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2009-12-24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媒介学习者素养

金 祎

所谓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是指人们正确地辨别媒介信息、分析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媒介、批判地辨读媒介信息、有效地享用媒介资源,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参与社会实践。学校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更是开展媒介素养教学的主阵地,而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对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

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是“保护主义”取向,试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因此,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了媒介的消极内容,把媒介看成是必然有害的,而学生只是媒介影响的被动受害者,将媒介素养教育解读为帮助学生免受媒介负面信息影响的一种策略。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媒介影响和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思考,媒介素养教育究竟是应该成为学生的保护伞,还是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有效工具。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通过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在基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英国当代媒介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超越保护主义”的媒介教育观点。

“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观点认为,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大大提前,接触媒介的数量超出一般的估计。可以说,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之前,业已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媒介的认知体验。并对媒介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因此,现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使用媒介的经验上。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辨别和分析媒介及媒介文本的能力为目标,从学生已知的东西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媒介分析技能对媒介及媒介文本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积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在保护学生免受媒体负面信息影响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媒体使用当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愉快的享受。

二、“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下的媒介素养课堂教学原则

一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媒介素养教学传授的并不是确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的一种能力、一种基本素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知识建构的支持者、指导者共同参与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学习者则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他们通过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的建构。作为知识建构的支持者,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媒介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习者能够碰上现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媒介问题,使学习者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利用所学的关于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理解媒介信息如何产生、媒介信息的隐形影响,媒介信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等。

二是探讨大众媒介的积极面。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是秉承保护主义观点,把大众媒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在大众媒介面前会迷失自我,进而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坚持精英价值意识,把大众媒介批判得一无是处,无限地扩大媒介的缺陷,而缺乏对现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媒介教育时就很难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而现在的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媒介信息的时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媒介信息,媒介是他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也是最重要的娱乐渠道,他们对媒介的依赖日益明显。在这种现状下,如果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仅仅是一味地指责媒介、批判大众媒介的一些特征,强调负面影响,这只会增加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带有浓重“烟硝味”的媒体教育[1]。虽然大众媒介信息不能说都具有积极性,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并不都表现为消极性。

三是坚持批判的思考策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要告诉学生确定的事实,而是利用他们对大众媒介、流行文化的兴趣,引入新观点,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质疑,并通过亲自收集信息、与他人共享观点、反思各自的体验等实践来培养对媒介和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辨别能力并非薄弱,而是由于学校或家长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讨论空间,使他们不能从师长那里获得思考启发,亦不能学习到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媒介每日呈现的社会时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素材,教师应把握机会,多鼓励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的批判思考,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

四是善于从本学科的角度观察媒介及媒介信息。在我国中小学还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专职媒介素养教师,在这种现状下,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妨采取课程融入的形式,鼓励教师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媒介,探讨媒介及媒介信息对本学科的影响。

五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要真正开展好媒介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不够的,必须针对学生活动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形成对媒介信息批判、比较和设计的能力。让学生亲手制作广告、涉及网站,拍摄视频短片,从这些实践活动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些实践对媒介特点、媒介信息的制作有直接而深刻的认识。

三、“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课堂教学评价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宗旨在于确定学习者原有的教学水平,测评实际的教学效果与诊断学习困难,调整教学过程并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它持续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2]。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出发,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确定媒介素养课堂教学的评价目标。

一是认识媒介商业属性。目前,媒介消费者或媒介制造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大部分媒介信息都是有商业机构制造并传播,媒介信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由相对少数的人群掌握,媒介的传播活动在大多数时间又是一种商业上的行为,它必然要追求更高的商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身。因此,媒介素养教学必须考虑到媒介信息的特性,让学习者搜集自己喜爱的商品广告,通过讨论的形式,告诉其他人自己喜欢这种商品的原因,再通过小组研究的形式明确商品为吸引顾客在宣传上所使用的技巧,也可以采取情景复制的方式,让学习者设计某种商品广告,使学习者认识到媒介及媒介信息所具有的商业特性,从而不被媒介的商业信息所迷惑。

二是认识媒介信息的内涵。即了解媒介信息在告知、说服、娱乐等功能上的区别,分清客观现实与媒介现实。在信息社会,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就是媒介信息。不同的媒介提供了社会不同方面的信息,而人们又是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社会。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学,学习者应该认识到任何媒介信息都带有说服的功效,媒介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均是为增强其说服力,提高受众对其的信任度。例如,通过对媒介素养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认识到由于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对于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媒介信息会表现出不同的立场与观点。

三是认识媒介的价值观。媒介讯息包含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有的媒介产品在传递事实的同时,也承担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渗透的任务。不同国家、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介在进行所谓客观报道的同时,都会表现出某种价值立场。媒介内容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常常会渗入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为在竞争中胜出,往往会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挑战社会道德标准。媒介素养教学让学习者通过媒介信息所传达的事实表象,分析、辨别信息制造者传递的价值观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让学习者能主动辨别“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

四是认识媒介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特点。即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如何选择媒介与媒介沟通以及通过媒介完善自我等。在信息社会,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是人们开展行动的前提,为更好地获取信息,就需对媒介信息有所了解。不同的媒介提供的信息侧重有所不同,社会政治类媒介提供的信息与文化娱乐类媒介提供的信息大相径庭,因此在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时,先要求从所选定的媒介的权威性、全面性、客观性等方面来筛选,以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可信、真实客观[3]。

参考文献

[1] 杨兰娟.台湾中小学媒体素养教学方式的特点和借鉴.中小学电教,2006(5).

[2] 盛群力.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黄廓,李永军.全球化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4] 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国际新闻界,2005(2).

[5] 大卫·帕金翰,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下)——访谈与思考.林子斌译.现代传播,2006(6).

[6] 黄廓,李永军.全球化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媒介学习者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