春节回家,爸妈都不带他走亲戚。『父母觉得,我跟着走亲戚的话,七大姑八大姨问起我的个人情况,他们脸上挂不住,所以我干脆带爸妈出去旅行过年算了。 』刘先生说。

家有大龄未婚儿女,老人们是怎样的心态呢?据了解,毕竟老人们的传统观念比较重,儿女婚姻大事没“落位”,自己有点抬不起头来。

那么,为什么有的老人对于儿女不结婚会有强烈的羞耻感呢?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小单元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在传统文化看来,一个未嫁娶的成熟个体,是不完整、未完成的存在,是很不稳定的,必须要组成家庭,还要有个孩子,才能被视为一个整体。

结婚也叫成家,只有子女成了家,父母才算完成自己的抚养任务,把传承繁衍的接力棒交到孩子手里,父母的社会责任才算完成。孩子不结婚不生子,对父母来说就是一个未完成事件。基于未完成感的持续驱使,父母常常通过催婚来完成他们的遗传使命。

由于成长背景不同,两代人之间的婚恋观和生育观有许多不同,父辈会认为单身吃不好过不好、无依无靠,认为不生孩子就是人生不完整。但年轻人却秉持不一样的价值观:单身虽然孤单但也意味着自由;与其随便找个人搭伙过日子,不如一个人过;如果不想要孩子,丁克也没有关系。相较于父辈们一元化的意识形态,年轻人的价值观更多元化。

于是,代际冲突产生了。子女的新认知,对父母持守一生的观念产生了冲击,接受不一致的信息会产生心理上的认知失调,威胁到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人们会为了维护自我概念的一致性而做出各种努力:那些因价值观不同而倍感压力的父母,就会通过催婚的方式,来让子女接受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较量。

孩子不结婚,会让父母感到羞耻,还缘于边界不清的共生关系。共生期的父母,始终把孩子当成他们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于父母存在、有自主思想和情感的个体。在这样的共生关系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我不分,所以,父母会把孩子的不好,等同于他们的不好,所以会说“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

同样的,处在共生阶段的父母,也会把自己认为的“不好”——比如不结婚生子是羞耻的,投射给孩子。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展到分离—体化的阶段,他们无法从心理上区分和接受:孩子是孩子,我是我;孩子不好不等于我不好;我认为不好的,孩子不一定觉得不好。

父母喜欢催婚,年轻人不喜欢被催,诉求不同又各有苦楚,相比于僵持不下的对抗,也许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才是更好的解决之道。

父母要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将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太大压力。处于适婚年龄的子女也应积极面对爱情,不要一味抵触相亲,早日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总之,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孩子的幸福比父母的脸面更重要。

猜你喜欢

走亲戚羞耻感大龄
走亲戚
人的羞耻感从哪儿来
上学就像走亲戚
成长中最大的敌人,是羞耻感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过年“走亲戚”的教育意蕴
大龄儿童的春节萌囧CUT
大龄海蟾蜍
你永远不可能通过羞耻去真正改变一个人
走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