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一棵幼教常青树

2019-06-21袁一鸣吴一凡朱煜弘贾云

幼儿100 2019年15期
关键词:陈老师幼教园长

文/袁一鸣 吴一凡 朱煜弘 贾云

一、童年土壤

77岁,这个年纪的人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发展、强盛的过程,经历过国家艰难的日子,也经历了国家屹立的时代。

陈老师坦言小时候的记忆大多已经模糊不清,不过特殊的寄养经历倒是依旧历历在目。

(一)初到陈家

陈国强老师的成长故事开篇于1942年4月30日的扬州。

陈国强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故事说起来的话,就不得不提到陈父的姐姐一家——也就是陈老师的姑母家。

姑母是普通的家庭妇女,而陈老师的姑父,却是一位对革命事业怀有极大热情的教师。姑父母本有三个孩子,令人唏嘘的是三个孩子皆在青年时期相继去世了,而三个孩子中最令人惋惜的是因革命事业英勇捐躯的姐姐。

于是按照家乡的传统,姑父母可以从陈老师的家中过继一个孩子作为养子女。这一旧时习俗彻底改变了陈国强的人生发展道路——在虚岁6岁的那一年,她来到了姑父母家中。她人生历程的记忆便从6岁这一年开始。

陈国强记得,那一天路上清香的土壤、田埂间的稻花、自在嬉戏的鸟群,还有父亲将她稳稳地背着,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一片又一片农田,走过了十里路,一步一步,用肩膀和脚步将她送到了陈家,亲手开启了她的成长故事。

从那之后,她便成了“陈国强”,她的身上多了更多期许——姐姐叫做“陈国梁”,要成为国家的栋梁;而她叫陈国强,要让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

陈老师在说这段故事的时候,没有一丝的不满或是失望。相反,那双看遍了七十多年人世百态的眼中,透露出的唯有温柔与平静,仿佛透过了时空;轻缓又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只言片语间便带着我们回到了七十年前阳光明媚的那一天。坐在对面的我们被陈老师的柔和目光包裹,随着她的叙述穿过泛黄旧照片般的记忆,仿佛真的望见了那一片绿油油的田地和对于小小的她来讲宽厚到挡住一半视野的温暖肩膀。

陈老师的童年生活较现在来说颇有几分传奇色彩:年幼之时过继入陈家、未曾蒙面的革命烈士姐姐、老革命家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养父。幼年的过继经历使得陈老师感恩、热爱周围的一切,为革命牺牲的姐姐、父母寄予厚望所起的“陈国强”之名更是让陈老师充满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而身为美术老师的养父则是带领陈老师打开文学与艺术的大门的引路人。

(二)大桥就读

陈家所在的镇上有一条河,名字十分优美——“玉带河”。因此古镇的名字就叫做“带桥”,年轻人不了解历史,叫岔了之后便慢慢变成了“大桥镇”。

大桥镇上没有中学,为了上学,虚岁13岁的陈老师每天要步行三十里路去县城读书。

而她对于“老师”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就来自于这里。

为了升上中学,大桥小学的老师带着他们去县城考试,“当时发大水,水真的很大”,这一幕几十年来一直深刻地烙在陈老师的脑海里。

陈老师带着些许笑意的叙述带领我们将记忆的桥梁一座座相接——一位普通的老师,顶着大水,不顾生命危险,亲自送学生去县城考试。虽然陈老师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却依然让人忍不住肃然起敬。

这位老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除了深沉厚重的爱,我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能解释这位老师冒着生命危险也誓要将学生安全送到考场的决心。

如此负责、热爱自己的学生,该是什么样的信念和热忱在支持着!陈老师平淡的语调中承载的深重,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默然不语。

“老师带我们考试这个镜头一直印在脑海里”,这位老师带给了陈老师对“老师”这一职业最初的印象和感动,大水中老师饱含的对学生的关爱和对事业的敬爱,点亮了陈老师心路历程上的一盏明灯。

在老师的支持下,陈国强顺利考取了扬州市江都师范学校的初中班。在这里,她幸运地又遇到了一位难得一见的好老师。这位老师既关心学生,又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在假期里会带着学生们一起游玩瘦西湖——“一个好老师会让你一辈子也忘不了”,陈老师如是说。

