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康复机器人、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效果观察

2019-06-18黄春红宋雅楠张苗马星

贵州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步行肌力偏瘫

黄春红 宋雅楠 张苗 马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1.神经内科;(2.中心实验室;(3.核医学科,上海 200137)

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疾病[1]。步行障碍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大约有1/2左右的脑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的3个月内依旧无法独自行走。有研究显示,减重平板训练自投用于临床上可有效增强患者的步行功能,但在训练过程中,此法存在一个不足,即如果不能对患者的裸关节、偏瘫侧膝进行有效控制,将会极大降低训练效果,同时也导致患者极易在训练中发生偏瘫步态[2]。本文主要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人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3~66岁,平均(54.32±2.34)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4~67岁,平均(54.32±2.64)岁。纳入标准:(1)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1995年)中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3]确诊为脑卒中偏瘫者;(2)首发病,经MIR检测或颅脑ct后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偏瘫者;(3)各项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意识清醒,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及康复者;(4)患病时间<6周者;(5)下肢伸直痉挛性瘫痪,踝关节肌力MMT分级≥3级,踝关节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1级,下肢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分≤28分。排除标准:(1)伴随脑炎、颅脑外伤者,或是小脑、双侧脑等部位存在损害者;(2)伴随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3)患有严重的认知障碍(MMSE≤17分);(4)合并有恶性进行性高血压;(5)精神痴呆或语言障碍者;(6)下肢患有骨关节疾病或是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史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首选的训练方案为常规康复治疗及减重平板训练,方法:全部患者均行神经促通技术、平衡功能训练、功能性电刺激以及生活技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同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加用步态训练台及电动减重装置展开减重平板板训练,减重量则是在减至30%开始,之后结合患者的康复程度,将减重量降低至0%~15%范围内,速度以0.4 m/s为主,范围保持在0.2~0.5 m/s,平板坡度开始度数设置为0°[4]。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选择下肢机器人训练,方法:将下肢康复机器人的模式设置在指定模式以此控制患者膝盖与裸关节,之后基于正常模式的基础上开始开展重复运动。在步行训练中对偏瘫下肢的摆动运动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以此保证足背屈,避免出现膝过伸,确保患者两腿步长等于站立时间,训练开始时,治疗师需要站立在患者背后,以此确保患者的躯干正直、髋伸展以及骨盆旋转[5]。随着患者步态逐渐得以改善,最后能独自步行,起始时间则设定在10 min,之后结合患者的康复程度,时间合理增加至20 min,1次/d,训练时间为三周。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为Berg平衡量表评分(根据Berg平衡量表评分准则评估患者下肢平衡功能,总分为56分,分值越大,表明功能改善情况越好。)、康复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三个标准评定所有患者的康复效果。)及肢体肌力改善情况(总分为10分,分值越大,肢体肌力改善情况越理想)

2 结 果

2.1 Berg平衡量表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观察组(27.63±7.26)分VS对照组(27.86±7.6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观察组(52.36±3.54)分VS对照组(42.35±4.53)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P<0.05)。

2.2 肢体肌力改善情况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肌力改善情况为观察组(1.58±0.61)分VA对照组(1.59±0.8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的肢体肌力改善情况观察组(3.57±1.11)分VS对照组(2.76±1.31)分,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5)。

2.3 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肢体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康复效果对比[n(%),N=40]

3 讨 论

减重平衡板是基于神经可塑性、大脑功能重组的基础上的一种功能训练手段,借助悬吊方式给予患者一定的力量支持,降低体重,减少下肢承受的重力,且再一次进行分配,减小腿部承受的负担,以此保证患者能始终维持正确的直立位,进而使之可在初期康复治疗未具备足够承受力及维持平衡的状态下开展直立位训练,最终增强步行能力,提前康复时间[6-7]。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是一种新研制的康复治疗技术,是基于减重步行训练装置的基础上,根据机械动作辅助引导系统研制出来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提供模拟正常步态的运动引导,同时还能开展被动步行、助力步行等类型步行训练,可最大限度提供步行过程中的感知觉输入,有利于脑部形成运动记忆轨迹[8]。此外,训练难度依次上升,可强调最终的主动参与。从神经学角度分析,对患侧肢体进行反复训练能产生有效的神经突触增强作用,增加运动诱导的神经可塑性[9]。利用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步行康复训练,不仅减轻了治疗师的工作强度,而且进行训练参数重复性好,时相指标可以准确设定,能够有效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疗效[10]。本文结果显示,训练前,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肢体肌力改善情况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肢体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对应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肢体肌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对应值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下肢康复机器人、减重平板训练联合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效果理想,此法值得在临床中推荐。

猜你喜欢

步行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从步行到奔跑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