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6-20彭春光任招娣李丽珍彭李斌彭彩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5期
关键词:无缝科室实验组

彭春光 任招娣 李丽珍 彭李斌 彭彩萍

(江西省人民医院 南昌 330006)

近年来,我国交通、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导致意外频繁发生,尤其是交通事故所致创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加[1]。严重创伤患者具有病情危重、进展较快等特点,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否则会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2~3]。因此,快速、科学和有效的急救模式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升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中,旨在评价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95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急救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8例和参照组47例。实验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3.67±2.85)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空坠落16例,生产事故11例。参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20~65 岁,平均年龄(43.69±2.81)岁;创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空坠落15例,生产事故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参照组 行常规急救护理,入院后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检查,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及时与相关科室联系,说明患者情况,并联系医生会诊。

1.2.2 实验组 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具体措施见下。(1)组织管理:成立急救护理小组,配备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的医务人员,准备好急救所需的车辆、设备、物品、抢救室和手术室等。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ICU、急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救护车上准备充足的急救物品、器械等,并定期检查。(2)信息管理:为保证急救效果,在接到急救电话的同时即刻通知上级部门和相关领导开展指挥调度工作,及时、合理地安排急救车辆、急救人员和急救物品赶赴现场。通过和120指挥中心联网,对救护车动态进行实时追踪,便于及时向医院急诊科反馈患者实际情况,可提前制定相关接诊准备及诊治方案。待患者送达医院后,急诊科人员及时接诊并通知相关人员做好准备,可缩短急救时间。(3)院前急救:出诊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急救中心,接到患者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补液。清理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可给予吸氧。(4)院内急救:对院内急救人员进行明确分工,主要分为联络小组、气道护理小组、循环支持小组和体征监测小组,不同小组各司其职,同时互相协作配合,使急救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对需转诊的患者,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做好院内转运工作,可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在转诊前提前通知待接诊科室,并告知患者基本信息、创伤程度、急救措施、急救效果等,便于待接诊科室做好诊治准备工作。危重患者转入EICU,应尽可能减少转诊次数。转运期间备好急救器械、物品等,加强床栏、做好约束,避免出现坠床意外,加重创伤。转运期间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2)比较两组抢救效果,包括治愈、好转、未愈、死亡。抢救成功=治愈+好转。(3)比较两组患者或家属进行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总分100分,得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75~90分)和不满意(<75分)。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比较 实验组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急救、辅助检查、会诊、急诊至手术和有效抢救时间比较(mis)

表1 两组急救、辅助检查、会诊、急诊至手术和有效抢救时间比较(mis)

有效抢救时间实验组参照组组别 n 急救时间 辅助检查时间 会诊时间 急诊至手术时间48 47 t P 18.63±1.56 28.37±2.91 20.390 0.000 10.35±1.07 15.63±1.48 20.046 0.000 4.56±0.41 9.86±1.32 26.543 0.000 6.37±0.38 11.05±0.69 41.063 0.000 39.91±3.42 64.91±6.40 23.814 0.000

2.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 实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3.75%,高于参照组的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抢救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急救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急救满意度为95.83%,高于参照组的7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急救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创伤在临床十分常见,是指外界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皮肤黏膜、功能障碍等的损伤[4]。严重创伤情况复杂,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变化快、进展迅速,若不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抢救,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严重影响预后,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我国建筑、交通行业高速发展,使得严重创伤患者数量逐年增长,给临床急救护理提出了不小挑战。有相关资料显示,有50.32%左右严重创伤患者可能会在创伤后数分钟死亡,因此,以最短的时间开展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5]。采取合理的急救护理模式对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传统急救护理为急诊医师接诊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遵医嘱救治后,通知相关科室对其会诊,对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专科会诊后决定对患者进行住院观察还是手术治疗。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具有分工不明确、人员缺少配合等缺陷,会耽误患者宝贵的抢救时间,且科室间缺少交流,无法客观评价患者病情,制定最佳救治方案,降低了急救效果[6~7]。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近年来逐渐新兴起来的一种新型急救护理模式,主要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救治、急诊手术、术后体征监测等内容结合为一体,对患者开展急救护理工作[8]。与传统急救护理相比较,其核心内容为对患者急救时前移抢救现场,使抢救环节做到环环相扣、无缝隙衔接,具有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优点,可保证抢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和及时化,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弥补传统急救护理的不足,通过联网120指挥中心,可在患者入院前了解其实际情况,便于医院做好接诊、急救等准备工作,提前制定急救方案,可最大程度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果[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急救护理后,其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显著缩短,抢救成功率和急救满意度均明显升高。提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综上所述,对严重创伤患者应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效果理想,可缩短急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无缝科室实验组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中小学数学教学无缝衔接的对策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爱紧张的猫大夫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AS SMOOTH AS YOU LIKE – HELPING YOU MAKE TRANSFERS SEAMLES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