小学里不顾自身安危护送学生的老师、初中时与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都让陈国强对于“老师”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也让她不由地对“老师”这一职业充满向往。

这之后,随着大桥镇开办自己的中学,陈国强受召回到了家乡,顺利初中毕业。然而初中毕业后家里很难支持她继续读书。即便如此,理想总是如娇艳欲滴的鲜花一般诱惑着年轻的朋友。

二、理想是根

年少的勇气从不会惧怕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青春的梦,不羁的狂。带着这份热忱与执着,怀抱着滚烫理想的陈国强老师飞出了故乡的小镇,开始了她一生的奋斗。

(一)进入幼师

1957年的夏天,或许就是机遇吧,陈国强的一位考取了南京师范学校的表哥,给了她一份简章以及一封信,意外开启了她与幼教事业的不解之缘。

美丽洁净的校园,令人神往的琴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爱唱爱跳的她,在10∶1的严苛招考录取比例下,她成功地进入了幼师就读,怀抱着“国家强盛”的理想,选择了这份一生钟爱的幼教事业。

自此,陈国强老师生命中与幼教事业紧紧相扣的那枚齿轮启动了。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国内的学校大多学习苏联,陈国强所在的学校,整体氛围十分好——“反正我又是这个年级中最小的一个,小就比较调皮嘛!年纪大一些的同学他们都很认真,要考试了都去复习,我们几个呢就喜欢唱啊跳啊弹琴啊玩啊,然后快到考试,他们就让我们离得远远的。”

陈老师说到这里,笑得十分开怀,流露出些许天真的味道。这位老者,在77岁高龄的时候,提及自己少年时期的顽皮,语气里仍有满满的欢喜,不自觉地流露出了童真童趣。

这份赤子之心,恐怕只有幼儿教师能做到——一辈子的童心,终生的幼教情。

在幼师校园里,陈国强除了读书,更喜爱思考,思索如何更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如何将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用于实践。当时三年级的她,选择在实习期间留校参与编写教材。因此,在回忆幼儿师范学校的学习经历对自我生命成长的价值时,陈老师不无感慨地说道:“那段时光是我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部分,它促使我形成了爱学习、爱创新的好习惯。”

幼儿师范学校的三年求学时光,陈国强在读书氛围浓郁的校园里,幸福地被师生关系融洽的学习环境紧紧包裹,使她在收获了幼教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艰难的岁月里最真切地感受到来自师友超越亲情的温暖。

自由开放的学风对一名追求理想的学生而言,就好比蒲公英的种子遇上风一样,新思想、新生命力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又乘东风之势快速传播。

陈国强踏入学前教育的领域可谓机缘巧合,家中拮据、表哥的介绍,让她有机会亲身接触到教师这一职业,父亲带给她的艺术气质也让陈国强对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技能艺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真正迈入这一领域之后,热情开朗的个性使得她迅速适应了专业课程。当然,到这时为止,陈国强对于幼师这一职业的情感也只是停留在“好玩”上。或许有人会认为“好玩”太肤浅了,但是往往只有觉得好玩,才会喜爱,只有喜爱,才会去做好;而没有喜爱,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的。

(三)来到实幼

无论人的意愿如何,时间的长河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流淌,1960年毕业之后,陈国强有幸在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园工作。

“从当时社会风气或者教师的师德来讲,真的都是很好的”,附属幼儿园老园长是一位新四军老干部,在老园长的带领下,整个园风十分和谐,陈国强与师姐们的关系如同姐妹。在附属幼儿园过的第一个中秋节,老园长邀请单身的陈国强去家里过节,也指点了她许多为师之道。在园的年轻老师们对老园长非常敬爱,在老园长退休以后“几乎每年都会到老园长家去”。

在幼儿师范学校里奠定了知识与情感基础的陈国强,来到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后,如同鱼儿流入大海一般的自然而欢畅。她将自己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在学前教育理论实践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进行了环境布置、舞蹈创编等研究。其创作的舞蹈《种向日葵》,象征着阳光下的向日葵,沐浴着党的光辉,意义非比寻常。

从18岁起到现在77岁,陈老师说自己最骄傲的工作时期是在南京实验幼儿园,“有机会在非常好的集体中工作,收获幸福”。

陈老师在多次讲述与回忆中,都强调了在幼儿园工作中始终保持和谐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之间理应存在如亲情般融洽亲密的沟通联系。

