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剧与媒介依赖研究

2019-06-21刘颖琪

新闻传播 2019年24期
关键词:媒介

[摘要]本文从网络剧的传播优势、媒介依赖的表现特征、媒介依赖的产生机制分析网络剧背后的网民对于媒介依赖问题,与电视时代“容器人”说法的担忧有一定共性。因此,引导受众健康、合理面对和应用网络媒介,提升媒介素养,构建理性的传播生态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议题。

[关键词]网络剧;媒介;依赖研究

网络剧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片沃土,网络剧也日益成为网民对传统电视剧审美趣味和消费习惯发生转变的出口。地铁上、火车上,甚至在家里,网络煲剧现象都再常见不过,然而一派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网民越来越依赖各种网络媒介这一现象,其中网民心理构建的过程值得关注与反思。

一、网络剧的传播优势

2019年,由于网络剧内容质量不断提高,受众观剧的粘性增强,国内网络剧总体流量较2018年稳中有增,爆款网络剧《陈情令》《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等不断刷新播放纪录,其关注度与影响力持续获得好评,网络独播剧、网络自制剧和lP改编网络剧热度升温,以网络剧为主要呈现形式的影像文化在网络上成为一道口碑总体称赞的景观。《2019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播出的新剧382部:其中,网络剧播出数量是上星剧的两倍多,占到总播出剧集的三分之二以上,流量增长势头强劲。网络剧在互联网遍地开花,主要是有以下几点传播优势。

一是便携性和互动性

与PC时代不同的是,移动终端由于其本身的传播特性,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与用户进行连接,再加上自媒体的人格化特性,网民与媒体之间的互动频繁,比如在B站通过弹幕实时参与并表达观感;亦或是通过点赞、评论吐槽或者投票来影响剧情走向进而影响传播,比如美国Net-flix(奈飞)出品的《纸牌屋》、凤凰宽频首播的《Y.E.A.H》、腾讯网播出的《嘻游记》等网络剧均为网民投票决定剧情的发展。终端的便携优势和参与的互动性使得用户的粘性得以提升,依赖性也如影相随。

二是精准定位

除了生产优质内容之外,网络剧还精准定位目标群体。目前,大数据算法推荐成为用户使用习惯、消费行为与审美倾向等数据精准分析的主要途径,比如《纸牌屋》引起巨大的反响与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剧情设置、主演选择、主创构成有很大关系。乐视《太子妃升职记》精准的用户匹配吸引了大批学生与年轻白领群体的关注。受众接受到与自己兴趣契合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内容,逐渐会因习惯性关注而产生依赖。

三是平台独播,媒介捆绑受众

目前网络独播剧已经成为各大平台争夺流量占领市场的主要营销模式,再加上会员付费制度的捆绑营销,受众一旦养成收视习惯,就会更加依赖媒介。比如优酷独播《微微一笑很倾城》、爱奇艺独播的《老九门》《余罪》《最好的我们》,腾讯视频独播的《鬼吹灯》《重生之名流巨星》国内爆款网剧;国外方面,2015年韩国MBC电视台《扑通扑通love》等。这些网络獨播剧在取得了超高的播放流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大范围的话题讨论。

二、媒介依赖的表现特征

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的多元形式满足并不断拓展了人类的各种需求,由需求惯性深入产生的媒介依赖也不可小觑。媒介依赖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大众化、娱乐化、集体狂欢和个体孤独这几个方面。

一是大众化

移动互联时代,无论是从网民的数量范围还是从网民的新媒体使用行为来看,媒介深度嵌入各行各业,成为大众的生活构成。人们的出行、购物、餐饮、娱乐、工作很大程度依赖互联网这一平台,网民被众媒包围,目前以年轻人为主,但各个年龄阶层均不同程度覆盖且日益宽泛。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公开的平台,提供了多种交往形式,成为了大众进行公共议题讨论的场所,

