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虚假新闻

2019-06-21杨洁

新闻传播 2019年24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防治措施危害

[摘要]新闻传播史,其实就是一部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因为每一次信息传播的发展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一次创新。随着5G网络的发展,网络将以其最快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最便捷的信息服务。但是,一味地追求“快”、“新”、“趣”,而忽略新闻本质的“虚假新闻”也是屡禁不止。那么,虚假新闻为何久治难愈?它的成因是什么?它对媒体,对受众又有怎样的危害?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虚假新闻;成因;危害;防治措施

网络传播图文声像并茂,检索快速便捷,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互动性强等特点。它的这些优势大大的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为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人都是宣传员,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片面、虚假的新闻误导了网络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给受众和媒体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

一、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一)过分追求时效性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传播快,时效性强。各大网站之间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一味地追求时效,忽略对新闻内容的审核,以致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

(二)一味追求点击率

经济效益是商业网站主要的目的,提高点击率,增加流量,从而产生广告费,是各大网站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因此,受众需求,市场前景是网站营销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一些所谓迎合受众欣赏的“新”、“奇”、“趣”新闻隨之产生。在转载新闻时,网站往往添油加醋,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更多,尤其抖音、“两微一端”等的出现,发布者为了增加粉丝,成为流量,传播虚假新闻成为常态,这也促成了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

(三)方法问题

一些网站记者思想方法不对头,在采访之前就订下框框,下去之后按图索骥,对的上号的就录用,对不上号的就不问不看不听,以致在采访中想方设法诱导被采访对象“上轨道”,反而把客观真实的反映当作异端胡说,结果自然是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客观情况。估计和分析新闻事实绝对化,片面化,不实事求是,拔高夸大或贬低缩小,强扭角度,歪曲事实,一把标签到处乱贴,于是事实走了样,新闻变了味。

(四)虚假新闻炮制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究其深层原因,还需要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因其分散、匿名、流动等特点,不能按照某一特定群体被具体划分,大众传媒也不能通过共性,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而网络传播恰恰改变了这一现状,由于它是开放的,可以有很多的新闻发布手段,受众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增加互动感,这样从传播双方来说,使用与满足达到了极大的对称。在互联网营造的匿名环境中,所有受众都是双重角色,既是新闻的生产者,也是新闻的消费者。由于无信源文章、匿名文章大量占据网络空间,这便是网络虚假新闻的生存空间。

二、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互联网在舆论引导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旦互联网大肆传播未经验证的各类观点、言论,尤其是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其对社会道德、国家法制的冲击将难以估量。 .(一)拟态环境下虚假新闻的负性功能对受众心理的危害

1.虚假新闻的麻醉功能与受众心理

大众传媒的“麻醉”负功能是指,如果一个人接受的信息太多,就会对信息产生一种漠不关心或被动接受的状态。虚假新闻的泛滥,就会让受众对虚假新闻本身毫不关心,也不会去判断新闻的真假,只是表象阅读,而不是深层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虚假新闻营造了一个拟态环境,为受众打了一剂强有效的社会麻醉剂,它让受众从主动参与信息变为被动获知,甚至是在麻木心理状态下,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久而久之,受众变得无动于衷,缺乏对新闻真伪的辨别能力,反应迟钝、冷漠。

2.虚假新闻的欺骗功能与受众心理

我们知道,受众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观看阅读新闻,其目的是获取新知识、认识世界。而虚假新闻营造的“拟态”环境有时与事实环境不同,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受众的认知和行为。比如保健品、食品等报道,往往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受众提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消息,减弱受众的防范意识。

3.虚假新闻对传播媒介和社会的危害

受众对新闻的认同,也是对传播媒介公信力的认同。媒介公信力主要由报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决定。而虚假新闻的欺骗作用,会引起连锁式的负晕轮效应;受众不相信新闻的真实性,本质就是对新闻机构的怀疑,甚至会对党和政府的领导也表示怀疑。比如前段时间在网上盛传的“纸质馒头”事件,由于自媒体没有经过对事实真相的挖掘,就转载传播,导致当时受众认为报道是真的,馒头是假的。可是在审核把关之后,官方宣布报道是虚假新闻,没有纸质馒头这回事,但还是有部分受众继续认为报道是真的,馒头是假的。这一虚假案例的出现,为我们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敲响了警钟,受众一时哗然。到底谁真谁假,大家也是分不清楚。这连锁式的负晕轮效应影响之大,既有我们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新闻媒体和记者的信誉危机,还有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管理问题。

三、防治网络虚假新闻的对策

网络虚假新闻违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对新闻事实的反映不真实、不客观,给受众、社会、媒体自身都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治虚假新闻是基层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记者必须真正懂得,新闻报道责任十分重大,它直接关系人民、国家和党的利益,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只能报道真实的新闻,讲真话。任何唯利是图,风头主义,不负责任,耍花架子,认为受众是“乌合之众”或者是“市场”的不良行为都是要坚决杜绝的。

(二)对播出的新闻坚持认真调查研究,强化把关意识,做好“把关人”

大量事实表明,除了捏造的虚假新闻外,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对播出的新闻没有或者没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因此出现了报道的片面化,绝对化。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将子虚乌有或一知半解的信息传播给受众,无疑是在互联网和受众之间建了一道厚厚的墙,消息在这边,受众在那边。互联网平台一定要做好对发布新闻的调查研究,审核新闻来源,把握新闻事实,做好“把关人”。

(三)严格网络新闻法规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更加导致了虚假新闻的猖狂,对此,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强化职业规范。因为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宪法》、《刑法》等法律中都有治理虚假新闻的相关条文,而且新闻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规章来预防和治理虚假新闻。但这些措施并未对防治虚假新闻现象有明显效果,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法律法规的惩处机制缺失,处罚力度不够,程序不明。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关的新闻法律法规,使新闻打假有法可依。

(四)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新闻工作是一个学习型职业,新闻报道涉及面广。因此,做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努力学习,充盈知识的仓库,一刻不停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和新事物,不断更新和调节知识结构。这样,编辑才会有能力识别虚假新闻,记者才可以全面深入以独特的视角来报道新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课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2][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2007.4重印).

[3]金梦玉,网络新闻实务[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03.

[4]陈绚,国际网络——第五种权利[J].国际新闻界,1999年05期.

[5]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03.

[6]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

[7]赵志立.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J].当代传播,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洁,定西市安定区广播电视台记者。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防治措施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