幼儿教师是怀有“大爱”的人,有一位幼师曾这样说:“我爱的第一个孩子,不是我自己的孩子。”幼儿教师爱的不是一两个孩子,她们爱的是所有的孩子,甚至不只是孩子,她们热爱着周围的一切,热爱着生活和生命,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必然是健康发展的孩子。对陈老师而言,也正是因为喜爱,她在校期间就已经做出诸多成果,并且养成了爱思考、勤实践的习惯。作为幼儿教师,实践性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深入地理解、思考,纠正曾经的错误理念,才能不断地进步。

人们常说,开始工作就是步入社会的“大染缸”,但是陈国强是幸运的,她职业生涯的初期便遇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园长,“师德”说来容易,其中所含的分量重如泰山,陈国强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正是在老园长的帮助下一步步地接受实践的检验。而“师德”是可以传承的,《礼记》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有师德的老师会自然而然吸引学生来尊重、学习、效仿,所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陈国强从老园长那里传承到的师德,又通过自身的行为传承给更多的幼教人。

三、学习为茎

现代主义先驱卡夫卡曾说过:“你不需要审视,也不需要聆听,只需要静默,世界将在你的足下不停旋转,以至于露出它真实的面目。”

因为思索,教师才能在生命成长的每时每刻主动学习。因为学习,教师才能时刻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与责任担当。而有了目标,思索又可以再次触发人想象与创造的灵感与动力。

在实验幼儿园的这些日子里,陈国强除了喜爱和孩子、教师、家长们沟通交流,更喜爱亲自深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思考、发现问题,继而提出全新的教学理论、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在幼教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终身学习

陈国强在幼儿园工作时,即使工作繁忙,她还是坚持学习文学,“很紧张,但是很快乐”。后来她又进修了教育学(大专)。正是因为有了学习的基础、思考的习惯,才会将理论化为行动,勇于创新改革。

陈国强对于学习的热忱似乎一辈子都未曾变过。从小就把“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之一的她,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家学习,以幼儿教育的前辈们为榜样,逐步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态度。

在陈国强的童年以及少年时期,家中浓郁的求知求学氛围让她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人生目标。直到现在,77岁的陈老师还在不断地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要把读书作为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当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就形成对读书和学习的渴望与追求,就如滴水穿石一般,在人生的未来奋斗之路,可以形成强大而专一的前进动力与指向目标,这种专一的精神不会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动摇改变。

据说,犹太人在孩童幼年的时候,会在其阅读的书籍上涂上蜂蜜,在童年就充分激发孩子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天性。面对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优秀的教师更需要培养自己这种专一的工作学习精神,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定力。

在学习的赛场上,陈国强不仅是一名竞走运动员,还是一名跳高运动员。1983年起,为了探索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幼儿园课程,在赵寄石教授的指导下,陈国强主持开展了“幼儿园综合教育主题活动”的探索研究。

一行教育人,苦苦学习建构论、系统论、行动研究法等艰涩学科,又为建构课程体系学习了课程论、陈鹤琴教育思想……就这样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专业能力,创新实践了幼儿园综合课程。

该研究在1989年获得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7年,又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奖”的特等奖,该项目参加“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并成功获得了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殊荣。

陈国强的座右铭“学习、学习、再学习”,简短却铿锵有力。学习不是一段过程,不是一个结果,更不是一句口号,学习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信念,学习永远在路上。教师的职业具有发展性,幼儿教师面对的奇思妙想,没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二)乐于合作

教师工作也是一种情绪劳动,以女性群体为主的教师团队对人际关系更是敏感,从一些幼儿园年轻教师间由存在的矛盾激化为不和的事例中可知,当幼儿教师间存在矛盾情绪时,她们很容易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班级中的幼儿,使班级较难形成一个整体,不利于幼儿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分享合作。

幼儿教师在学习中进步,在合作中学习,合作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也是幼师必须持有的职业态度之一。这合作不仅有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有教师与幼儿、家长。教师与幼儿园各部门的合作,合作能起到1+1>2的效果。陈国强老师强调合作精神在教师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合作的、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对于幼儿教师的工作开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让整个班级如环环相扣的齿轮流畅地运转。

幼儿园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样的整合环境下工作,合作精神必不可少。而合作,也不只是班内合作那么简单。