二是娱乐化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称“当注意力成为经济的重要指标的时候,商业力量将会纷至沓来。在众多经济力量中,娱乐所占的比重最大。”具体而言,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社区、网络影视、网络直播的主要内容生产集中以娱乐性质为主,成为舒缓压力和调节心态的通道。娱乐演变成一种文化产品,通过市场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诉求。2016年8月23日,易观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6》的趋势研究报告称,2015年中国互动娱乐产业的内容产量接近3万部。在娱乐化产品的驱动下,人们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追捧者,对娱乐的中毒和依赖现象非常普遍。

三是集体狂欢与个体孤独

全民娱乐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全民狂欢潮的背后,隐藏着个体现实生活中“交流的无奈”以及内心的焦虑和孤独。“空巢青年”一词在2016年引起热议,在争议的同时呈现了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群像和心理状态,渺小、孤独感无处不在。从最初的游戏竞赛直播,到后来的秀场直播,如今网络直播已发展成为当下的全民直播,花椒、一直播、映客等直播平台不时上演全民狂欢热潮,满足了用户的个人需求,促使网民积极参与一同狂欢,在狂欢中逃避现实社会,长时间沉溺其中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对媒介使用的心理依赖程度。

三、媒介依赖的产生机制

媒介依赖理论提出者桑德拉·鲍尔一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当个人利用媒介信息资源来了解和解释现在、过去和将来的人们、文化和事件时,就产生了社会理解的媒介依赖关系。”当下,自媒体便是这样一种媒介,在网络社会稳稳立足的同时,与个人的心理联结也日益牢固。受众产生媒介依赖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和个人等不同方面,具体而言,媒介的智能化和沉浸式体验、受众孤独心理的依附、思维能力的弱化。

一是媒介的智能化和沉浸式体验

2016年企鹅智酷发布了《智媒来临和人机边界: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彭兰教授指出:“当下我们正处于‘智媒时代的黎明,媒体消费者拥抱新技术的热忱超乎想象,基于兴趣的新闻推荐,基于个性化的短视频资讯以及基于VR/AR的媒体新形态探索,都已初现端倪,并获得用户的基本认可。”智媒社会的到来,人与媒介的对话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或许是不可逆转的。新科技和新传播方式的进步引入了“超真实”的概念,对人们生活的入侵程度越来越强。用户用户沉浸于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的体验,比如4K高清技术、VR、AR等新科技,不断满足用户对感官需求甚至效果更佳的媒介的深层需求。12月3日,Moto第十届音乐盛典咪咭汇通过4K高清技术、VR技术等进行了同步直播。数据显示,当晚有超过1.08亿人次、3065万人,再度刷新了国内演唱会单场在线直播观看纪录。

二是受众天然的表达需求

从受众个人角度出发,对媒介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对外交流与表达自我的需求。现实生活的种种局限,使得受众宁愿在虚拟媒介上投射内心的孤独并寻求共同依附,网络这一无边界的社会便成为容纳不同层次群体心理反应的出口。如微信、微博等大众平台提供了一些现代社会结构中大多数人无法满足的社交或交往需求,排解内在的孤独感等情绪。

三是思维能力的弱化

面对海量信息和社会的转型,人们对自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自媒体的传播效果指数也高得惊人,也有不少自媒体的普及使得大家沦为手机奴隶。就微博这一舆论平台而言,某个议题能迅速引起大范围传播和关注,甚至出现新闻反转的现象,这其中与大量网民过于信赖媒介信息,被信息带着跑有很大关系。这也折射出受众在爆炸式信息的海洋中,丧失独立的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的风险;也正由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弱化,受众对于媒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如此循环,后果不可小觑。

结语

在电视时代,就有学者提出“电视人”“容器人”的说法,表达对电视产生深度依赖不可自拔的担忧,然而这种担忧在现在以及未来仍将持续存在,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其负面传播效果,引导受众健康、合理面对和应用媒介,需要认识和行动来共同构建理性的传播生态。

参考文献:

[1]潘可武,媒介视角中的网络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11).

[2]范力嘉.网络剧产品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 (08).

[3]邓豪,传统电视剧美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与延伸——“网络剧”的探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作者简介]刘颖琪,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云服务:云传播时代的媒介变革
媒介化理论研究历程及其对语言学研究的启发
后危机时代:媒介话语表达风险及其治理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中国媒介批评的体系建构与本土文化资源
声音的“邮递员”
基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学生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