在班内,主班、配班老师的合作,老师与保育老师的合作,一个班的几个工作人员一定要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比如说接待家长这一环节,也许某件事情是在主班老师身上发生的,但是家长来接的时候,主班老师不一定在。如果合作不好的老师推卸责任,那家长势必就不放心。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合作精神,也是互相支持和互相理解的过程。如果抱着“我承认了就是我的责任”的心态,这个班级的工作肯定会有问题。

除了班级内部,幼儿园各个部门之间也需要合作。譬如教师组织各种活动,在生活常规上就会有时间计划的变动。幼儿园一般是11:30吃午餐,但是幼儿这天出去活动,可能在外面吃点心,也有可能12:00以后才回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后勤的合作:孩子们什么时候回来,后勤就什么时候把饭菜准备好。如果像原来一样依旧还是11点多钟把饭菜烧好,那么孩子们回到班级都吃的冷的;同样,如果不配合,孩子们回来了都没有东西吃。所以幼儿园不仅班级内部需要合作,部门之间更需要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要观察鱼,老师不可能去买鱼,这时候老师就要把买鱼的要求,如有多大、买什么鱼等,告诉厨房,厨房或者后勤就按时按需采购,后勤不单只为老师服务,各部门只是分工不同——本质上来说,大家同是为了孩子,这也是合作。

幼儿园部门间的合作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厨房现在都有洗碗机了,而且幼儿园厨房都有“一洗二过三消毒”的工作规范。陈国强有时候就会发现洗的碗不太干净,偶尔会有一两片菜叶,在这种情况下又存在互相理解和合作的问题。如果有的老师不重视这种问题,孩子的碗都吃得很脏,剩菜剩饭都在碗里面,那么厨房洗的碗也会很脏,很难避免有一些菜叶子就留在了碗边上。发现这种情况后,陈国强就会让老师们偶尔去厨房体验、去参与洗碗。设身处地地感受之后,老师们就会意识到,如果孩子们吃得不干净、吃剩的东西没有堆放在一起,就会给厨房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相反,如果老师把孩子们的午餐习惯培养好,剩下的东西都堆在一起,那么厨房洗碗就很方便了。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萌生主动和他人配合的精神。

除了上述合作形式,幼儿园中的合作还有很多,比如有的老师擅长绘画,有的老师擅长电子多媒体,那么制作教具的时候也就需要各位老师的合作,让教学效果更好。所以幼儿园各个部门之间、工种之间,实际上都需要互相配合。另外,还有成熟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合作:成熟教师有经验,但是相应的在体力上会有所不足,而青年教师精力丰富,教学经验却不够丰富。如果光是分工,主班配班互不关注、个人自扫门前雪,这个班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一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只有当青年教师和成熟老师互相配合——老教师发挥经验、适当指导,青年教师愿意吃苦、主动承担体力活的时候,班级各方面工作必然会比较顺利。

由此可见,幼儿园内存在着各种合作,只有统筹各部门、各班级的合作,让整个幼儿园的运转像一盘棋一样有条不紊,那么单位的工作质量,无论是保育还是教育,才能真正得到提高。而作为个人,幼儿教师们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养成分享的优秀习惯,帮助各位老师在合作活动中彼此均得到归属感与成就感,肯定集体的存在与价值,在集体中逐步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四、爱心作叶

“幼儿园教师要在工作中树立一种工作理想:热爱幼教事业、忠于幼教事业。那无论自己曾经付出过多少,都能对得起家长与幼儿,从而收获最真实的、来自职业的幸福。”

这是幼教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推动着幼教事业的薪火相传。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爱孩子,爱事业,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孩子,可爱的、淘气的、乖巧的、调皮的,有时候更会发生一些意外。但其实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顺境,也有烦恼。”在陈国强看来,如果爱孩子爱事业,无论遇到什么,都可以很好地继续工作,未来依旧可期。

陈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才工作时,她年龄偏小,比较调皮,喜爱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不可避免地,也出过一些小意外。“幼儿园有一个小抽水马桶,我印象很深,正好是老园长的儿子去大便,然后不是要冲嘛,我也没注意把水一开,那个盖子呢,换了一个木头的盖子,然后那个水一冲,呼呼呼地淋了他一身的水!但老园长一点都没有怪我。”

在听陈老师略带戏谑的叙述时,不难想象她当时的窘迫,孩子湿透的衣衫,脸上无辜的眼神,那个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了,新手老师的失误总是会让自己格外内疚、怀疑自我,但是老园长的宽容无疑给陈国强带来意义深重的安慰。

陈老师的印象里一直保存着一位十分淘气的小男孩形象,虽然这个孩子非常淘气,为年轻的陈国强在组织活动时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让老师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与之相处。

这个小故事,难道不正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刻痕往往是对师德内涵的深刻体悟”最直接的体现吗?

孩子是通透的,在孩子心中最受爱戴和尊敬的幼儿园教师永远是那个深爱着班里每一位幼儿的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无论面对的是乖巧懂事的孩子,还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都能在顺境或逆境中,深爱着自己的事业,不论辛苦与汗水,永远都坚信——即便再苦再累,只要你付出得多,孩子爱你就更多。

沉浸于陈老师沉稳的语调中的我们,走过时空的通道,依稀能看到那个有几分俏皮地带着孩子们疯玩、充满了生命力的年轻老师的身影。

逝去的青春似儿时的照片,静静染上灰色的尘,陈老师无奈道:“身边不乏为生活而奔波忙碌的人,或辞职,或创业,他们对孩子、对事业的爱终是在繁复琐碎的工作中磨灭了。”

但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说是一种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幼儿教师是怀有“大爱”的人,爱每一个孩子,就是爱幼教事业,只有热爱才能历久弥新。教师的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准教师、新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惑甚至委屈,但是热忱的爱会像一只手推动着教师们不断前行,披荆斩棘。

教育不只是教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和心理的健康,而孩子又对情绪十分敏感,教育不能没有爱,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对孩子来说就好比母亲的血乳,深厚而炽烈。孩子最能捕捉到教师的爱,哪怕不曾流于表面,对于真正喜爱他们的教师,他们也会反馈给教师。陈国强在老园长宽容和蔼的熏陶下,对于孩子、对于教育事业的爱几十年如一日,正因此,无数的孩子、学生至今都记得陈老师的慈爱的笑容,也在他们今后的人生中继续将爱传递下去。

后记

1942年出生的陈国强老师,今年已经77岁高龄,18岁成为幼师参加工作,一直到60岁办理了退休手续,经历了40多年;退休之后又作为特级教师返聘到实验幼儿园继续发挥余热。

2015年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园庆时,全园给73岁的陈老师办了欢送会,她才算真正得到休息。在欢送会当天,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马斌也应邀为陈国强老师题写“幼教常青树”字样的横匾。即便在退休后,幼儿园里每周仍然可见到陈国强老师忙碌的身影,而在南京市江宁区清水亭中心幼儿园,每月都能见到她志愿服务时慈祥的笑容。

作为幼儿教师的40余年,陈老师积累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从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到园骨干教师,一直成为了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园长。她至今获得了无数奖章、荣誉。即便如此,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是,她依旧带着对孩子的爱,热情地奔走在幼教的第一线,对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亲力亲为,并且享受一名教育践行者的愉悦和收获。

追溯至学生时代,陈老师曾就读的学校都具有自由开放、师生和谐的良好风气,无论是家乡的大桥镇中学还是南京师范学校,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陈老师能在未来学习工作中,始终保持热情开朗、思维敏捷、大胆创新、关爱师生的教师品格。

而老园长对陈老师的影响,想必是多方面的,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如今和谐奋进的氛围,我们认为有很大一部分也源自老园长对陈老师的影响。

人的一生也许会有很多种模样,有的像是一首优美的诗歌,纯粹凝炼,隽永独特,也有的像是一场热闹的戏剧,波澜起伏,曲曲折折。

陈国强老师的这份信念支持着她在这一路上学习,力行,传承,创新,她是一片绿叶,是一根枝干,是一段茎杆,更是一棵茂密的大树,正是这些,才成就了江苏幼教、中国幼教森林中的一棵常青树。

猜你喜欢

陈老师幼教园长
忍不住想打扰你
嘟嘟熊家的百货商店(二十八)——兔园长买学习卡
幼教产业复苏在即,2020年CPE中国幼教展 助企业打好翻身仗
CPE中国幼教展365云展会启动,足不出户采购幼教新品
我的科学老师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